一种用于溢洪道弯道段的消能导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509337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导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溢洪道弯道段的消能导流装置,其包括矩形导流主体和导流头部,所述导流头部的一端和导流主体连接;所述导流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以及设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的第一顶板、设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远离到头部一侧的后盖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竖直设置;所述导流头部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头部侧板和第二头部侧板以及设于第一头部侧板和第二头部侧板上的第二顶板,所述第一头部侧板远离导流主体的一端和第二头部侧板远离导流主体的一端相互靠近形成三角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消能导流装置对弯道式溢洪道具有导流、整流、均化的作用。均化的作用。均化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溢洪道弯道段的消能导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导流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溢洪道弯道段的消能导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部分已建成溢洪道,由于受地形、地势和场地布置所限,溢洪道工程泄槽段局部或全部采用弯道设计,洪水期间溢洪道下泄水流在陡槽弯道段紊流强度大,溢洪道弯道段主流将偏向弯道外侧岸,弯道段左右岸水深将具有明显差异,且已建成溢洪道泄槽弯道段左右岸边墙同高,无法确保溢洪道泄洪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溢洪道弯道段的消能导流装置,其对弯道式溢洪道具有导流、整流、均化的作用。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用于溢洪道弯道段的消能导流装置,其包括矩形导流主体和导流头部,所述导流头部的一端和导流主体连接;
[0006]所述导流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以及设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的第一顶板、设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远离到头部一侧的后盖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竖直设置;
[0007]所述导流头部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头部侧板和第二头部侧板以及设于第一头部侧板和第二头部侧板上的第二顶板,所述第一头部侧板远离导流主体的一端和第二头部侧板远离导流主体的一端相互靠近形成三角形,所述第一头部侧板的上边缘的高度由远离导流主体的一端向靠近导流主体的一端逐渐增大至与第一侧板的上边缘等高,且所述第一头部侧板的上边缘呈弧形,所述第二头部侧板与第一头部侧板沿导流主体的中轴线对称。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顶板从导流主体的中轴线分别向靠近第一头部侧板和第二头部侧板的两侧光滑过度形成第一导流顶面。
[0009]进一步地,所述导流主体设有从第一侧板顶部向第一顶板上表面呈弧形延伸的第一侧部导流面。
[0010]进一步地,所述导流主体设有从第二侧板顶部向第一顶板上表面呈弧形延伸的第二侧部导流面。
[0011]进一步地,所述导流主体设有从后盖板顶部向第一顶板上表面呈弧形延伸的后部导流面。
[0012]进一步地,所述导流主体内部中空设置,所述导流主体的第一顶板设有多个用于向导流主体内部灌注混凝土的浇灌孔。
[0013]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浇灌孔沿导流主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使用时,通过将本技术的导流装置安装到溢洪道的弯道段,即可对溢洪道弯段起到消能、导流和整流的作用,对高速水流具有一定消能、搀气减蚀作用,使弯道段横向流量、流速分布相对均匀。
[0016]本技术的导流头部设置为对称三棱体或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结构,顺水流两侧面均竖直设置,使导流装置安装到溢洪道中后导流装置的两侧垂直溢洪道底部,且基本平行于水流方向,对高速水流具有良好的分流、导流作用,泄洪期可有效避免导流头部堵挂垃圾和树枝,不影响溢洪道泄洪功能。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俯视图;
[002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侧视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1、导流主体;11、第一侧板;12、第一顶板;13、后盖板;14、第一侧部导流面;15、第二侧部导流面;2、导流头部;21、第一头部侧板;22、第二顶板;23、第一导流顶面;3、浇灌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技术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0023]一种用于溢洪道弯道段的消能导流装置,如图1-3所示,其包括矩形导流主体1和导流头部2,所述导流头部2的一端和导流主体1连接。
[0024]所述导流主体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以及设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上的第一顶板12、设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远离到头部一侧的后盖板13,所述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竖直设置。
[0025]所述导流头部2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头部侧板21和第二头部侧板以及设于第一头部侧板21和第二头部侧板上的第二顶板22,所述第一头部侧板21远离导流主体1的一端和第二头部侧板远离导流主体1的一端相互靠近形成三角形,所述第一头部侧板21的上边缘的高度由远离导流主体1的一端向靠近导流主体1的一端逐渐增大至与第一侧板11的上边缘等高,且所述第一头部侧板21的上边缘呈弧形,所述第二头部侧板与第一头部侧板21沿导流主体1的中轴线对称。
[0026]使用时,通过将本技术的导流装置安装到溢洪道的弯道段,即可对溢洪道弯段起到消能、导流和整流的作用,对高速水流具有一定消能、搀气减蚀作用,使弯道段横向流量、流速分布相对均匀。
[0027]本技术的导流头部2设置为对称三棱体或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结构,顺水流两侧面均竖直设置,使导流装置安装到溢洪道中后导流装置的两侧垂直溢洪道底部,且基本平行于水流方向,对高速水流具有良好的分流、导流作用,泄洪期可有效避免导流头部2堵挂垃圾和树枝,不影响溢洪道泄洪功能。
[0028]其中,为了使导流头部2更好的起到导流、整流作用,使导流头部2更加不易堵挂树枝,所述第二顶板22从导流主体1的中轴线分别向靠近第一头部侧板21和第二头部侧板的两侧光滑过度形成第一导流顶面23。
[0029]其中,为了使导流主体1部分的结构的导流整流效果更好,减小导流主体1和水流之间的阻力,所述导流主体1设有从第一侧板11顶部向第一顶板12上表面呈弧形延伸的第一侧部导流面14。所述导流主体1设有从第二侧板顶部向第一顶板12上表面呈弧形延伸的第二侧部导流面15。所述导流主体1设有从后盖板13顶部向第一顶板12上表面呈弧形延伸的后部导流面。
[0030]其中,为了便于固定安装该导流装置,所述导流主体1内部中空设置,所述导流主体1的第一顶板12设有多个用于向导流主体1内部灌注混凝土的浇灌孔3,安装时,向浇灌孔3内灌注混凝土,可以起到加固导流装置的作用。
[0031]其中,多个所述浇灌孔3沿导流主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0032]以上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技术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技术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溢洪道弯道段的消能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导流主体和导流头部,所述导流头部的一端和导流主体连接;所述导流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以及设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的第一顶板、设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远离到头部一侧的后盖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竖直设置;所述导流头部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头部侧板和第二头部侧板以及设于第一头部侧板和第二头部侧板上的第二顶板,所述第一头部侧板远离导流主体的一端和第二头部侧板远离导流主体的一端相互靠近形成三角形,所述第一头部侧板的上边缘的高度由远离导流主体的一端向靠近导流主体的一端逐渐增大至与第一侧板的上边缘等高,且所述第一头部侧板的上边缘呈弧形,所述第二头部侧板与第一头部侧板沿导流主体的中轴线对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溢洪道弯道段的消能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板从导流主体的中轴线分别向靠近第一头部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晓天赵德海朱云鸿陈东骏常月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广汇源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