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互通式立体交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03418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8: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互通式立体交叉结构,包括主线结构和匝道结构,所述匝道结构独立设置于所述主线结构的一侧,所述主线结构与匝道结构仅通过立体交叉两端的出口减速车道和入口加速车道连接,所述主线结构和匝道结构之间设置有分隔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各自独立的主线结构与匝道结构,并在主线结构和匝道结构之间设置分隔结构,使主线和匝道上两种不同属性的交通流能在各自独立的空间内互不干扰的运行,提高了通行效率和安全性。提高了通行效率和安全性。提高了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互通式立体交叉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互通式立体交叉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互通式立体交叉主线与匝道的连接形式,会对主线和匝道上交通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同时产生影响,当立体交叉范围内主线一侧与多条匝道连接时这种影响尤其显著。主线一侧与多条匝道的连接一般有两种常规方法,一种是按照连接位置的先后顺序将各条匝道与主线直接相连、仅在出现车流交织的部位增加集散车道予以缓解(以苜蓿叶形为代表),另一种是将各条匝道与主线的连接合并到一处、再将匝道按转向进行分岔(以直连式和涡轮形为代表)。
[0003]常规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0004]①
苜蓿叶形互通式立体交叉:按照连接位置的先后顺序直接相连,主线与匝道间交通流转换要占用主线的车道空间,以牺牲主线交通运行的平稳和安全为代价;设置集散车道隔离主线与匝道,主线一侧的硬路肩被占用,则以牺牲主线交通应对意外情况的能力为代价。
[0005]②
直连式和涡轮形互通式立体交叉:将匝道与主线的连接合并到一处后再将匝道分岔,匝道与主线完全隔离,车辆误入匝道后无法回到主线,而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往往较大,需要绕行相当长距离才能返回目标方向,交通组织和引导的友好性不足。
[0006]③
交通标志设置:不设集散车道的苜蓿叶形互通式立体交叉,沿主线方向的交通标志信息须同时满足对主线和匝道的引导功能,因主线与匝道的连接点多、间距小且行驶速度差别大,交通标志的设置间距存在矛盾,交通标志的信息量容易过载,影响其发挥应有的效用;直连式和涡轮形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分岔位置往往位于曲线路段,车辆行驶轨迹线与驾驶员视线方向不一致,对分岔位置交通标志的视认和信息分辨造成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行效率更高的互通式立体交叉结构。
[0008]以下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序。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互通式立体交叉结构,包括主线结构和匝道结构,所述匝道结构独立设置于所述主线结构的一侧,所述主线结构与匝道结构仅通过立体交叉两端的出口减速车道和入口加速车道连接,所述主线结构和匝道结构之间设置有分隔结构。
[0010]在一实施例中,该互通式立体交叉结构的所述主线结构包括往返方向的主线行车
道,所述往返方向的主线行车道之间设置有中间分隔带。
[0011]在一实施例中,该互通式立体交叉结构的所述分隔结构包括内设防撞护栏的分隔带、防撞护栏或分隔标线。
[0012]在一实施例中,该互通式立体交叉结构的所述匝道结构包括集散车道、至少一条流出匝道和至少一条汇入匝道,所述至少一条流出匝道和至少一条汇入匝道沿所述集散车道前进方向依序连接于所述集散车道的同侧,沿所述集散车道前进方向的第一条所述流出匝道借助分流车道与所述出口减速车道连接,沿所述集散车道前进方向的最后一条所述汇入匝道借助汇流车道与所述入口加速车道连接。
[0013]在一实施例中,该互通式立体交叉结构的所述至少一条流出匝道和至少一条汇入匝道中包括两条相邻的环形匝道,所述相邻两条环形匝道由交织车道连接。
[0014]在一实施例中,该互通式立体交叉结构的所述流出匝道包括右转定向流出匝道和左转环形流出匝道,所述汇入匝道包括左转环形汇入匝道和右转定向汇入匝道,所述右转定向流出匝道借助所述分流车道与所述出口减速车道连接,所述左转环形汇入匝道与左转环形流出匝道之间连接有所述交织车道,所述左转环形流出匝道借助所述汇流车道与所述入口加速车道连接。
[0015]在一实施例中,该互通式立体交叉结构的所述往返方向的主线行车道右侧均设置有主线硬路肩。
[0016]在一实施例中,该互通式立体交叉结构的所述流出匝道和汇入匝道的右侧均设置有匝道硬路肩。
[0017]在一实施例中,该互通式立体交叉结构的所述集散车道在所述立体交叉范围内与所述主线结构平行。
[0018]在一实施例中,该互通式立体交叉结构的所述立体交叉范围内不设置引导主线运行的交通标志。
[0019]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各自独立的主线结构与匝道结构,并在主线结构和匝道结构之间设置分隔结构,使主线和匝道上两种不同属性的交通流能在各自独立的空间内互不干扰的运行,提高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1]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各组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并且具有类似的相关特性或特征的组件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
[00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11-主线行车道;12-主线硬路肩;13-中间分隔带;21-出口减速车道;22-分流车道;23-集散车道;24-右转定向流出匝道;25-左转汇入环形匝道;26-交织车道;27-左转流出环形匝道;28-右转定向汇入匝道;29-汇流车道;20-入口加速车道;30-匝道硬路肩;
40-分隔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注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描述的诸方面仅是示例性的,而不应被理解为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进行任何限制。
[0025]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互通式立体交叉结构,包括主线结构和匝道结构,匝道结构独立设置于主线结构的一侧,主线结构包括往返方向的主线行车道11,往返方向的主线行车道11之间设置有中间分隔带13。
[0026]主线结构与匝道结构仅通过立体交叉结构两端的出口减速车道21和入口加速车道20连接,此外,主线结构和匝道结构之间还设置有分隔结构40。在主线与匝道之间采取分隔措施,能使主线和匝道上两种不同属性的交流能在各自独立的空间内互不干扰的运行。分隔结构40包括内设防撞护栏的分隔带、防撞护栏或分隔标线等形式,可根据主线交通量大小和安全运行的需要选择主线和匝道的分隔方式。
[0027]在可能的实施例中,匝道结构包括集散车道23、至少一条流出匝道和至少一条汇入匝道,至少一条流出匝道和至少一条汇入匝道沿集散车道23前进方向依序连接于集散车道23的同侧,沿前进方向的第一条流出匝道借助分流车道22与出口减速车道21连接,沿前进方向的最后一条汇入匝道借助汇流车道29与入口加速车道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互通式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线结构和匝道结构,所述匝道结构独立设置于所述主线结构的一侧,所述主线结构与匝道结构仅通过立体交叉两端的出口减速车道和入口加速车道连接,所述主线结构和匝道结构之间设置有分隔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通式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线结构包括往返方向的主线行车道,所述往返方向的主线行车道之间设置有中间分隔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通式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结构包括内设防撞护栏的分隔带、防撞护栏或分隔标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通式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匝道结构包括集散车道、至少一条流出匝道和至少一条汇入匝道,所述至少一条流出匝道和至少一条汇入匝道沿所述集散车道前进方向依序连接于所述集散车道的同侧,沿所述集散车道前进方向的第一条所述流出匝道借助分流车道与所述出口减速车道连接,沿所述集散车道前进方向的最后一条所述汇入匝道借助汇流车道与所述入口加速车道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互通式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阳唐古南谭长虎曾惠芬徐志红丁鹏
申请(专利权)人: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