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多栖互济农田生态系统构建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489345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8: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物多栖互济农田生态系统构建方法,属于农业生态环境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最大限度的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削减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减少环境损害和污染。利用生物所处的不同生态位,发挥有益的生态服务功能,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能生活在适宜的农田微环境中,避免了在同一地方竞争同一生存空间,实现生物之间和谐共存;提供优质的食物和更高的粮食产值。优质的食物和更高的粮食产值。优质的食物和更高的粮食产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多栖互济农田生态系统构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生态环境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生物多栖互济农田生态系统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农田生态系统是指人类在以作物为中心的农田中,利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它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主要亚系统,是一种被人类驯化了的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不仅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不仅受自然生态规律的支配,还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
[0003]粮食产量对化肥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农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同时,由于工业发展,农田生态系统严重污染,威胁着系统内的所有生物,影响到粮食质量和产量。系统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农业产值低。因此,需要对现有农田生态系统进行改进,将农业从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低产值向低投入、低污染、高效率、高产值转型。
[0004]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可一种生物多栖互济农田生态系统构建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削减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减少环境损害和污染。利用生物所处的不同生态位,发挥有益的生态服务功能,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能生活在适宜的农田微环境中,避免了在同一地方竞争同一生存空间,实现生物之间和谐共存;提供优质的食物和更高的粮食产值。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生物多栖互济农田生态系统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在农田中划分出用于种植农作物的生态田面3,根据生态田面3的长度等间距设置1-3条蚯蚓养殖带垛4,蚯蚓养殖带垛4将生态田面3划分为不同的种植区域;步骤2:在生态田面3的外围开挖一条环绕生态田面3的生态田沟2,并在生态田沟2内种植水生植物和养殖水生动物;步骤3:在生态田沟2的外围设置有一圈环绕生态田沟2的生态宽埂1,并在生态宽埂1的梗面上种植饲草植物7,生态宽埂1的外侧种植乔木11,组成田间林网;步骤4:在生态田面3、生态田沟2、生态宽埂1形成的整体的排水侧设置生态塘6,生态塘6中种植有水生植物17,生态塘6内养殖有甲壳类水生动物19。
[0006]进一步,步骤1中,在蚯蚓养殖带垛4划分出的其中一个生态田面3区域上划分出用于养殖家禽的陆栖空间5。
[0007]进一步,所述的陆栖空间5内放养适宜陆地生长的家禽,同时在陆栖空间5种植乔木、灌木和草类植物;在陆栖空间5上搭建家禽舍15。
[0008]进一步,在生态田面3上养殖鸭子10,并在蚯蚓养殖带垛4划分出的每个生态田面3区域中部分别设置鸭舍12,在生态宽埂1的外围设置逃栅栏。
[0009]进一步,所述的生态宽埂1的宽度为不低于1m。
[0010]进一步,所述的乔木11种植为每亩农田不多于10棵。
[0011]进一步,生态田沟2为季节性浅沟或永久性深沟,生态田沟2的沟宽不低于1m;生态田沟2为季节性浅沟时,沟深不低于0.5m;生态田沟2为永久性深沟时,沟深不低于1m。
[0012]进一步,所述的蚯蚓养殖带垛4呈条带状,其高度高出生态田面3表面,蚯蚓养殖带垛4上设置有为蚯蚓养殖补水的喷灌或滴管设备;蚯蚓养殖带垛4的表面设置有保障蚯蚓生长适宜的湿度要求的塑料膜或遮雨棚。
[0013]进一步,所述的生态塘6中央设置生态孤岛18,生态孤岛18上种子乔木、灌木和草等植物,生态塘6内养殖的水生动物为甲壳类水生动物19。
[0014]进一步,所述的生态塘6与生态宽埂1连接处设置有连接带16,连接带16中设置有用于吸附农田尾水中氮磷的填充材料。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最大限度的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削减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减少环境损害和污染。利用生物所处的不同生态位,发挥有益的生态服务功能,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能生活在适宜的农田微环境中,避免了在同一地方竞争同一生存空间,实现生物之间和谐共存;提供优质的食物和更高的粮食产值。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一种生物多栖互济农田生态系统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在农田中划分出用于种植农作物的生态田面3,根据生态田面3的长度等间距设置1-3条蚯蚓养殖带垛4,蚯蚓养殖带垛4将生态田面3划分为不同的种植区域。
[0019]所述的蚯蚓养殖带垛4设置在生态田面3的中部,呈条带状,其高度高出生态田面3表面,蚯蚓养殖带垛4上设置有为蚯蚓养殖补水的喷灌或滴管设备;蚯蚓养殖带垛4的表面设置有保障蚯蚓生长适宜的湿度要求的塑料膜或遮雨棚。蚯蚓养殖带垛4上养殖的蚯蚓能够挖掘生态田面3上的土壤,使土壤变松,让更多的氧气渗透到土壤里,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同时,蚯蚓能够降解一些污染物质,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0020]在蚯蚓养殖带垛4划分出的其中一个生态田面3区域上划分出用于养殖家禽的陆栖空间5。在陆栖空间5上搭建家禽舍15,陆栖空间5内放养适宜陆地生长的家禽,同时在陆栖空间5种植乔木、灌木和草类植物;构建陆栖生态空间,成为陆生家禽的良好栖息空间。在陆栖空间放养2-3只鹅13,作为看护功能的动物,以免外来的犬类、野鸟等动物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造成破坏。陆生家禽类生物主要将陆栖空间作5为栖息空间,陆生家禽类生物的排泄物流入生态田面3,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和营养来源。设置家禽舍15为家禽提供庇护
所。陆栖空间5同时可兼具作为水生家禽在收获时的暂时管置中转区域和操作空间。
[0021]在生态田面3上养殖鸭子10,并在蚯蚓养殖带垛4划分出的每个生态田面3区域中部分别设置鸭舍12,在生态宽埂1的外围设置逃栅栏。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养殖旱鸭,利用旱鸭类家禽喜静不喜动的习性,避免家禽轻易逃离生态田面3,以便管理。也可以放养水鸭,若放养水鸭需做好防逃防护。将鸭舍12设置在每个区域内生态田面3的中间位置,可以有效的避免鸭类的排泄物流失,便于鸭类的排泄物向鸭舍12四周扩散,为农作物提供营养。
[0022]步骤2:在生态田面3的外围开挖一条环绕生态田面3的生态田沟2,并在生态田沟2内种植水生植物和养殖水生动物。
[0023]所述的生态田沟2为季节性浅沟或永久性深沟,所述的生态田沟2的沟宽不低于1m;生态田沟2为季节性浅沟时,沟深不低于0.5m;生态田沟2为永久性深沟时,沟深不低于1m;生态田沟2内种植有水生植物,生态田沟2内养殖鱼类动物。生态田沟2一方面是鱼类等的生活栖息地,另一方面也是鱼类在缺水情形下的避难池,同时,生态田沟2内养殖的鱼类可以在生态田沟2与生态田面3间自由穿梭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多栖互济农田生态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多栖互济农田生态系统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在农田中划分出用于种植农作物的生态田面(3),根据生态田面(3)的长度等间距设置1-3条蚯蚓养殖带垛(4),蚯蚓养殖带垛(4)将生态田面(3)划分为不同的种植区域;步骤2:在生态田面(3)的外围开挖一条环绕生态田面(3)的生态田沟(2),并在生态田沟(2)内种植水生植物和养殖水生动物;步骤3:在生态田沟(2)的外围设置有一圈环绕生态田沟(2)的生态宽埂(1),并在生态宽埂(1)的梗面上种植饲草植物(7),生态宽埂(1)的外侧种植乔木(11),组成田间林网;步骤4:在生态田面(3)、生态田沟(2)、生态宽埂(1)形成的整体的排水侧设置生态塘(6),生态塘(6)中种植有水生植物(17),生态塘(6)内养殖有甲壳类水生动物(1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多栖互济农田生态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在蚯蚓养殖带垛(4)划分出的其中一个生态田面(3)区域上划分出用于养殖家禽的陆栖空间(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物多栖互济农田生态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陆栖空间(5)内放养适宜陆地生长的家禽,同时在陆栖空间(5)种植乔木、灌木和草类植物;在陆栖空间(5)上搭建家禽舍(15)。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生物多栖互济农田生态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生态田面(3)上养殖鸭子(10),并在蚯蚓养殖带垛(4)划分出的每个生态田面(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宝坤毛妍婷陈安强续勇波郭树芳平凤超杨艳鲜金桂梅王浩丞刘晓冰高凡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