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系统及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47655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7: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系统及其方法,其系统包括蓄热体,蓄热体包括蓄热体上部和蓄热体下部,蓄热体上部外部设置有风路换热管道,蓄热体下部设置有水路换热管路,风路换热管道上设置有换热器,换热器与热用户的供热管路换热;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蓄热体上部进行换热、对热用户供热、蓄热水箱进行蓄热、蓄热水箱内水温均匀上升、蓄热水箱补充供热、维持进出水平衡。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蓄热体下部的水路换热管路充分利用了蓄热体内原本下层隔热耐火砖的热量,减少蓄热体内热损失。并通过蓄热水箱转化并储存其热量,极大程度的利用了蓄热体内原本的无效热量。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需要时输送热量,弥补热量不足,节能无污染。节能无污染。节能无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系统及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蓄热供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系统及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供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北方地区,采暖用能占据建筑能耗的一半以上,节能减排在现阶段仍是重中之重。
[0003]结合节能减排以及国家实行峰谷电价的鼓励政策,电蓄热采暖技术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其作为一种新型储能技术,主要利用国家峰谷电价政策,在夜间谷电期间,通过电锅炉将电能转化为热量,一部分存储于蓄热设备中,一部分直接或间接供给热用户;到白天非谷电期间,再将蓄热设备中的热量释放出来,供热用户采暖。
[0004]然而,由于固体蓄热式电加热机组在我国发展时间尚短,技术不够成熟,仍存在很大问题。蓄热体内温度可达800℃,极大增加了其蓄热能力。但原本蓄热体下层起支撑隔热作用而铺设的数层耐火隔热砖并不能完全隔绝热量,相反由于其导热能力,耐火砖内会传导储存大部分热量,却因其无法进行有效换热造成大量热损失。造成能源损耗增大,运行成本升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系统及其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系统,包括蓄热体,所述蓄热体包括蓄热体上部和蓄热体下部,所述蓄热体上部外部设置有风路换热管道,所述蓄热体下部设置有水路换热管路,所述风路换热管道上设置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与热用户的供热管路换热。
[0007]更进一步的,所述蓄热体通过钢板分隔为蓄热体上部、蓄热体下部,所述钢板上铺有保温棉。
[0008]更进一步的,所述风路换热管道包括风管,所述风管与蓄热体上部接通且呈封闭状,所述风管中设置有风机。
[0009]更进一步的,所述供热管路包括与热用户连通的供热支管和回水支管,所述供热支管的入口以及回水支管的出口均接入到换热器,所述供热支管和回水支管为同径水管。
[0010]更进一步的,所述水路换热管路包括对蓄热水箱进行蓄热的蓄热水管和对热用户进行补充供热的换热水管。
[0011]更进一步的,所述蓄热水管包括将蓄热水箱中低温水送入到蓄热体下部内的低温水管和将高温水送入到蓄热水箱中的高温水管,所述低温水管、高温水管与蓄热体下部中的分水组件连通。
[0012]更进一步的,所述换热水管包括与蓄热水箱连通的总管,所述总管上通过三通接头形成Ⅰ号支管、Ⅱ号支管,所述Ⅰ号支管与供热支管连通,所述Ⅱ号支管与回水支管连通,
所述Ⅰ号支管、Ⅱ号支管上均设置有温控阀。
[0013]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系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蓄热体上部进行换热白天非谷电蓄热体放热过程,风管内低温风在风机驱动作用下,吹入蓄热体上部,通过蓄热砖风道换取热量,高温风通过风管进入换热器,加热二次侧;

.对热用户供热换热器的二次侧低温水进,高温水出,换取热量通过水管向热用户供暖;

.蓄热水箱进行蓄热同时,蓄热水箱在加压泵作用下,低温水管将低温水输送入蓄热体下部内的分水组件,经过换热后,高温水管将高温水流入蓄热水箱中;

.蓄热水箱内水温均匀上升蓄热水箱热水下进,冷水上出,根据水温升高,密度减小原理,增强水箱内冷热水循环,减少冷热分层现象,使得蓄热水箱内部温度均匀上升;

.蓄热水箱补充供热当蓄热体上部出风温度降低,或者换热器的热效率降低,不能满足热用户的供热需求时,开启蓄热水箱的换热水管,对热用户进行补充供热;

.维持进出水平衡热用户的回水支管与蓄热水箱的低温水管,平衡蓄热水箱的进出水。
[0014]更进一步的,步骤

中,当蓄热水箱的水温满足二次侧供水温度时,Ⅰ号支管开启。
[0015]更进一步的,步骤

中,当蓄热水箱的水温不满足二次侧供水温度时,Ⅱ号支管开启。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通过蓄热体下部的水路换热管路充分利用了蓄热体内原本下层隔热耐火砖的热量,减少蓄热体内热损失。并通过蓄热水箱转化并储存其热量,极大程度的利用了蓄热体内原本的无效热量。
[0017]本专利技术充分利用蓄热体内热量,并将其转换成蓄热水箱高温水以显热方式储存,在需要时输送热量,弥补热量不足,本方法节能无污染,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0018]图1 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示意图;图2 是本专利技术中蓄热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 是本专利技术中蓄热体下部的示意图;图4 是本专利技术中耐火砖的结构立体图;其中:1
ꢀꢀ
蓄热体
ꢀꢀꢀꢀꢀꢀꢀꢀꢀꢀꢀꢀꢀ2ꢀꢀ
风机3
ꢀꢀ
蓄热水箱
ꢀꢀꢀꢀꢀꢀꢀꢀꢀꢀꢀ4ꢀꢀ
换热器5
ꢀꢀ
热用户21 风管31 热量表
ꢀꢀꢀꢀꢀꢀꢀꢀꢀꢀꢀ
32
ꢀⅠ
号温控阀33
ꢀⅡ
号温控阀
ꢀꢀꢀꢀꢀꢀꢀꢀ
34
ꢀⅢ
号温控阀
35
ꢀⅣ
号温控阀41
ꢀⅤ
号温控阀
ꢀꢀꢀꢀꢀꢀ
42 水管11 蓄热体上部
ꢀꢀꢀꢀꢀꢀ
12 蓄热体下部13 保温棉
ꢀꢀꢀꢀꢀꢀꢀꢀꢀꢀ
14 钢板201 耐火砖
ꢀꢀꢀꢀꢀꢀꢀꢀꢀ
202 孔道203 热管
ꢀꢀꢀꢀꢀꢀꢀꢀꢀꢀꢀ
204 分水器205 热管进水管
ꢀꢀꢀꢀꢀ
206 集水器207 热管出水管
ꢀꢀꢀꢀꢀ
208 支撑架301 耐火砖挖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参照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4所示,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系统,包括蓄热体1,所述蓄热体1包括蓄热体上部11和蓄热体下部12,所述蓄热体上部11外部设置有风路换热管道,所述蓄热体下部12设置有水路换热管路,所述风路换热管道上设置有换热器4,所述换热器4与热用户5的供热管路换热。
[0020]所述蓄热体1通过钢板14分隔为蓄热体上部11、蓄热体下部12,所述钢板14上铺有保温棉13。
[0021]所述风路换热管道包括风管21,所述风管21与蓄热体上部11接通且呈封闭状,所述风管21中设置有风机2。
[0022]所述供热管路包括与热用户5连通的供热支管和回水支管,所述供热支管的入口以及回水支管的出口均接入到换热器4,所述供热支管和回水支管为同径水管42。
[0023]所述水路换热管路包括对蓄热水箱3进行蓄热的蓄热水管和对热用户5进行补充供热的换热水管。
[0024]所述蓄热水管包括将蓄热水箱3中低温水送入到蓄热体下部12内的低温水管和将高温水送入到蓄热水箱3中的高温水管,所述低温水管、高温水管与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系统,包括蓄热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体(1)包括蓄热体上部(11)和蓄热体下部(12),所述蓄热体上部(11)外部设置有风路换热管道,所述蓄热体下部(12)设置有水路换热管路,所述风路换热管道上设置有换热器(4),所述换热器(4)与热用户(5)的供热管路换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体(1)通过钢板(14)分隔为蓄热体上部(11)、蓄热体下部(12),所述钢板(14)上铺有保温棉(1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路换热管道包括风管(21),所述风管(21)与蓄热体上部(11)接通且呈封闭状,所述风管(21)中设置有风机(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管路包括与热用户(5)连通的供热支管和回水支管,所述供热支管的入口以及回水支管的出口均接入到换热器(4),所述供热支管和回水支管为同径水管(42)。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换热管路包括对蓄热水箱(3)进行蓄热的蓄热水管和对热用户(5)进行补充供热的换热水管。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水管包括将蓄热水箱(3)中低温水送入到蓄热体下部(12)内的低温水管和将高温水送入到蓄热水箱(3)中的高温水管,所述低温水管、高温水管与蓄热体下部(12)中的分水组件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水管包括与蓄热水箱(3)连通的总管,所述总管上通过三通接头形成Ⅰ号支管、Ⅱ号支管,所述Ⅰ号支管与供热支管连通,所述Ⅱ号支管与回水支管连通,所述Ⅰ号支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勇牛金花许慧萱刘洋刘聪聪刘帅帅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