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与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46592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7:2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与制备方法,用于增加连接点的连接面积,藉以提高制造过程中触控通道的连接成功率。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有机发光层与触控电极层。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有机发光层上,触控电极层更包括载板、导电跨桥与两电极。两电极设置于载板的相对两侧边,两电极之间设置隔离间隙,电极各自具有至少一导通件与连接点,导通件设置于连接点外,导电跨桥跨接于两电极并连接两导通件。跨桥跨接于两电极并连接两导通件。跨桥跨接于两电极并连接两导通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显示面板与制备方法


[000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结构与制备方法,特别有关于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与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过去的阴极射线管屏幕演进至现今的液晶显示屏(liquid-crystal display,LCD)。现在的液晶显示屏除了可视范围与分辨率大幅提高外,显示屏的整体体积也随缩减。而且显示屏除了可供观赏外,更加入了触控的功能,藉以提供用户可同时观看与操作的体验。
[0003]在传统的触控显示的制造过程中会进行导电跨桥的搭建。导电跨桥搭建的目的在于提供触控层中电极510的导通。但由于液晶封装是属于高精度的作业,因此连接孔511与导电跨桥520的设置可能会产生错位的问题。这样会使得导电跨桥520的两端无法设置在电极510的连接点511上,如图5所示。一旦制造过程中发生导电跨桥520错位时,则此区的触控功能就会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增加连接点的连接面积,藉以提高制造过程时触控通道的连接成功率。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包括:有机发光层与触控电极层。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有机发光层上,触控电极层更包括载板、导电跨桥与两电极。两电极设置于载板的同侧面的相对两侧边,两电极之间设置隔离间隙,两电极各具有至少一导通件与连接点,导通件设置于连接点外,导电跨桥跨接于两电极并连接两电极的导通件。
[0006]本申请另提出触控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有机发光层;在有机发光层上设置载板;在载板上设置两电极,两电极分别于位于载板的相对两侧边且两电极间具有隔离间隙;在两电极上各设置连接点;在两连接点外设置导通件,使得导通件覆盖于两连接点的外缘;在所述两电极间设置导电跨桥,用于连接两电极的导通件。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与制备方法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0008]1)本申请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可以提高导电跨桥对连接点的接触覆盖率,藉以提高触控层的封装成功率。
[0009]2)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在不增加现有设置流程与硬体成本的前提下,实现提高导电跨桥对连接点的接触覆盖面积。
附图说明
[001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0011]图1A为本申请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触控显示面板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2]图1B为本申请的触控电极层中的各层剖面示意图。
[0013]图2为本申请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触控显示面板制备流程示意图。
[0014]图3A为本申请的触控电极层的俯瞰示意图。
[0015]图3B为本申请的导电跨桥、导通件与连接点的示意图。
[0016]图4A为本申请的导电跨桥与连接点错位时对导通件的连接示意图。
[0017]图4B为本申请的另一种导电跨桥与连接点错位时对导通件的连接示意图。
[0018]图5为现有技术的导电跨桥与连接点错位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请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0020]请参考图1A所示,为本申请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触控显示面板剖面结构示意图。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结构100包括有机发光层110、触控电极层120与封装层130。在本申请中以有机发光层110(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为基底,并于有机发光层110上设置触控电极层120。在触控电极层120上设置封装层130,使得触控电极层120为单层电极结构。在触控电极层120中更包括载板121、导电跨桥122与至少两电极123,请配合图1B。图1B为触控电极层120中的各层剖面示意图。
[0021]为进一步说明有机发光层110与触控电极层120的设置过程,请参考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制备方法。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2]步骤S210:提供有机发光层;
[0023]步骤S220:在有机发光层上设置载板;
[0024]步骤S230:在载板上设置两电极,两电极分别于位于载板的同侧面的相对两侧边且两电极间具有隔离间隙;
[0025]步骤S240:在两电极上各设置连接点;
[0026]步骤S250:在连接点外设置导通件,使得导通件覆盖于连接点的外缘;
[0027]步骤S260:在所述两电极间设置导电跨桥,用于连接两电极的导通件;
[0028]以及
[0029]步骤S270:于触控电极层设置封装层。
[0030]首先在有机发光层110上设置载板121。在载板121上的相对两侧边分别各设置一电极123。在相对两边的电极123之间设置隔离间隙126,以使两电极123不相交,请参考图3A所示。图3A为本申请的触控电极层120的俯视图。电极123的设置方式可以透过溅镀(ITO SPUTTER)的方式将透明导电材料(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ITO)设置于载板121上。接着,利用蚀刻或雷射的方式在载板121上的透明导电材料切割出两电极123。电极123的材料可以为铟锡氧化物(ITO)、银纳米线(silver nano wire)、纳米碳管(carbon nano tube)、导电高分子(PEDOT/PSS)、金属网格(metal mesh)或石墨烯(Graphene)。
[0031]于各电极123中设置一连接点124,请参考图3A所示。在连接点124的上方设置至少一导通件125。导通件125的设置范围至少要涵盖连接点124的范围。换言之,导通件125的设置面积大于连接点124的面积。一般而言,导通件125可以是长条状或金属线的导电材质。在本申请中以长条状的金属材质作为导通件125的说明。
[0032]接着,在两电极123间设置一导电跨桥122,且导电跨桥122跨接隔离间隙126与两连接点124,请参考图3B所示。其中,隔离间隙126中可以设置隔离材质,以使两电极123是处于隔绝的状态。由于导通件125涵盖于连接点124,使得导电跨桥122可以导通两连接点124。若在搭接导电跨桥122发生连接点124错位的情况下,本申请可以藉由导通件125将导电跨桥122连通至连接点124,如图4A所示。在正常的情况下,导电跨桥122应该是会搭设至两连接点124的上方。当外力影响时,可能会造成导电跨桥122的两端并非设置于连接点124上。在此种情况下,导电跨桥122的两端可以接触到导通件125,进而导通至连接点124。
[0033]此外,在连接点124外也可以设置多组的导通件125,如图4B所示。导通件125的数量可以根据连接点124的面积所决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有机发光层;以及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有机发光层上,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载板、导电跨桥与两电极,所述两电极设置于所述载板的同侧面的相对两侧边,所述两电极之间设置一隔离间隙,所述两电极各具有一导通件,所述导通件设置于所述连接点上,且所述导电跨桥跨接于所述两电极并连接所述两电极的所述导通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层更包括一封装层,所述封装层设置于所述载板上,用于覆盖所述导电跨桥与所述两电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电极的材料为铟锡氧化物、银纳米线、纳米碳管、导电高分子、金属网格或石墨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旺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坤同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