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克小改专利>正文

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的生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45565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5 04: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食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的生产装置。包括基座、培养箱组件、水循环组件和遮挡组件,基座上部两侧分别设置培养箱组件,每侧的培养箱组件数量为两个且呈上下叠摞状分布,相邻的培养箱组件之间设置水循环组件,水循环组件上部设置遮挡组件;基座为矩形板状结构,基座底部设置滚轮,滚轮数量为四个且设置于基座底部四角位置处;本发明专利技术避免射脉菌孢子在生长和采摘过程中的扩散,最大限度避免了人员接触射脉菌的孢子,改善了员工的工作环境,同时提高了射脉菌种植过程中的便捷程度,提高了采摘效率。提高了采摘效率。提高了采摘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的生产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食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的生产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射脉菌是食用菌的一种,其具有通便、调节肠胃、治疗痢疾等保健功效,具有药食同源的特性,现有的射脉菌在人工培养中采用是传统的大棚内培养的方法,射脉菌喜阴,因此通过在大棚内覆盖毛毡等给射脉菌提供一个相对“黑暗”的环境,但是射脉菌因为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会不断释放孢子,它释放的孢子被人吸入后会在人体呼吸道内繁殖,造成人呼吸道的严重不适,但是孢子处于悬浮状态,且培养射脉菌的环境又因为封闭无光等原因不利于孢子的排放或吸收,所以现有的多是人员在进入射脉菌培养场地后头戴防毒面具才可以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在培养射脉菌或采收射脉菌时容易出现“呼吸综合征”,因此如何改善射脉菌的培养方式,避免其孢子影响人员健康,同时进行在射脉菌的生长或采摘过程中减少人员参与提高射脉菌培养的便捷化程度就显得格外重要。
[0003]基于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持久而有益的探索与反复的设计,并且进行了非有限次数的试验,终于找到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办法并且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的生产装置。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的生产装置,包括基座、培养箱组件、水循环组件和遮挡组件,基座上部两侧分别设置培养箱组件,每侧的培养箱组件数量为两个且呈上下叠摞状分布,相邻的培养箱组件之间设置水循环组件,水循环组件上部设置遮挡组件;基座为矩形板状结构,基座底部设置滚轮,滚轮数量为四个且设置于基座底部四角位置处;培养箱组件包括底培养箱组件、上培养箱组件、旋转培养组件和采收组件,底培养箱组件底部位于基座上部,底培养箱组件上部设置上培养箱组件;底培养箱组件、上培养箱组件之间设置空气进入间隙,外界气体a通过空气进入间隙进入至底培养箱组件内,底培养箱组件、上培养箱组件内均设置旋转培养组件,旋转培养组件依靠水流带动其进行旋转,其中上培养箱组件流出的水进入至底培养箱组件内,然后依靠水从上而下的流动带动底培养箱组件内的旋转培养组件进行转动,同时旋转培养组件配合采收组件完成对食用菌的采收;支撑板底部设置漏水通道,漏水通道截面呈“∧”状,漏水通道侧壁贯通开设过水孔,漏水通道内设置过水腔,过水腔底部设置排水窗口;旋转盘包括左旋转盘和右旋转盘,左旋转盘和右旋转盘结构一致且两者相对称设置;旋转培养组件包括支撑板、旋转盘、驱动部和菌袋固定部,支撑板为长条状结构,支撑板底部固定于流水槽上,支撑板两侧设置旋转盘,驱动部带动旋转盘转动,旋转盘上设置菌袋固定部,菌袋固定部上固定食用菌袋,菌袋固定部和食用菌袋均横向设置;
驱动部包括水箱一、冲流管一、冲流管二、挡水板和引流通道,水箱一为立体中空结构,水箱一上部呈开口状,水箱一底部两侧各固定连接冲流管一和冲流管二,冲流管一、冲流管二与水箱一底部相连通,且冲流管一、冲流管二相对称设置,冲流管一、冲流管二均呈
“┐”
状,且冲流管一、冲流管二的开口朝向挡水板,挡水板固定于支撑柱上;采收组件包括吸附部、冲洗部和控水部,吸附部位于培养室上部靠近侧壁位置处,吸附部配合旋转盘实现对食用菌子实体的采摘,采摘下落的食用菌子实体被冲洗部冲洗,经过冲洗部冲洗的食用菌子实体经由控水部进行控水;水循环组件包括蓄水槽、吸水泵、蓄水箱、水箱排水管一和水箱排水管二,蓄水槽位于底培养箱组件之间的正上部,蓄水槽截面呈“V”字状,底培养箱组件通过侧通道与蓄水槽相连通,底培养箱组件内的流水槽内的水经过过水腔进入至侧通道内,并经过侧通道进入至蓄水槽内,蓄水槽上部设置隔挡板,吸水泵位于隔挡板上部,吸水泵一端通过管道与蓄水槽相连通,吸水泵另一端通过管道与蓄水箱相连通,蓄水箱位于上培养箱组件的上部位置处,蓄水箱底部通过支撑杆与隔挡板相固定连接,蓄水箱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水箱排水管一和水箱排水管二, 水箱排水管一和水箱排水管二均呈“Γ”状,水箱排水管一和水箱排水管二的出口端均位于驱动部的水箱的正上部;遮挡组件包括顶支撑杆、拐角支撑杆、盖支撑杆和遮阳网,顶支撑杆、拐角支撑杆和盖支撑杆均为“伞”状结构,顶支撑杆底部固定于蓄水箱正上部,拐角支撑杆位于水箱排水管一和水箱排水管二的拐角处,且拐角支撑杆倾斜设置,两侧的上培养箱组件上均设置盖板,盖板的外边缘固定盖支撑杆,顶支撑杆、拐角支撑杆、盖支撑杆上部搭放遮阳网,遮阳网包裹底培养箱组件、上培养箱组件。
[0006]优选的所述左旋转盘包括基座、支撑柱和转盘,基座固定于支撑板一侧,支撑柱一端位于基座内,支撑柱另一端与转盘相固定连接;基座为圆柱状结构,基座内设置旋转腔,旋转腔截面呈“T”状,旋转腔底部设置凸起,凸起截面呈反“︶”状; 支撑柱为立体柱状,支撑柱一端设置凹槽,凹槽截面呈“︶”状,凹槽与凸起232122相匹配设置,支撑柱另一端与转盘一侧中部相固定连接,支撑柱上设置驱动部;转盘为圆盘状,转盘上均匀设置菌袋固定部,菌袋固定部呈圆环状分布于转盘上。
[0007]优选的所述挡水板为板状结构,挡水板下端部与支撑柱外壁相固定连接,挡水板数量为若干个且均匀分布于支撑柱外壁上,挡水板另一侧呈弯弧状,相邻的挡水板之间形成过水间隙;引流通道包括引流孔、横向过水道和纵向过水道,引流孔位于过水间隙底部,横向过水道开设于支撑柱内,引流孔贯通支撑柱侧壁,横向过水道通过引流孔与过水间隙相连通,纵向过水道贯通开设于转盘内,纵向过水道为圆形中空腔,纵向过水道与菌袋固定部相连通。
[0008]优选的所述支撑柱上设置流道阀门,流道阀门控制横向过水道的闭合和开启。
[0009]优选的所述菌袋固定部包括插杆、插棱和插杆过水通道,插杆为圆杆状,插杆上固定插棱,插棱为斜凸起状,插棱环绕插杆表面一周,插杆内设置插杆过水通道,插杆过水通道为中空状且插杆过水通道横向设置,插杆过水通道与纵向过水道相垂直设置,插杆过水通道穿过插棱并且插杆过水通道的开口位于插棱上。
[0010]优选的所述食用菌袋包括袋子、填料、袋口、插入孔和麻纤维,袋子一端设置袋口,袋口通过绳子扎紧,袋口周围开设出菌孔,袋子另一端设置插入孔,插入孔为圆孔状,插入
孔内设置麻纤维,麻纤维位于填料内,麻纤维用于隔绝填料且麻纤维包裹插杆。
[0011]优选的所述吸附部包括引风机、吸风口、填充海绵、电推杆和介质海绵;引风机固定于侧壁一外壁一侧,引风机通过吸风管与吸风口相连通,吸风口内固定设置填充海绵,电推杆位于侧壁一内壁上部一侧,电推杆垂直向下设置且电推杆底部固定介质海绵;吸风口贯通开设于侧壁一上,吸风口截面呈“八”字状,吸附口内对应填充固定有填充海绵,填充海绵朝向侧壁一内侧的端部设置折弯面,折弯面呈“s”状;电推杆一侧通过连接板固定于侧壁一内壁上部且电推杆的活塞杆朝向正下部,连接板一端与侧壁一内侧上部相固定连接,电推杆位于填充海绵和袋子之间,电推杆的活塞杆可在填充海绵和袋子之间的采摘间隙内进行上下移动;介质海绵为立体状结构,介质海绵上端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培养箱组件、水循环组件和遮挡组件,基座上部两侧分别设置培养箱组件,每侧的培养箱组件数量为两个且呈上下叠摞状分布,相邻的培养箱组件之间设置水循环组件,水循环组件上部设置遮挡组件;基座为矩形板状结构,基座底部设置滚轮,滚轮数量为四个且设置于基座底部四角位置处;培养箱组件包括底培养箱组件、上培养箱组件、旋转培养组件和采收组件,底培养箱组件底部位于基座上部,底培养箱组件上部设置上培养箱组件;底培养箱组件、上培养箱组件之间设置空气进入间隙,外界气体a通过空气进入间隙进入至底培养箱组件内,底培养箱组件、上培养箱组件内均设置旋转培养组件,旋转培养组件依靠水流带动其进行旋转,其中上培养箱组件流出的水进入至底培养箱组件内,然后依靠水从上而下的流动带动底培养箱组件内的旋转培养组件进行转动,同时旋转培养组件配合采收组件完成对食用菌的采收;支撑板底部设置漏水通道,漏水通道截面呈“∧”状,漏水通道侧壁贯通开设过水孔,漏水通道内设置过水腔,过水腔底部设置排水窗口;旋转盘包括左旋转盘和右旋转盘,左旋转盘和右旋转盘结构一致且两者相对称设置;旋转培养组件包括支撑板、旋转盘、驱动部和菌袋固定部,支撑板为长条状结构,支撑板底部固定于流水槽上,支撑板两侧设置旋转盘,驱动部带动旋转盘转动,旋转盘上设置菌袋固定部,菌袋固定部上固定食用菌袋,菌袋固定部和食用菌袋均横向设置;驱动部包括水箱一、冲流管一、冲流管二、挡水板和引流通道,水箱一为立体中空结构,水箱一上部呈开口状,水箱一底部两侧各固定连接冲流管一和冲流管二,冲流管一、冲流管二与水箱一底部相连通,且冲流管一、冲流管二相对称设置,冲流管一、冲流管二均呈
“┐”
状,且冲流管一、冲流管二的开口朝向挡水板,挡水板固定于支撑柱上;采收组件包括吸附部、冲洗部和控水部,吸附部位于培养室上部靠近侧壁位置处,吸附部配合旋转盘实现对食用菌子实体的采摘,采摘下落的食用菌子实体被冲洗部冲洗,经过冲洗部冲洗的食用菌子实体经由控水部进行控水;水循环组件包括蓄水槽、吸水泵、蓄水箱、水箱排水管一和水箱排水管二,蓄水槽位于底培养箱组件之间的正上部,蓄水槽截面呈“V”字状,底培养箱组件通过侧通道与蓄水槽相连通,底培养箱组件内的流水槽内的水经过过水腔进入至侧通道内,并经过侧通道进入至蓄水槽内,蓄水槽上部设置隔挡板,吸水泵位于隔挡板上部,吸水泵一端通过管道与蓄水槽相连通,吸水泵另一端通过管道与蓄水箱相连通,蓄水箱位于上培养箱组件的上部位置处,蓄水箱底部通过支撑杆与隔挡板相固定连接,蓄水箱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水箱排水管一和水箱排水管二,水箱排水管一和水箱排水管二均呈“Γ”状,水箱排水管一和水箱排水管二的出口端均位于驱动部的水箱的正上部;遮挡组件包括顶支撑杆、拐角支撑杆、盖支撑杆和遮阳网,顶支撑杆、拐角支撑杆和盖支撑杆均为“伞”状结构,顶支撑杆底部固定于蓄水箱正上部,拐角支撑杆位于水箱排水管一和水箱排水管二的拐角处,且拐角支撑杆倾斜设置,两侧的上培养箱组件上均设置盖板,盖板的外边缘固定盖支撑杆,顶支撑杆、拐角支撑杆、盖支撑杆上部搭放遮阳网,遮阳网包裹底培养箱组件、上培养箱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旋转盘包括基座、支撑柱和转盘,基座固定于支撑板一侧,支撑柱一端位于基座内,支撑柱另一端与转盘相固定连接;基座为圆柱状结构,基座内设置旋转腔,旋转腔截面呈“T”状,旋转腔底
部设置凸起,凸起截面呈反“︶”状;支撑柱为立体柱状,支撑柱一端设置凹槽,凹槽截面呈“︶”状,凹槽与凸起相匹配设置,支撑柱另一端与转盘一侧中部相固定连接,支撑柱上设置驱动部;转盘为圆盘状,转盘上均匀设置菌袋固定部,菌袋固定部呈圆环状分布于转盘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板为板状结构,挡水板下端部与支撑柱外壁相固定连接,挡水板数量为若干个且均匀分布于支撑柱外壁上,挡水板另一侧呈弯弧状,相邻的挡水板之间形成过水间隙;引流通道包括引流孔、横向过水道和纵向过水道,引流孔位于过水间隙底部,横向过水道开设于支撑柱内,引流孔贯通支撑柱侧壁,横向过水道通过引流孔与过水间隙相连通,纵向过水道贯通开设于转盘内,纵向过水道为圆形中空腔,纵向过水道与菌袋固定部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克小改
申请(专利权)人:克小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