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隔振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3880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5 03:37
一种装配式隔振沟,属于建筑隔振领域,包括中间顶板、两端顶板、中间底板、两端底板、侧板、槽形板、橡胶止水带和填充沙,中间顶板、两端顶板、中间底板、两端底板、侧板、槽形板围城长方体隔振沟,所述中间顶板、两端顶板之间的接缝及中间底板、两端底板之间的接缝处经防水砂浆灌缝,侧板和槽形板与底板的连接通过底板凹槽及预留钢筋相连,侧板之间及侧板和槽形板的连接处设有橡胶止水带,所述装配式隔振沟填充有填充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解决建筑周围的振源如建筑或道路施工、交通振动等,引起建筑结构振动而导致结构不稳定和安全性下降的问题。构振动而导致结构不稳定和安全性下降的问题。构振动而导致结构不稳定和安全性下降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隔振沟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隔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装配式隔振沟。

技术介绍

[0002]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由振动引起的问题越来越广泛且数量与日俱增由于我们生产生活产生的振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更是威胁到了我国具有极高文化历史价值与重大人文意义的诸多古建筑物。特别是建筑或道路施工、交通振动引起的振动,振动波是由振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振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
[0003]研究发现振动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横波造成建筑物水平摇摆,导致古建筑物损坏,破坏力很大。它相当于给房屋建筑物施加水平方向来回反复的作用力,大小和引起的变形超出古建筑梁结构抵抗振动的极限时就会使整个古建筑物倾斜或倾倒从而导致破坏; 2.纵波使古建筑产生上下颠簸,尤其是古建筑年代久远,其竖向稳定性较差,当振动较大时,会使底层作为承重结构的柱子瞬间增加很大的动荷载,叠加上部的自重,当超出底层柱子承载能力,底层柱会垮掉从而导致破坏。3. 建筑长期受到周围的振源所产生的地基土体扰动及低频、微振动作用影响,建筑物会产生永久性的不可逆的疲劳破坏,导致建筑物安全性显著下降,出现各种病害。
[0004]隔振沟隔振措施,即在振动波传播的路径上设置隔振屏障,破坏振动波的传播路径,造成振动波能量的损失,达到减小甚至是消除振动波对被保护建筑物影响的目的。
[0005]当前的屏障隔振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连续性隔振屏障以及非连续性屏障。连续性隔振屏障以隔振沟为典型代表,当对于振动频率较高的人工振源以及地震动,设计得当的隔振沟能起到良好的隔振效果,但是一部分振动频率较低的振源,其波长一般较长,如果选择空沟作为隔振屏障,则需要空沟具有很大的深度,这种要求在实际施工中具有较大的操作难度,假如选择连续墙作为隔振屏障,将会产生非常庞大的工程量,大大的提高了施工成本,特别是施工现场地质条件非常差时,施工难度和成本都会大大提高。
[0006]所以探讨如何通过修建隔振沟来降低周围振动对建筑的影响,有很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隔振沟,主要为了开发一种隔振效果明显、防水防渗、构造简单、安全可靠、运输方便和施工方便的隔振沟,能够有效的降低周围振动对建筑的影响。
[0008]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9]一种装配式隔振沟,所述的装配式隔振沟为预制结构,包括中间顶板、两端顶板、中间底板、两端底板、侧板、槽形板、橡胶止水带和填充沙,所述中间顶板、中间底板、两端顶板和两端底板形状和尺寸相同,其位置和凹槽形状不同,所述侧板位于隔振沟两侧,槽形板
位于隔振沟两端,中间顶板位于顶部非端部位置,两端顶板位于顶部端部位置,所述中间底板位于底部非端部位置,两端底板位于底部端部位置,中间顶板、两端顶板、中间底板、两端底板、侧板、槽形板围成长方体隔振沟,所述中间顶板、两端顶板之间的接缝及中间底板、两端底板之间的接缝处经防水砂浆灌缝,侧板和槽形板置于底板凹槽内经预留钢筋相连,侧板之间及侧板和槽形板的连接处设有橡胶止水带,所述装配式隔振沟填充有填充沙。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中间顶板和中间底板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其上于侧板连接对应位置处开设有凹槽,其形状为长方形,长边方向为隔振沟方向,厚度为100-120mm,中间顶板和中间底板的凹槽平行于板的两条长边,凹槽位置距离两条长边80-100mm,凹槽深为一半的板厚,凹槽宽大于侧板的厚度,凹槽插入侧板后留出的空隙灌注有防水砂浆。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两端顶板、两端底板均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其上于槽形板连接对应位置处开设有凹槽,长边方向为隔振沟方向,厚度为100-120mm,两端顶板和两端底板的凹槽沿板的三条边,为匚字形,凹槽深为一半的板厚,凹槽宽大于槽形板的厚度,两端底板的凹槽插入槽形板后留出的空隙灌注有防水砂浆。
[0012]进一步地,所述侧板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其长度与底板和顶板相同,厚度为50-60mm,高度根据振源位置和隔振沟深度确定,侧板的两端开设有插缝,侧板的布置采用与中间顶板和中间底板错开布置的方式,侧板的连接缝位于底板的中间位置。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槽形板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其形状为匚字形,截面小于两端底板的凹槽,厚度为50-60mm,高度和侧板相同,槽形板的两端开设有插缝,槽形板位置在隔振沟的两端。
[0014]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底板、两端底板设有预留钢筋,预留钢筋位于底板的凹槽中,预留钢筋间隔为200mm,预留钢筋长度为200mm;侧板和槽形板与底板连接位置设有灌浆套筒,灌浆套筒的间隔和预留钢筋间隔相同,灌浆套筒设有的灌浆孔和出浆孔朝向外侧,灌浆孔位于上部,出浆孔位于下部。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6]1. 本技术的长方体空间内填充粒径适中的填充沙,由于填充沙的自振频率和场地不同,隔振沟在振动波通过时起到滤波和耗能的效果,从而达到对建筑的隔振的目的。
[0017]2. 本技术为预制构件,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运输方便。
[0018]3. 本技术具有防水防渗功能,地下水无法渗入填充沙中,可以保证填充沙不会冻结,对建筑物的隔振效果明显,保护效果明显。
[0019]本技术主要修建在建筑和振源的场地之间,可以起到降低建筑或道路施工、交通振动等引起建筑结构振动的效果,本技术隔振效果明显、防水防渗、对古建筑有明显保护作用,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运输方便。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预制构件拼装后的立体图;
[0021]图2为本技术中间顶板的立体图;
[0022]图3为本技术中间底板的立体图;
[0023]图4为本技术两端底板的立体图;
[0024]图5为本技术侧板立体图;
[0025]图6为本技术槽形板立体图;
[0026]图7为本技术隔振沟施工示意图;
[0027]图8为本技术侧板与底板连接示意图;
[0028]图9为本技术侧板、底板和顶板布置示意图;
[0029]图10为本技术顶板连接示意图;
[0030]图11为本技术侧板连接示意图;
[0031]图12为本图7中隔振沟A-A剖面图;
[0032]图13为本技术中间底板预留钢筋位置图;
[0033]图14为本技术侧板配筋图;
[0034]图15为本技术底板和顶板配筋图;
[0035]图16为本技术槽形板配筋图;
[0036]图17为本技术灌浆套筒示意图。
[0037]图中,1为中间顶板;2为中间底板;3为两端顶板;4为两端底板;5为侧板;6为槽形板;7为填充沙;8为平整垫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隔振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配式隔振沟为预制结构,包括中间顶板(1)、两端顶板(3)、中间底板(2)、两端底板(4)、侧板(5)、槽形板(6)、橡胶止水带(9)和填充沙(7),所述中间顶板(1)、中间底板(2)、两端顶板(3)和两端底板(4)形状和尺寸相同,其位置和凹槽形状不同,所述侧板(5)位于隔振沟两侧,槽形板(6)位于隔振沟两端,中间顶板(1)位于顶部非端部位置,两端顶板(3)位于顶部端部位置,所述中间底板(2)位于底部非端部位置,两端底板(4)位于底部端部位置,中间顶板(1)、两端顶板(3)、中间底板(2)、两端底板(4)、侧板(5)、槽形板(6)围成长方体隔振沟,所述中间顶板(1)、两端顶板(3)之间的接缝及中间底板(2)、两端底板(4)之间的接缝处经防水砂浆灌缝,侧板(5)和槽形板(6)置于底板凹槽内经预留钢筋相连,侧板(5)之间及侧板(5)和槽形板(6)的连接处设有橡胶止水带(9),所述装配式隔振沟填充有填充沙(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隔振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顶板(1)和中间底板(2)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其上于侧板(5)连接对应位置处开设有凹槽,其形状为长方形,长边方向为隔振沟方向,厚度为100-120mm,中间顶板(1)和中间底板(2)的凹槽平行于板的两条长边,凹槽位置距离两条长边80-100mm,凹槽深为一半的板厚,凹槽宽大于侧板(5)的厚度,凹槽插入侧板后留出的空隙灌注有防水砂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隔振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端顶板(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年张于于海洪康楠王铁源闫明程于洋李志军陈志燕杜松岩董宁李琦琦陈昊刘柏男张文洁崔长青王亭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促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