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硫杂蒽酮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743455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5 0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硫杂蒽酮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所述双硫杂蒽酮类衍生物的结构通式如式I和式Ⅱ所示:其中,X选自硫原子或硫代砜基;R1、R2、R3、R4和R5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6至30个碳原子的芳胺基、6至30个碳原子的芳基、6至30个碳原子的取代芳基、5至50个环原子的取代的芳杂环基团。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氧化和未氧化双硫杂蒽酮类衍生物引入了多种给电子基团,且通过不同给电子能力的基团修饰,实现有效的给体-受体型分子设计,能有效分离分子的最高占有轨道能级和最低空轨道能级,不仅降低单重态与三重态之间的能级差,实现热激活延迟荧光性质,而且实现不同颜色的发光。将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机化合物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器件性能优良。器件性能优良。器件性能优良。器件性能优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硫杂蒽酮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机电致发光显示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双硫杂蒽酮类衍生物及其合成制备方法,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有机发光材料作为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器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之一直接影响OLED的器件性能。尽管荧光发光材料展现出色的稳定性,但是,荧光OLED器件的内量子效率(internal quantum efficiencies,IQEs)限制在25%,从而导致该类器件不理想的器件性能。基于磷光发光体的OLED器件在电激发下能够实现100%激子利用率。然而,磷光材料引入昂贵的过渡金属增加了器件制备成本,另外,磷光OLED器件存在严重的效率滚降并且缺乏高性能的蓝光发光材料等问题而限制了它们的应用。为了克服上述缺点,纯有机热激活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能够实现100%的激子利用率,已成为第三代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在未来OLE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基、1,9-菲咯琳-8-基、1,9-菲咯琳-10-基、1,10-菲咯琳-2-基、1,10-菲咯琳-3-基、1,10-菲咯琳-4-基、1,10-菲咯琳-5-基、2,9-菲咯林-1-基、2,9-菲咯林-3-基、2,9-菲咯林-4-基、2,9-菲咯林-5-基、2,9-菲咯林-6-基、2,9-菲咯林-7-基、2,9-菲咯林-8-基、2,9-菲咯林-10-基、2,8-菲咯琳-1-基、2,8-菲咯琳-3-基、2,8-菲咯琳-4-基、2,8-菲咯琳-5-基、2,8-菲咯琳-6-基、2,8-菲咯琳-7-基、2,8-菲咯琳-9-基、2,8-菲咯琳-10-基、2,7-菲咯琳-1-基、2,7-菲咯琳-3-基、2,7-菲咯琳-4-基、2,7-菲咯琳-5-基、2,7-菲咯琳-6-基、2,7-菲咯琳-8-基、2,7-菲咯琳-9-基、2,7-菲咯琳-10-基、1-吩嗪基、2-吩嗪基、吩噻嗪基、1-吩噻嗪基、2-吩噻嗪基、3-吩噻嗪基、4-吩噻嗪基、10-吩噻嗪基、吩噁嗪基、1-吩噁嗪基、2-吩噁嗪基、3-吩噁嗪基、4-吩噁嗪基、10-吩噁嗪基、2-噁唑基、4-噁唑基、5-噁唑基、2-噁二唑基、5-噁二唑基、3-呋咱基、2-噻吩基、3-噻吩基、二苯并噻吩-2-基中至少一种。6.一种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双硫杂蒽酮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双硫杂蒽酮类衍生物具有如式I所述的结构通式时:当R1、R3为氢原子,R2不为氢原子时,所述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式a所示化合物与带有R2取代基的硼酸或硼酸频那醇酯进行Suzuki反应或与带有R2取代基的含氮杂环化合物进行Ullmann反应,得到结构式如式
Ⅰ-
1所示化合物;或当R1为氢原子,R2、R3不为氢原子时,所述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式
Ⅰ-
1所示化合物与液溴在冰醋酸中混合,加热反应,生成式b所示化合物;式b所示化合物与带有R3取代基的硼酸或硼酸频那醇酯进行Suzuki反应或与带有R3取代基的含氮杂环化合物进行Ullmann反应,得到结构式如式
Ⅰ-
2所示化合物;或当R1不为氢原子,R2、R3为氢原子时,所述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式c所示化合物与带有R1取代基的硼酸或硼酸频那醇酯进行Suzuki反应或与带有R1取代基的含氮杂环化合物进行Ullmann反应,得到结构式如式
Ⅰ-
3所示化合物;或当R1、R3不为氢原子,R2为氢原子时,所述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式
Ⅰ-
3所示化合物与液溴在冰醋酸中混合,加热反应,生成式d所示化合物;式d所示化合物与带有R3取代基的硼酸或硼酸频那醇酯进行Suzuki反应或与带有R3取代基的含氮杂环化合物进行Ullmann反
应,得到结构式如式
Ⅰ-
4所示化合物;或当R1、R2、R3同时为氢原子时,式I所示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I-5所示:其中,当X为硫原子时,所述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反应生成式
Ⅰ-
5-1所示化合物,当X为硫代砜基时,所述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式
Ⅰ-
5-1所示化合物在冰水浴条件下溶于二氯甲烷中,然后加入间氯过氧苯甲酸,室温下反应后得到的式
Ⅰ-
5-2所示化合物,或当R1、R2同时为氢原子,R3不为氢原子时,所述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式
Ⅰ-
5所示化合物与液溴在冰醋酸中混合,加热反应,生成式e所示化合物;式e所示化合物与带有R3取代基的硼酸或硼酸频那醇酯进行Suzuki反应或与带有R3取代基的含氮杂环化合物进行Ullmann反应,得到结构式如式
Ⅰ-
6所示化合物;或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鹰刘建君汪鹏飞魏晓芳李志毅王瑞芳胡晓晓高洪磊刘冠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