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23103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43
本案提供了一种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其用于锻造锻件,锻件包括由坯料成形形成的锻件本体,所述锻件本体包括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第一部位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部位的直径,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包括初锻模、终锻模,初锻模的内壁围合成一用于将坯料成形形成初锻件的初锻模空腔,初锻模空腔的高度高于所述锻件本体的高度,初锻模空腔对应于所述第一部位处的直径略小于所述第一部位的直径,初锻模空腔对应于所述第二部位处的直径略小于所述第二部位的直径,终锻模的内壁围合成一用于将初锻件成形形成锻件本体的终锻模空腔,初锻模空腔与所述锻件本体相吻合。通过本案可减少锻件重量和材料损耗,生产效率高,报废率低,并节约后续加工成本。本。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锻精整组合模具


[0001]本技术属于锻件加工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模锻精整组合模具。

技术介绍

[0002]锻件是金属被施加压力,通过塑性变形塑造要求的形状或合适的压缩力的物件。这种力量典型的通过使用铁锤或压力来实现。锻件过程建造了精致的颗粒结构,并改进了金属的物理属性。一般的,毛坯热模锻加工时,直接锻造难度大,精度低,加工前的锻件重量大、材料损耗也大,生产效率低,能源损耗大,同时会增加加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精度高、并节约后续加工成本的模锻精整组合模具。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其用于锻造锻件,所述锻件包括由坯料成形形成的锻件本体,所述锻件本体包括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所述第一部位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部位的直径,所述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包括初锻模、终锻模,所述初锻模的内壁围合成一用于将坯料成形形成初锻件的初锻模空腔,所述初锻模空腔的高度高于所述锻件本体的高度,所述初锻模空腔对应于所述第一部位处的直径略小于所述第一部位的直径,所述初锻模空腔对应于所述第二部位处的直径略小于所述第二部位的直径,所述终锻模的内壁围合成一用于将初锻件成形形成锻件本体的终锻模空腔,所述初锻模空腔与所述锻件本体相吻合。
[0005]优选的是,所述的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其中,所述终锻模空腔的高度等于所述锻件本体的高度。
[0006]优选的是,所述的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其中,所述终锻模空腔对应于所述第一部位处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一部位的直径,所述初锻模空腔对应于所述第二部位处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二部位的直径。
[0007]优选的是,所述的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其中,所述初锻模空腔对应于所述第一部位处为第一初锻空腔,所述初锻模空腔对应于所述第二部位处为第二初锻空腔,所述第一初锻空腔与所述第二初锻空腔的交界处平滑过渡、呈倒角状。
[0008]优选的是,所述的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其中,所述第二初锻空腔与所述初锻模的底面的交界处平滑过渡、呈倒角状。
[0009]优选的是,所述的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其中,所述第一初锻空腔的拐角处平滑过渡、呈倒角状。
[0010]优选的是,所述的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其中,所述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的交界处为倒角状,所述终锻模空腔对应于所述第一部位处为第一终锻空腔,所述终锻模空腔对应于所述第二部位处为第二终锻空腔,所述第一终锻空腔与所述第二终锻空腔的交界处为平滑过渡、呈倒角状。
[0011]优选的是,所述的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其中,所述第二终锻空腔与所述终锻模的底面的交界处为垂直状。
[0012]优选的是,所述的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其中,所述第二终锻空腔的拐角处为垂直状。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本技术的实施,达到了以下明显的技术效果:
[0014]通过本案的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可减少锻件重量和材料损耗,生产效率高,报废率低,并节约后续加工成本。
[0015]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模腔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模锻精整组合模具中的初锻模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模锻精整组合模具中的终锻模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19]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20]如图1-2所示,本案提供了一种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其用于锻造锻件,所述锻件包括由坯料成形形成的锻件本体,所述锻件本体包括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所述第一部位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部位的直径,所述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包括初锻模10、终锻模20,所述初锻模10的内壁围合成一用于将坯料成形形成初锻件的初锻模空腔11,所述初锻模空腔11的高度高于所述锻件本体的高度,所述初锻模空腔11对应于所述第一部位处的直径略小于所述第一部位的直径,所述初锻模空腔11对应于所述第二部位处的直径略小于所述第二部位的直径,所述终锻模20的内壁围合成一用于将初锻件成形形成锻件本体的终锻模空腔21,所述初锻模空腔11与所述锻件本体相吻合。
[0021]本案的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包括初锻模10、终锻模20,其使用方法如下:将锻透的圆棒料插入初锻摸并填满模具,脱模后入终锻模20镦平。终锻模20尺寸根据产品尺寸加少量加工余量获得,初锻模10尺寸根据终锻尺寸重量,缩小直径加长高度精确计算获得,通过本案的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可减少锻件重量和材料损耗,生产效率高,报废率低,并节约后续加工成本。
[0022]所述终锻模空腔21的高度等于所述锻件本体的高度。终锻模空腔21形成的是成品锻件,因此,终锻模空腔21的尺寸与锻件是一致的。
[0023]所述终锻模空腔21对应于所述第一部位处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一部位的直径,所述初锻模空腔11对应于所述第二部位处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二部位的直径。
[0024]所述初锻模空腔11对应于所述第一部位处为第一初锻空腔111,所述初锻模空腔11对应于所述第二部位处为第二初锻空腔112,所述第一初锻空腔111与所述第二初锻空腔112的交界处平滑过渡、呈倒角状,适合初锻时的快速成型和脱模,有利于初锻成形后的坯料进行下一步的精锻。
[0025]所述第二初锻空腔112与所述初锻模10的底面的交界处平滑过渡、呈倒角状,适合初锻时的快速成型和脱模,有利于初锻成形后的坯料进行下一步的精锻。
[0026]所述第一初锻空腔111的拐角处平滑过渡、呈倒角状,适合初锻时的快速成型和脱模,有利于初锻成形后的坯料进行下一步的精锻。
[0027]所述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的交界处为倒角状,所述终锻模空腔21对应于所述第一部位处为第一终锻空腔211,所述终锻模空腔21对应于所述第二部位处为第二终锻空腔212,所述第一终锻空腔211与所述第二终锻空腔212的交界处为平滑过渡、呈倒角状。所述第二终锻空腔212与所述终锻模20的底面的交界处为垂直状。所述第二终锻空腔212的拐角处为垂直状。终锻模空腔21形成的是成品锻件,因此,终锻模空腔21的尺寸与锻件是一致的。
[0028]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其用于锻造锻件,所述锻件包括由坯料成形形成的锻件本体,所述锻件本体包括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所述第一部位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部位的直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包括初锻模、终锻模,所述初锻模的内壁围合成一用于将坯料成形形成初锻件的初锻模空腔,所述初锻模空腔的高度高于所述锻件本体的高度,所述初锻模空腔对应于所述第一部位处的直径略小于所述第一部位的直径,所述初锻模空腔对应于所述第二部位处的直径略小于所述第二部位的直径,所述终锻模的内壁围合成一用于将初锻件成形形成锻件本体的终锻模空腔,所述初锻模空腔与所述锻件本体相吻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终锻模空腔的高度等于所述锻件本体的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锻精整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终锻模空腔对应于所述第一部位处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一部位的直径,所述初锻模空腔对应于所述第二部位处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二部位的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锻精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静皋高剑徐龚秋刘军倪云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强隆铸锻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