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防护型电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22245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动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简易防护型电动车,所述第一挡风板内设有第一铰接轴,所述第一铰接轴依次穿过上层左定位孔、第一上限位槽、中层左定位孔、第一下限位槽、下层左定位孔,所述第一铰接轴顶端设有第一上紧固螺栓,所述第一铰接轴底端设有第一下紧固螺栓,所述第二挡风板内设有第二铰接轴,所述第二铰接轴依次穿过上层右定位孔、第二上限位槽、中层右定位孔、第二下限位槽、下层右定位孔,所述第二铰接轴顶端设有第二上紧固螺栓,所述第二铰接轴底端设有第二下紧固螺栓。所述第二铰接轴底端设有第二下紧固螺栓。所述第二铰接轴底端设有第二下紧固螺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简易防护型电动车


[0001]本技术属于电动车
,尤其涉及一种简易防护型电动车。

技术介绍

[0002]电动车,即电力驱动车辆,又名电驱车。电动车分为交流电动车和直流电动车。通常说的电动车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以控制电流大小改变速度的车辆。
[0003]电动车作为绿色朝阳产业,在中国发展已有十多年之久。在电动自行车方面,2010年底,中国电动自行车已经达到1.2亿辆,而且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从能耗角度看,电动自行车只有摩托车的八分之一、小轿车的十二分之一。从占有空间看,一辆电动自行车占有的空间只有一般私家车的二十分之一。从发展趋势上看,电动自行车行业市场前景依然看好。电动自行车曾以其价廉、便捷、环保的功能优势,受到城市中低收入阶层青睐。中国的电动自行车从研制开发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小批量投放市场,至2012年以来的生产和销售,一直呈逐年大幅增长的势头。由于需求旺盛,近几年中国电动自行车市场一直保持跨越式增长。
[0004]为了追求搬运方便,目前市场上有多款简易型电动车,这种结构的电动车虽然骑行方便,便于操作,但是防护功能较差,尤其是取消了前部的挡风车架,对骑行者膝盖的伤害非常大,长期骑行后容易导致关节性的疾病。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简易防护型电动车,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对骑行者膝盖的伤害非常大的问题。
[0006]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简易防护型电动车,包括前车轮、后车轮、车体,所述前车轮上方设有前挡泥板,所述后车轮上方设有后挡泥板,所述前车轮包括前轮毂、前旋转盘,所述前轮毂、前旋转盘之间设有前辐条,所述后车轮包括后轮毂、后旋转盘,所述后轮毂、后旋转盘之间设有后辐条;
[0008]所述车体包括脚踏板,所述脚踏板一侧设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上设有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一固定轴铰接有第一车梯,所述脚踏板另一侧设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上设有第二固定轴,所述第二固定轴铰接有第二车梯;
[0009]所述脚踏板上表面前端固定连接有前连接架,所述前连接架另一端连接有前支撑架,所述前支撑架底部连接有前叉,所述前叉与前旋转盘连接,所述前支撑架顶部连接有车把支架,所述车把支架前部安装有车灯,所述车把支架一侧连接有第一车把,另一侧连接有第二车把;
[0010]所述脚踏板上表面后端固定连接有后支撑架,所述后支撑架尾端固定连接有后叉,所述后叉与后旋转盘连接,所述后支撑架、后叉之间设有第一减震装置、第二减震装置,
所述第一减震装置、第二减震装置分别位于后车轮的两侧;
[0011]所述第一减震装置包括第一上固定柱、第一下固定柱,所述第一上固定柱、第一下固定柱之间设有第一移动柱,所述第一移动柱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一上固定柱的底部,所述第一下固定柱内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移动柱的底端位于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移动柱外面套有第一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顶部固定在第一上固定柱的底部,所述第一减震弹簧底部固定在第一下固定柱的顶部;
[0012]所述第二减震装置包括第二上固定柱、第二下固定柱,所述第二上固定柱、第二下固定柱之间设有第二移动柱,所述第二移动柱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二上固定柱的底部,所述第二下固定柱内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移动柱的底端位于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二移动柱外面套有第二减震弹簧,所述第二减震弹簧顶部固定在第二上固定柱的底部,所述第二减震弹簧底部固定在第二下固定柱的顶部;
[0013]所述前连接架上套有上层固定环、中层固定环、下层固定环,所述上层固定环的两侧设有上层左定位孔、上层右定位孔,所述中层固定环的两侧设有中层左定位孔、中层右定位孔,所述下层固定环的两侧设有下层左定位孔、下层右定位孔,所述前连接架的一侧设有第一挡风板,另一侧设有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一挡风板一侧设有第一上限位槽、第一下限位槽,所述第二挡风板一侧设有第二上限位槽、第二下限位槽;
[0014]所述第一挡风板内设有第一铰接轴,所述第一铰接轴依次穿过上层左定位孔、第一上限位槽、中层左定位孔、第一下限位槽、下层左定位孔,所述第一铰接轴顶端设有第一上紧固螺栓,所述第一铰接轴底端设有第一下紧固螺栓,所述第二挡风板内设有第二铰接轴,所述第二铰接轴依次穿过上层右定位孔、第二上限位槽、中层右定位孔、第二下限位槽、下层右定位孔,所述第二铰接轴顶端设有第二上紧固螺栓,所述第二铰接轴底端设有第二下紧固螺栓。
[0015]所述后支撑架上表面设有座椅、靠背。
[0016]所述后叉为U型。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8]本技术方案通过防护板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对骑行者的膝盖进行保护,尤其是在天气不好情况下,骑行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安装,本技术方案的安装结构,简便快捷,操作方便,日常使用实施效果非常理想。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前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减震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减震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本技术的后叉结构示意图;
[0025]图7为本技术的挡风板与前支撑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6]图8为本技术的固定环结构示意图;
[0027]图9A和图9B为本技术的挡风板与前支撑架的装配俯视示意图;
[0028]图中:1-前车轮,2-后车轮,3-前轮毂,4-后轮毂,5-前轮毂,6-前旋转盘,7-前辐条,8
-ꢀ
后轮毂,9-后旋转盘,10-后辐条,11-脚踏板,12-第一固定块,13-第一固定轴,14-第一车梯,15-第二固定块,16-第二固定轴,17-第二车梯,18-前连接架,19-前支撑架,20-前叉, 21-车把支架,22-车灯,23-第一车把,24-第二车把,25-后叉,26-后支撑架,27-第一减震装置,28-第二减震装置,29-第一上固定柱,30-第一下固定柱,31-第一移动柱,32-第一减震弹簧,33-第一滑槽,34-第二上固定柱,35-第二下固定柱,36-第二移动柱,37-第二减震弹簧,38-第二滑槽,39-上层固定环,40-中层固定环,41-下层固定环,42-第一挡风板,43
-ꢀ
第一铰接轴,44-第一上紧固螺栓,45-第一下紧固螺栓,46-第二挡风板,47-第二铰接轴, 48-第二上紧固螺栓,49-第二下紧固螺栓,50-车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简易防护型电动车,包括前车轮1、后车轮2、车体50,前车轮1上方设有前挡泥板3,后车轮2上方设有后挡泥板4,前车轮1包括前轮毂5、前旋转盘 6,前轮毂5、前旋转盘6之间设有前辐条7,后车轮2包括后轮毂8、后旋转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简易防护型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轮、后车轮、车体,所述前车轮上方设有前挡泥板,所述后车轮上方设有后挡泥板,所述前车轮包括前轮毂、前旋转盘,所述前轮毂、前旋转盘之间设有前辐条,所述后车轮包括后轮毂、后旋转盘,所述后轮毂、后旋转盘之间设有后辐条;所述车体包括脚踏板,所述脚踏板一侧设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上设有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一固定轴铰接有第一车梯,所述脚踏板另一侧设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上设有第二固定轴,所述第二固定轴铰接有第二车梯;所述脚踏板上表面前端固定连接有前连接架,所述前连接架另一端连接有前支撑架,所述前支撑架底部连接有前叉,所述前叉与前旋转盘连接,所述前支撑架顶部连接有车把支架,所述车把支架前部安装有车灯,所述车把支架一侧连接有第一车把,另一侧连接有第二车把;所述脚踏板上表面后端固定连接有后支撑架,所述后支撑架尾端固定连接有后叉,所述后叉与后旋转盘连接,所述后支撑架、后叉之间设有第一减震装置、第二减震装置,所述第一减震装置、第二减震装置分别位于后车轮的两侧;所述第一减震装置包括第一上固定柱、第一下固定柱,所述第一上固定柱、第一下固定柱之间设有第一移动柱,所述第一移动柱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一上固定柱的底部,所述第一下固定柱内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移动柱的底端位于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移动柱外面套有第一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顶部固定在第一上固定柱的底部,所述第一减震弹簧底部固定在第一下固定柱的顶部;所述第二减震装置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明张薇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高仕电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