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净化系统的同频反相高压交流电源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42008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净化系统的同频反相高压交流电源,在保证高压电源的输出两端有足够大的电压差提供给净化装置的同时,能够尽量减小电源板的安全爬电距离,提高其安全性,减小净化系统的占用空间和体积,降低净化系统的设计复杂度和难度。包括保护电路和逆变升压电路。逆变升压电路为基于变压器反馈式LC震荡电路,利用三极管的输出放大特性和LC并联谐振电路的选频特性,通过电感耦合反馈电路,实现震荡过程,逆变升压电路采用2个变压器,利用变压器同名端和异名端输出特性的不同,实现同频反相信号的输出。同频反相信号接入到净化系统的电压端。系统的电压端。系统的电压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净化系统的同频反相高压交流电源


[0001]本技术涉及净化系统用高压电源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净化系统的同频反相高压交流电源。

技术介绍

[0002]在净化系统中,为了提高净化效果以及效率往往需要高至几KV的电压,在应用中为确保安全,需要保持足够爬电距离来防止器件和地打火威胁人身安全;现有的技术普遍通过增加系统的体积或者需要较为复杂的设计方法,以达到爬电距离的安全需求。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高压电源,在保证高压电源的输出两端有足够大的电压差提供给净化装置的同时,能够尽量减小电源板的安全爬电距离,提高其安全性,减小净化系统的占用空间和体积,降低净化系统的设计复杂度和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净化系统的同频反相高压交流电源,在保证高压电源的输出两端有足够大的电压差提供给净化装置的同时,能够尽量减小电源板的安全爬电距离,提高其安全性,减小净化系统的占用空间和体积,降低净化系统的设计复杂度和难度。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净化系统的同频反相高压交流电源,包括保护电路和逆变升压电路。
[0006]保护电路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输入保护电路和防打火保护电路。
[0007]输入保护电路连接在逆变升压电路的电压输入端。
[0008]防打火保护电路检测变压器原边串联的电阻的电压值VREF,将VREF与设定值采用比较电路进行比较,若超过设定值,则关断逆变升压电路的输入端。
[0009]逆变升压电路为基于变压器反馈式LC震荡电路,利用三极管的输出放大特性和LC并联谐振电路的选频特性,通过电感耦合反馈电路,实现震荡过程,逆变升压电路采用2个变压器,利用变压器同名端和异名端输出特性的不同,实现同频反相信号的输出。
[0010]同频反相信号接入到净化系统的电压端。
[0011]进一步地,逆变升压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十二电阻R12、第二是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一高压变压器T1、第二高压变压器T2。
[0012]第一高压变压器T1和第二高压变压器T2结构相同,结构为:变压器的原边具有两个原边绕组,分别为第一原边绕组和第二原边绕组,第一原边绕组匝数等于第二原边绕组,其中第一原边绕组两端各引出一个引脚分别为1号引脚和3号引脚,第一原边绕组中间引出2号引脚,第二原边绕组两端各引出一个引脚分别为4号引脚和5号引脚,副边只有一个副边绕组,副边绕组的两端各引出一个引脚分别为6号引脚和7号引脚;副边绕组匝数大于第一原边绕组,匝数比为110:1。
[0013]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容C3;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即不与Q3基极连接的一端)连接至第一变压器T1的5号引脚;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4号引脚和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
[0014]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一变压器T1的1号引脚和第二电容C2;电容C2的另一端(即不与Q1集电极连接的一端)连接至第一变压器T1的3号引脚以及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
[0015]第二三级管Q2的基极连接至第一变压器T1的4号引脚;第一三极管Q1的射极和第二三极管Q2的射极同时通过第十二电阻R12接地。
[0016]第一变压器T1的1号引脚连接至第二变压器T2的3号引脚,第一变压器T1的2号引脚连接至第二变压器T2的2号引脚,第一变压器T1的3号引脚连接至第二变压器T2的1号引脚,第一变压器T1的4号引脚连接至第二变压器T2的5号引脚,第一变压器T1的5号引脚接第二变压器T2的4号引脚,第一变压器T1的号6引脚连接第二变压器T2的6号引脚并同时接地,第一变压器T1的7号引脚连接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变压器T2的7号引脚接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的另一端输出第一高压正弦信号V1,第二十电阻R20的另一端输出第二高压正弦信号V2,V1和V2为同频反相,电压范围1KV-6KV。
[0017]逆变升压电路的电压输入端AAA通过第二电阻R2接入到R1和C3的连接处。
[0018]进一步地,由第一三极管Q1的射极、第二三极管Q2的射极以及R12的连接处引出电压值VREF;
[0019]防打火保护电路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稳压管D1、二极管D2,MOS管Q3,运算放大器U1A和电压比较器U1B;
[0020]第四电阻R4的一端接VREF,另一端连接稳压管D1的负极和运算放大器U1A的正相输入端;U1A的正相输入端同时通过第五电容C5接地;稳压管D1的正极接地;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和运算放大器U1A的反相输入端;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1A的输出端;运算放大器U1A的输出端通过第六电容C6接地。
[0021]运算放大器U1A的输出端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至电压比较器U1B的正相输入端。
[0022]U1B的正相输入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端,二极管D2的正极端连接U1B的输出端。
[0023]U1B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十四电阻R14接工作电压VCC,U1B的反相输入端同时通过第十五电阻R15接地;U1B的供电电源端接工作电压VCC,U1B的供电电源端同时通过第四电容C4接地;U1B的供电接地端接地。
[0024]U1B的输出端通过第七电阻R7连接MOS管Q3的栅极,Q3的栅极同时通过第十六电阻R16接工作电压VCC,Q3的漏极连接至逆变升压电路的电压输入端AAA;Q3的源极连接工作电压VCC。
[0025]有益效果:
[0026]本技术基于变压器反馈式LC震荡电路,结合变压器同名端和异名端输出特性的不同,实现了同频反相高压电信号的输出。2个输出端频率相同、幅值相同、相位相反,在保证提供给净化装置足够大的压差的同时,大大减小了安全爬电距离;本电路集成了输入保护电路和防打火保护电路,提高了电源的安全性,且电路简单,成本低,体积小;同时通过
调节可以实现输出信号的频率从kHz到百kHz的频率范围,减小了变压器的损耗,提高了电源的效率,以适应不同应用环境的需求,能很好的应用净化系统中。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净化系统的同频反相高压交流电源电路组成框图;
[002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升压电路原理图;
[002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打火保护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31]图1示出了本技术提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净化系统的同频反相高压交流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电路和逆变升压电路;所述保护电路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输入保护电路和防打火保护电路;所述输入保护电路连接在所述逆变升压电路的电压输入端;所述防打火保护电路检测变压器原边串联的电阻的电压值VREF,将VREF与设定值采用比较电路进行比较,若超过所述设定值,则关断所述逆变升压电路的输入端;所述逆变升压电路为基于变压器反馈式LC震荡电路,利用三极管的输出放大特性和LC并联谐振电路的选频特性,通过电感耦合反馈电路,实现震荡过程,所述逆变升压电路采用2个变压器,利用变压器同名端和异名端输出特性的不同,实现同频反相信号的输出;所述同频反相信号接入到所述净化系统的电极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频反相高压交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升压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十二电阻R12、第二是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一高压变压器T1、第二高压变压器T2;第一高压变压器T1和第二高压变压器T2结构相同,结构为:变压器的原边具有两个原边绕组,分别为第一原边绕组和第二原边绕组,第一原边绕组匝数与第二原边绕组匝数相同,其中第一原边绕组两端各引出一个引脚分别为1号引脚和3号引脚,第一原边绕组中间引出2号引脚,第二原边绕组两端各引出一个引脚分别为4号引脚和5号引脚,副边只有一个副边绕组,副边绕组的两端各引出一个引脚分别为6号引脚和7号引脚;副边绕组匝数大于第一原边绕组,匝数比为110:1;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容C3;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变压器T1的5号引脚;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4号引脚和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一变压器T1的1号引脚和第二电容C2;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变压器T1的3号引脚以及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二三级管Q2的基极连接至第一变压器T1的4号引脚;第一三极管Q1的射极和第二三极管Q2的射极同时通过第十二电阻R12接地;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1号引脚连接至第二变压器T2的3号引脚,第一变压器T1的2号引脚连接至第二变压器T2的2号引脚,第一变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瑞炎高崧孙任辉孙少凡陈发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