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心轮胎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1836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实心轮胎模具。所述模具包括上、下分布的动态半模、静态半模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溢胶装置,所述动态半模内固定安装动态半模钢圈,所述静态半模内固定安装静态半模钢圈,所述动态半模模腔与轮胎的接触面积小于所述静态半模模腔与轮胎的接触面积;所述溢胶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台阶状出胶口、周向圆形溢胶槽和圆周放射状出胶槽,所述台阶状出胶口与所述模具模腔连通,所述台阶状出胶口的剖面呈两个由大到小的长方形,所述圆周放射状出胶槽的剖面呈相互连通的长方形和梯形,所述圆周放射状出胶槽的底部呈半圆弧形状。所述实心轮胎模具能顺利将轮胎脱出,溢胶量容易控制。制。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心轮胎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实心轮胎模具,具体设计一种具有不对称分型型腔的实心轮胎模具。

技术介绍

[0002]实心胎模具一般是采用上下模对称结构,生产中模具一半动态半模,一半静态半模,由于模具是对称结构,轮胎脱模过程是喷涂脱模剂的动态半模打开,轮胎粘附在未喷涂脱模剂的静态半模,然后通过出胎装置将轮胎从静态半模中脱出;在实际生产中人工脱模剂喷涂量不容易掌握,脱模剂喷涂过多会对轮胎质量及外观造成影响,脱模剂喷涂过少,轮胎容易粘附在动态半模,由于出模设备是针对静态半模设计,一旦轮胎粘附在动态半模,脱出轮胎将十分困难,影响生产效率。
[0003]实心轮胎全部是橡胶或类橡胶材料构成,为了获得花纹饱满,无外观缺陷的实心轮胎产品,胎坯成型时,胎坯的体积和重量要大于成品轮胎的体积和重量(模具的体积),在装胎硫化过程中多余的胶料通过溢胶槽溢出。如果模具溢胶槽设计的过于宽大或窄小,溢胶量不易控制,溢胶流出过多或过少,对于轮胎外观和轮胎致密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0004]因此,提供一种能顺利将轮胎脱出,并且控制能够很好控制溢胶量的实心轮胎模具,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实心轮胎模具不能顺利将轮胎脱出、溢胶量不易控制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实心轮胎模具。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实心轮胎模具,包括上、下分布的动态半模、静态半模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溢胶装置,所述动态半模内固定安装动态半模钢圈,所述静态半模内固定安装静态半模钢圈,所述动态半模膜腔与轮胎的接触面积小于所述静态半模膜腔与轮胎的接触面积;所述溢胶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台阶状出胶口、周向圆形溢胶槽和圆周放射状出胶槽,所述台阶状出胶口与所述模具模腔连通,所述台阶状出胶口的剖面呈两个由大到小的长方形,所述圆周放射状出胶槽的剖面呈相互连通的长方形和梯形,所述圆周放射状出胶槽的底部呈半圆弧形状。
[0008]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共涉及两部分改进方案,一是防止轮胎粘附静态半模的不对称型腔设计,二是快速溢胶槽设计。为了解决喷涂过少易轮胎粘附着动态半模时出胎困难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或脱模剂喷涂过多对轮胎质量及外观造成影响及降低脱模剂的消耗,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模具分型设计,模具钢圈分型面由传统的轮胎断面子口中心线分型,改为不对称分型,动态半模与轮胎的接触面积减小,静态半模与轮胎的接触面积增大,使得模具两半模与轮胎的接触面有相同变为不同使轮胎能够附着在静态半模上,避免轮胎粘附动态半模,从而使与静态半模相关联的出胎装置正常脱出轮
胎。
[0009]具体的,所所述静态半模钢圈的子口宽度大于所述动态半模钢圈的子口宽度,使动态半模膜腔与轮胎的接触面积小于所述静态半模膜腔与轮胎的接触面积。
[0010]进一步的,所述静态半模钢圈高出所述静态半模的膜腔的最高处,所述动态半模钢圈低于所述动态半模的膜腔的最低处。所所述静态半模钢圈的子口宽度占总子口宽度的3/4~4/5,所述动态半模钢圈的子口宽度占总子口宽度的1/4~1/5。
[0011]作为优选,所述静态半模钢圈上开设有2~3道粘附凹槽;所述粘附凹槽为光滑圆弧结构,进一步增加静态半模钢圈与轮胎的粘附性能,更加有效避免了轮胎粘附动态半模,采用光滑圆弧设计,脱模容易,且在轮胎上形成凸台不影响轮胎装配。
[0012]所述溢胶装置分为三部分,台阶状出胶口,周向圆形溢胶槽和圆周放射状出胶槽,台阶状出胶口的目的是在硫化机合模的后,胶料充满模腔时,模腔内的多余的胶料迅速流向没有任何阻碍周向圆形溢胶槽,并快速充满溢胶槽;周向圆形溢胶槽的体积与计算的产品设计溢胶基本相当,当溢胶槽里的被胶料充满后,充满溢胶槽的胶料会对模腔内的胶料产生阻力,阻碍模腔内的胶料过多的溢出;圆周放射状出胶槽,出胶槽底部圆弧的形状的设计,减小出胶槽的横截面积,对胶料的溢出起到控制和阻碍作用,同时也防止胶料受热膨胀后的冠部大边问题。
[0013]作为优选,沿所述溢胶装置圆周方向设置有数个圆周放射状出胶槽。当胎坯重量达到施工上限时,少量胶料能够溢出。
[0014]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心轮胎模能够使原来每次装模是必须对动态半模喷洒脱模剂的过程可以被减少为每天喷一次甚至不喷脱模剂,从而有效解决了人工喷脱模剂过多造成的轮胎外观明疤问题和喷涂脱模剂喷涂过少,轮胎粘附动态半模影响生产效率的问题;同时通过台阶状的出胶口由小到大、快速顺畅的从模腔内部排出,并迅速无阻碍的充满周向圆形溢胶槽,当充满溢胶槽时,也就基本达到了设计的溢胶量。模腔内的胶料被充满溢胶槽的胶料阻挡不再溢出。确保了轮胎外观花纹饱满和轮胎胶料的致密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实心轮胎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实心轮胎模具的部分细节放大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溢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实心轮胎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实心轮胎模具不能顺利将轮胎脱出、溢胶量不易控制的技术问题。
[0019]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的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0]一种实心轮胎模具,包括上、下分布的动态半模1、静态半模3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溢胶装置2,所述动态半模1内固定安装动态半模钢圈4,所述静态半模3内固定安装静态半模钢圈5,所述动态半模1膜腔与轮胎的接触面积小于所述静态半模3膜腔与轮胎的接触面
积,所述静态半模钢圈5的子口宽度大于所述动态半模钢圈4的子口宽度;所述静态半模钢圈5上开设有2~3道粘附凹槽6,所述粘附凹槽为光滑圆弧结构;所述溢胶装置2包括依次连通的台阶状出胶口21、周向圆形溢胶槽22和数个圆周放射状出胶槽23,所述台阶状出胶口21与所述模具膜腔连通,所述台阶状出胶口21的剖面呈两个由小到大的长方形,所述圆周放射状出胶槽23的剖面呈相互连通的长方形和梯形,所述圆周放射状出胶槽23的底部呈半圆弧形状。
[0021]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静态半模钢圈5高出所述静态半模3的膜腔的最高处,所述动态半模钢圈4低于所述动态半模1的膜腔的最低处。所述静态半模钢圈5的子口宽度占总子口宽度的3/4~4/5,所述动态半模钢圈5的子口宽度占总子口宽度的1/4~1/5。
[0022]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实心轮胎模具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和中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一般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心轮胎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分布的动态半模、静态半模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溢胶装置,所述动态半模内固定安装动态半模钢圈,所述静态半模内固定安装静态半模钢圈,所述动态半模模腔与轮胎的接触面积小于所述静态半模模腔与轮胎的接触面积;所述溢胶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台阶状出胶口、周向圆形溢胶槽和圆周放射状出胶槽,所述台阶状出胶口与所述模具模腔连通,所述台阶状出胶口的剖面呈两个由大到小的长方形,所述圆周放射状出胶槽的剖面呈相互连通的长方形和梯形,所述圆周放射状出胶槽的底部呈半圆弧形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心轮胎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态半模钢圈上开设有2~3道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浩程莉高增龙赵兴祥
申请(专利权)人: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