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U-net的InSAR干涉图像相位解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416773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U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U-net的InSAR干涉图像相位解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图像相位解缠领域,涉及InSAR干涉图像相位解缠,尤其涉及一种基于U-net的InSAR干涉图像相位解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相位解缠算法包括以枝切法与质量引导算法为代表的路径跟踪类算法、以最小二乘法为代表的最小范数类算法、以网络流法为代表的网络规划类算法、以卡尔曼滤波法为代表的状态估计类算法等、以全卷积网络为代表的深度学习类算法等方法。路径跟踪类算法利用各种各样策略定义合适路径,并沿此路径积分获取其解缠相位,以尽量减少或避免相位解缠过程中误差累积效应。最小范数类算法首先在最小范数准则框架下构造一个解缠相位梯度与缠绕相位梯度之差的代价函数,随后利用各种方法得到使代价函数最小的解。网络规划类算法把干涉图相位解缠问题转化为网络流代价函数的最小化问题。状态估计类算法把干涉图相位解缠问题转化非线性条件下的状态估计问题,几乎同时执行相位噪声抑制与相位解缠。深度学习类算法通过构建编码-解码网络实现相位解缠,网络模型前半部分对输入图像进行下采样,特征图经过卷积层和池化层后进入解码路径,最后对特征图进行上采样并输出解缠结果。
[0003]路径跟踪类算法、最小范数类算法、网络规划类算法等方法易受干涉相位噪声的影响,有时难以有效解缠噪声干涉图,且路径跟踪类算法与网络规划类算法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位解缠精度与效率难以兼顾的问题;状态估计类算法具有较强抗相位噪声性能,通常能有效处理低信噪比干涉图的相位解缠问题,但时间耗费代价较大;深度学习类算法具有一定泛化性,但目前此类算法的解缠精度有限且无法对实测地形数据进行解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解缠精度相对较高、抗噪性能相对较强的基于U-net的InSAR干涉图像相位解缠方法。
[0005]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U-net的InSAR干涉图像相位解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创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InSAR)模拟数据集;S2,创建准实测数据集;S3,将S1和S2创建好的两种数据放入改进的U-net模型中进行训练;S4,将待解缠相位图像放入已训练好的U-net模型中得出解缠出的真实相位图像。
[0006]进一步地,所述S1包括如下步骤:S1-1,构建2
×
2~20
×
20随机初始矩阵;S1-2,用双三次插值法对初始矩阵扩展进行插值放大到256像素
×
256像素,得到真实相位干涉图;
S1-3,将生成的真实相位图重缠绕相位并加入不同信噪比的噪声。
[0007]进一步地,所述S2包括如下步骤:S2-1,对滤波后的实测数据使用无迹卡尔曼滤波(Unscented Kalman Filter,简称UKF)算法进行相位解缠,再将得到后的解缠结果重缠绕;S2-2,对重缠绕后的图像以及S2-1得到的解缠相位标签进行分割、旋转、放大操作;S2-3,将S2-2所得到的缠绕相位中加入不同信噪比的噪声,增强数据集的抗噪性。
[0008]进一步地,所述S3包括如下步骤:S3-1,单通道的缠绕相位图从改进的U-net模型的第一单元的输入层进入,经卷积层将图像通道数调整为8后通过残差网络层输出特征图;S3-2,上层特征图经过空间金字塔池(Atrous Spatial Pyramid Pooling,简称ASPP)模块后输出,该模块采取了四种不同采样率的卷积层和全局池化层并行操作,使网络层融合了不同尺度信息特征图;S3-3,最大池化层对传入的特征图进行下采样后传入模型的下一单元模块,由下一单元模块中的卷及操作将图像通道数加倍;S3-4,重复S3-1~S3-3,直到特征图进入编码路径最后的单元模块完成编码操作;S3-5,特征图先经过上采样放大并减半通道数,再通过跳跃连接与编码路径中的输出特征图进行拼接;S3-6,拼接后的特征图依次经过卷积模块、残差模块、卷积模块输出到下个上采样层;S3-7,重复S3-5~S3-6,直到特征图通道数降为8,再通过卷积操作将特征图变为单通道图输出。
[0009]进一步地,S3所述改进的U-net模型,是把U-net架构、空间金字塔池(ASPP)网络以及瓶颈残差网络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改进的基于U-net模型的相位解缠网络;该网络结合U-net模型、残差神经网络和DeepLabv3+网络模型的特点,由编码路径、解码路径以及跳跃连接路径组成;网络左边的编码路径的作用是通过6个单元模块由浅入深地逐层提取输入相位图特征信息,其中每个单元模块包括卷积模块、残差网络层、ASPP网络层、最大池化层,其中卷积模块包括Conv层+批量归一化BN+激活函数Relu,最大池化层窗口为2
×
2;右边解码路径的作用是通过反卷积操作恢复抽象信息和定位图像细节信息,各单元模块包括上采样层、连接层、卷积模块和残差模块,上采样层窗口为2
×
2,其中上采样层在放大特征图的同时通过卷积操作保证通道数与左侧的编码路径相同,使两侧路径的特征图可实现跳跃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S4中,单通道的缠绕相位图从输入层进入,经第一单元模块卷积层将图像通道数调整为8后通过残差网络层输出特征图,再通过ASPP网络层输出融合了不同尺度信息特征图,并通过最大池化层实现下采样,特征图进入后一单元模块再利用卷积操作将通道数加倍,随后重复第一单元模块中的操作,直到特征图进入编码路径最后单元模块完成编码工作,随后再依次通过解码路径中各单元模块中上采样层、跳跃连接、卷积层和残差网络层执行解缠操作,其中解码路径中各单元模块依次减半图像通道数,最后由输出层输出解缠结果。
[0011]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或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将U-net架构、空间金字塔池(ASPP)网络以及瓶颈残差网络结合起来,利用ASPP
模型结合多尺度信息和扩张卷积的优势,将不同扩张率的扩张卷积特征结合到一起来捕获丰富的上下文信息,能够在不牺牲特征空间分辨率的同时扩大特征接收野,有利于精确获取缠绕干涉图特征信息,提高相位解缠算法的稳健性,此外,瓶颈残差单元可使网络模型在减小参数计算量的同时防止网络退化,提高网络训练精度与效率。与其他类型深度学习相位解缠方法相比,本专利技术方法解缠精度相对较高、抗噪性能相对较强。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基于U-net的图像相位解缠模型网络训练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基于U-net的图像相位解缠模型将待解缠的缠绕干涉图输入到已训练好的网络模型中得到解缠结果的示意图;图3a~图3d为S1中模拟InSAR数据集生成示意图,其中图3a为随机创建的5
×
5初始矩阵示意图;图3b为对原初始矩阵进行插值放大示意图;图3c为生成的真实相位示意图;图3d为含噪声缠绕干涉示意图;图4a图4b为S2中实测InSAR数据示意图,其中图4a为滤波后的Enta火山干涉示意图;图4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U-net的InSAR干涉图像相位解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创建InSAR模拟数据集;S2,创建准实测数据集;S3,将S1和S2创建好的两种数据放入改进的U-net模型中进行训练;S4,将待解缠相位图像放入已训练好的U-net模型中得出解缠出的真实相位图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U-net的InSAR干涉图像相位解缠方法,其特征在于,S1包括如下步骤:S1-1,构建2
×
2~20
×
20随机初始矩阵;S1-2,用双三次插值法对初始矩阵扩展进行插值放大到256像素
×
256像素,得到真实相位干涉图;S1-3,将生成的真实相位图重缠绕相位并加入不同信噪比的噪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U-net的InSAR干涉图像相位解缠方法,其特征在于,S2包括如下步骤:S2-1,对滤波后的实测数据使用UKF算法进行相位解缠,再将得到后的解缠结果重缠绕;S2-2,对重缠绕后的图像以及S2-1得到的解缠相位标签进行分割、旋转、放大操作;S2-3,将S2-2所得到的缠绕相位中加入不同信噪比的噪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U-net的InSAR干涉图像相位解缠方法,其特征在于,S3包括如下步骤:S3-1,单通道的缠绕相位图从U-net模型的第一单元的输入层进入,经卷积层将图像通道数调整为8后通过残差网络层输出特征图;S3-2,ASPP模块采取了四种不同采样率的卷积层和全局池化层并行操作,使网络层融合了不同尺度信息特征图;S3-3,最大池化层对传入的特征图进行下采样后传入模型的下一单元模块,由下一单元模块中的卷及操作将图像通道数加倍;S3-4,重复S3-1~S3-3,直到特征图进入编码路径最后的单元模块完成编码操作;S3-5,特征图先经过上采样放大并减半通道数,再通过跳跃连接与编码路径中的输出特征图进行拼接;S3-6,拼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先明梁峰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