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式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0660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涡旋式散热器,包括散热通道;沿散热通道中轴线的前后侧,依次连接有共轴线的散热片外壳与散热风扇外壳;散热通道、散热片外壳与散热风扇外壳为直径相等的圆心外壳;散热风扇外壳内安装有风向朝向散热片外壳的散热风扇;散热片外壳的通道中心处设有固定盘,且固定盘通过连接杆固定到散热片外壳的内壁上;固定盘朝向散热风扇的一端固定有横置的连接柱;连接柱外圈缠绕有多组涡旋线以连接柱中轴线为圆心朝外扩散放大的通道组件;每组通道组件的通道壁依次相互嵌套,且相邻通道壁之间间距相等;多组通道组件相邻内壁的间隙内及通道组件与散热片外壳的间隙内均填充有散热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散热风利用效率高,散热效果好。果好。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涡旋式散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散热器散热
,具体为涡旋式散热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散热片组整体为方形,散热通道与散热片间隔设置,待冷却的流体或气体从散热通道内经过,热量导出到散热片上,然后与风机结合后,对着散热片进行吹风,将热量快速导出,但是由于散热风机的出风通道为圆形通道,导致方形散热片的四个拐角处难以被吹到,且流体通道在转弯处容易堆积,缓速,进而使得方形散热片的散热效率降低,并且现有技术的方形散热片与风机结合后体积较大。
[0003]公开号为CN108709454A的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冷凝器用换热管板,具体的,通过螺旋散热片的设置,吸收冷凝管和管板接触位置的热量,同时由于散热片的高度是逐渐降低的,能有效的使得空气介入,进一步带走散热片的热量,提高散热效率;但是对比文件1的螺旋散热片是安装在一块板上的,散热对象是板子,板子与螺旋散热片的接触处是螺旋散热片的平面边,两者接触面积小,散热效果差;并且对比文件1的螺旋散热片由于是安装在A 板上,导致无法利用风机将散热片上的热量吹出,因此,对比文件1采用的是,螺旋散热片的自然冷却,散热效果差;
[0004]公开号为CN210579842U的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涡旋型散热器,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具体的,对比文件2在散热板上设置螺旋通道,螺旋通道内通入冷却介质,对散热板进行冷却,但是冷却板的拐角离螺旋通道较远,拐角处散热效果不佳,并且由于散热板板面是封闭的,加装散热风扇,风扇形成的冷却风无法穿过散热板,散热效果光靠冷却介质,散热效果不佳;
[0005]公开号为CN204289425U的对比文件3,公开了一种合成试验回路辅助阀用散热器;具体的,在靠近腔体的前、后侧面上各开设有涡旋式水道,于对比文件2相似,依旧使用冷却介质对待散热件进行散热,不同的是,在涡旋式水道的中心处挖空,提供足量的空间,将水进行汇聚,进而提供足量的释放冲量,防止水在转角处堆积、缓速,同样的,对比文件3也存在着,无法使用散热风扇进行风冷的措施,散热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解决散热器散热效率低的问题。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涡旋式散热器,包括散热通道;沿散热通道中轴线的前后侧,依次连接有共轴线的散热片外壳与散热风扇外壳;所述散热通道、散热片外壳与散热风扇外壳为直径相等的圆心外壳;所述散热风扇外壳内安装有风向朝向散热片外壳的散热风扇;所述散热片外壳的通道中心处设有固定盘,且固定盘通过连接杆固定到散热片外壳的内壁上;所述固定盘朝向散热风扇的一端固定有横置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外圈缠绕有至少一组涡旋线以连接柱中轴线为圆心朝外扩散放大的通道组件;每组通道组件的通道壁依次相互嵌套,且相邻通道壁之间间距相等;每组通道组件相邻
内壁的间隙内及通道组件与散热片外壳的间隙内均填充有散热片。
[0008]通道组件内通入待冷却对象,启动散热风扇,对通道组件之间嵌入的散热片进行散热,由于散热通道、散热片外壳与散热风扇外壳为直径相等的圆心外壳,通道组件安装在散热片外壳内,并用散热片填充通道组件间隙,以及用散热片填充剩余散热片外壳内缺口,使得散热片、通道组件能够完全被散热风扇的散热风覆盖到,散热风扇的散热风能够完全被用于散热片、通道组件,散热风利用效率高,散热效果好;传统的方形散热器,流体通道在转弯处容易堆积,缓速,进过修改为涡状通道时,流体经过时,单位长度内的角度变化量小,缓速效果不明显,保证流体通过速度。
[0009]优选地,所述通道组件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缠绕在连接柱外,且第一通道的最外缘与散热风扇外壳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壁间隔内插入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的相邻侧壁间距内设置有涡旋方向相同的散热片;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的外端与散热片外壳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散热片。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的起始端在散热风扇外壳中心线的同一侧。
[0011]优选地,在沿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中心的剖面上,所述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的相邻内壁之间的间距等距。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通过不同种类的气体或液体。
[0013]第二通道插入到第一通道的内壁间隔内,在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间隙内插入散热片,结构紧凑,空间利用充分。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道的外端开设有第一进口;所述第一通道的内端开设有第一出口;所述第二通道的外端开设有第二进口;所述第二通道的内端开设有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与第二进口均设置在涡旋线最外的端部上,反之,第一出口及第二出口均设置在涡旋线靠近涡心的一端端部上。
[0015]第一通道、第二通道间距内填充散热片,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分别通过第一进口与第二进口通入液体与气体,该涡旋式散热器能对不同的气体、液体同时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液体或气体通过第一出口与第二出口排出,同时冷却气体与液体,相较于传统的方形散热片,同样体积内能够单独分开冷却两种流体,空间利用率高。
[0016]优选地,所述连接柱朝向散热风扇的一端面上安装有圆台状的导流块;所述导流块与连接柱一体成型,且导流块的导流面朝向散热风扇。
[0017]散热风扇启动后,搅动气流,使得气流朝散热片运动,散热风扇中心处的气流经过导流块时,沿导流块的导流面吹向散热片,防止气流从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的涡心空隙处泄流出,进而导致散热效率降低;同时,导流块设置成圆台状,使得气流经过此处时,沿导流面吹向散热片,防止气流撞击导流块,发生气流折回导致的风量浪费问题。
[0018]优选地,所述散热风扇包括扇叶、电机、扇叶轴套及电机支杆;所述散热风扇外壳的通道轴心处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通过电机支杆固定到散热风扇外壳的内壁上;所述电机朝向散热片的一侧通过电机输出轴传动连接有扇叶轴套;所述扇叶轴套上沿轴向均匀分布有扇叶。
[0019]电机启动,通过电机转轴带动扇叶轴套转动,然后带动扇叶轴套的扇叶转动,进而搅动气流,使得气流朝散热片运动,加快散热片的散热效率。
[0020]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分别通过第一进口与第二进口通入液体与气体,启动电机,通
过电机转轴带动扇叶轴套转动,然后带动扇叶轴套的扇叶转动,进而搅动气流,使得气流朝散热片运动,加快散热片的散热效率;散热风扇启动后,搅动气流,使得气流朝散热片运动,散热风扇中心处的气流经过导流块时,沿导流块的导流面吹向散热片,防止气流从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的涡心空隙处泄流出,进而导致散热效率降低;同时,导流块设置成圆台状,使得气流经过此处时,沿导流面吹向散热片,防止气流撞击导流块,发生气流折回导致的风量浪费问题;对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之间嵌入的散热片进行散热,由于散热通道、散热片外壳与散热风扇外壳为直径相等的圆心外壳,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安装在散热片外壳内,并用散热片填充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间隙,以及用散热片填充剩余散热片外壳内缺口,使得散热片、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涡旋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通道;沿散热通道中轴线的前后侧,依次连接有共轴线的散热片外壳与散热风扇外壳;所述散热通道、散热片外壳与散热风扇外壳为直径相等的圆心外壳;所述散热风扇外壳内安装有风向朝向散热片外壳的散热风扇;所述散热片外壳的通道中心处设有固定盘,且固定盘通过连接杆固定到散热片外壳的内壁上;所述固定盘朝向散热风扇的一端固定有横置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外圈缠绕有至少一组涡旋线以连接柱中轴线为圆心朝外扩散放大的通道组件;每组通道组件的通道壁依次相互嵌套,且相邻通道壁之间间距相等;每组通道组件相邻内壁的间隙内及通道组件与散热片外壳的间隙内均填充有散热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组件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缠绕在连接柱外,且第一通道的最外缘与散热风扇外壳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壁间隔内插入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的相邻侧壁间距内设置有涡旋方向相同的散热片;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的外端与散热片外壳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散热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的起始端在散热风扇外壳中心线的同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沿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中心的剖面上,所述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的相邻内壁之间的间距等距。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亮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开华散热器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