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缓冲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9630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速缓冲油缸,包括活塞杆,缸筒以及第一集油管,活塞杆的前端设有用于负载的连接部,活塞杆的后端设有推油部,活塞杆带动推油部在缸筒内作往返运动,缸筒的后端与第一集油管的内腔固定连接并形成供液态油流动的第一筒管间隙,推油部与缸筒的内侧壁紧密连接,缸筒上对应第一集油管的位置上设有若干个第一阻尼孔,液态油通过第一阻尼孔在缸筒的内腔与第一筒管间隙之间往返流动,多个第一阻尼孔在推油部向后端运行的过程中起到排油速度递减的效果,使缸筒后端的液态油压力递增,从而对推油部起到刹车减速的效果,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刹车过程更加平顺,具有较好的缓冲效果。好的缓冲效果。好的缓冲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速缓冲油缸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高效缓冲的液压执行装置,尤其是能在较高速度,恶劣工况下执行刹车减速的高速缓冲油缸。

技术介绍

[0002]油缸的活塞在高速运行状态转换至静止状态时,需要高效缓冲的液压执行刹车动作,现有的高速缓冲液压装置结构复杂,需要设置伺服阀,电子尺,减速阀,导轨等电气,机械,液压,检测元件,成本较高,而且缓冲效果不够理想。
[0003]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高速缓冲油缸,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高速缓冲油缸,包括活塞杆,缸筒以及第一集油管,活塞杆的前端设有用于负载的连接部,活塞杆的后端设有推油部,活塞杆带动推油部在缸筒内作往返运动,缸筒的后端与第一集油管的内腔固定连接并形成供液态油流动的第一筒管间隙,推油部与缸筒的内侧壁紧密连接,缸筒上对应第一集油管的位置上设有若干个第一阻尼孔,液态油通过第一阻尼孔在缸筒的内腔与第一筒管间隙之间往返流动。
[0007]所述第一阻尼孔的孔径为1.0mm-3.0mm,沿缸筒的长度向后端方向上不同的第一阻尼孔的孔径依次递减。
[0008]所述缸筒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集油管,缸筒与第二集油管的内腔之间形成供液态油流动的第二筒管间隙,缸筒上对应第二集油管的位置上设有若干个第二阻尼孔,液态油通过第二阻尼孔在缸筒的内腔与第二筒管间隙之间往返流动。r/>[0009]所述第二阻尼孔的孔径为1.0mm-3.0mm,沿缸筒的长度向前端方向上不同的第二阻尼孔的孔径依次递减。
[0010]所述缸筒的前后两端分别与第二集油管以及第一集油管可拆卸连接,并分别通过第二油管盖和第一油管盖锁紧固定。
[0011]所述第一油管盖和/或第二油管盖上设有定位卡环,缸筒上设有与定位卡环对应的定位凹槽。
[0012]所述第一集油管上连接有第一换油部,第二集油管上连接有第二换油部,第一换油部与第二换油部之间连接有油泵装置。
[0013]所述第一换油部与第二换油部之间还连接有储油箱。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多个第一阻尼孔在推油部向后端运行的过程中起到排油速度递减的效果,使缸筒后端的液态油压力递增,从而对推油部起到刹车减速的效果,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刹
车过程更加平顺,具有较好的缓冲效果。
[00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缸筒的立体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A处的放大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B处的放大视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一阻尼孔的排布示意图。
[002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二阻尼孔的排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5]参见图1-图7,本高速缓冲油缸,包括活塞杆1,缸筒2以及第一集油管31,活塞杆1的前端设有用于负载的连接部11,活塞杆1的后端设有推油部12,活塞杆1带动推油部12在缸筒2内作往返运动,缸筒2的后端与第一集油管31的内腔固定连接并形成供液态油流动的第一筒管间隙311,推油部12与缸筒2的内侧壁紧密连接,缸筒2上对应第一集油管31的位置上设有若干个第一阻尼孔21,液态油通过第一阻尼孔21在缸筒2的内腔与第一筒管间隙311之间往返流动,多个第一阻尼孔21在推油部12向后端运行的过程中起到排油速度递减的效果,使缸筒2后端的液态油压力递增,从而对推油部12起到刹车减速的效果,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刹车过程更加平顺,具有较好的缓冲效果。
[0026]进一步地,第一阻尼孔21的孔径为1.0mm-3.0mm,沿缸筒2的长度向后端方向上不同的第一阻尼孔21的孔径依次递减,当活塞杆1在向后端运动时,推油部12先遮盖孔径较大的第一阻尼孔21,而孔径较小的第一阻尼孔21排油速度较慢,使推油部12越往后端运动其受到油压阻力越大,刹车效果更佳明显。
[0027]进一步地,缸筒2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集油管32,缸筒2与第二集油管32的内腔之间形成供液态油流动的第二筒管间隙321,缸筒2上对应第二集油管32的位置上设有若干个第二阻尼孔22,液态油通过第二阻尼孔22在缸筒2的内腔与第二筒管间隙321之间往返流动,与活塞杆1向后端运动同理,活塞杆1向前端运动时,推油部12在与第二阻尼孔22的发生作用,同样起到对活塞杆1刹车减速的效果,使设备具有双向减速的功能。
[0028]进一步地,第二阻尼孔22的孔径为1.0mm-3.0mm,沿缸筒2的长度向前端方向上不同的第二阻尼孔22的孔径依次递减,当活塞杆1在向前端运动时,推油部12先遮盖孔径较大的第二阻尼孔22,而孔径较小的第二阻尼孔22排油速度较慢,使推油部12越往前端运动其受到油压阻力越大,刹车效果更佳明显。
[0029]进一步地,缸筒2的前后两端分别与第二集油管32以及第一集油管31可拆卸连接,并分别通过第二油管盖42和第一油管盖41锁紧固定,方便更换不同的缸筒2,通过在不同的缸筒2上设置不同的第一、二阻尼孔孔径和排布密度,实现对刹车效果调节控制的功能。
[0030]进一步地,第一油管盖41和/或第二油管盖42上设有定位卡环43,缸筒2上设有与定位卡环43对应的定位凹槽23,提高缸筒2与第一、二油管盖之间的密封性和连接强度。
[0031]进一步地,第一集油管31上连接有第一换油部51,第二集油管32上连接有第二换油部52,第一换油部51与第二换油部52之间连接有油泵装置53。
[0032]进一步地,第一换油部51与第二换油部52之间还连接有储油箱54。
[0033]当活塞杆1带动推油部12向后端运动时,缸筒2后端内的液态油经过第一阻尼孔21向第一筒管间隙311排出,再进入第一换油部51,在油泵装置53的作用下进入储油箱54,与此同时,储油箱54内的液态油在油泵装置53的作用下进入第二换油部52,再经过第二筒管间隙321经过第二阻尼孔22进入缸筒2前端;
[0034]同理,当活塞杆1带动推油部12向前端运动时,液态油的运行路径与活塞杆1带动推油部12向后端运动时相反。
[0035]上述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本技术还可有其他实施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技术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设定的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速缓冲油缸,包括活塞杆(1),缸筒(2)以及第一集油管(31),所述活塞杆(1)的前端设有用于负载的连接部(11),活塞杆(1)的后端设有推油部(12),活塞杆(1)带动推油部(12)在缸筒(2)内作往返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筒(2)的后端与第一集油管(31)的内腔固定连接并形成供液态油流动的第一筒管间隙(311),所述推油部(12)与缸筒(2)的内侧壁紧密连接,缸筒(2)上对应第一集油管(31)的位置上设有若干个第一阻尼孔(21),液态油通过第一阻尼孔(21)在缸筒(2)的内腔与第一筒管间隙(311)之间往返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速缓冲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孔(21)的孔径为1.0mm-3.0mm,沿缸筒(2)的长度向后端方向上不同的第一阻尼孔(21)的孔径依次递减。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高速缓冲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筒(2)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集油管(32),缸筒(2)与第二集油管(32)的内腔之间形成供液态油流动的第二筒管间隙(321),缸筒(2)上对应第二集油管(32)的位置上设有若干个第二阻尼孔(22),液态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尚春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集成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