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现复合材料表面防滑排汗减震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39487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04
一种实现复合材料表面防滑排汗减震的方法,属于复合材料成型及表面处理技术领域。方法是:步骤一:复合材料铺层;在净化间内,在要做防滑处理的材料表面铺设至少一层碳纤维织物预浸料;再铺设一层同等大小的干碳纤维布;在干碳纤维布上铺设一层耐高温无孔隔离膜,耐高温无孔隔离膜四周边缘均大于干碳纤维布四周边缘,将耐高温无孔隔离膜固定;再在耐高温无孔隔离膜四周边缘处覆盖一层耐高温可剥布,在耐高温可剥布上覆盖一层透气毡或导气带;步骤二:真空封装;将铺层后的复合材料连同要做防滑处理的材料一同放入真空袋中抽真空处理;步骤三:高温高压固化,得到碳纤维3D凹凸纹理表面;步骤四:外表面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制作碳纤维3D凹凸纹理表面。维3D凹凸纹理表面。维3D凹凸纹理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现复合材料表面防滑排汗减震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复合材料成型及表面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实现复合材料表面防滑排汗减震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十年来复合材料产品在传统行业里应用突飞猛进,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碳纤维产品性能的优点众多,但目前在表面处理方面略显单一。现在的碳纤维外表面呈现的效果无非:亮光和亚光两种,都属于平滑效果,存在的问题有:
[0003]1、传统碳纤维外表面光洁度较高,让用户摸起来触觉的反馈与塑料材质没有区别。
[0004]2、传统碳纤维外表面光洁度较高,让用户看起来视觉的反馈与普通亮光材质没有区别,曲面反射时为一条亮线。
[0005]3、现在的碳纤维产品外表面不合适直接与手掌乃至人体长时间接触,因为不具备排汗减震功能,如碳纤维做的方向盘、手机壳、鱼竿、球拍等把握时间太久易出汗、打滑、脱手。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进而提供一种实现复合材料表面防滑排汗减震的方法。
[0007]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实现复合材料表面防滑排汗减震的方法,所述方法步骤如下:
[0009]步骤一:复合材料铺层;在净化间内,在要做防滑处理的材料表面铺设至少一层碳纤维织物预浸料;之后,再铺设一层同等大小的干碳纤维布;在所述干碳纤维布上铺设一层耐高温无孔隔离膜,所述耐高温无孔隔离膜四周边缘均大于干碳纤维布四周边缘,将耐高温无孔隔离膜四个角牢固地粘贴在要做防滑处理的材料上;再在耐高温无孔隔离膜四周边缘处覆盖一层耐高温可剥布,耐高温可剥布的内侧边缘不可搭在干碳纤维布外边缘上;在耐高温可剥布上覆盖一层透气毡或导气带,所述透气毡或导气带的内边缘不可搭在干碳纤维布外边缘上;
[0010]步骤二:真空封装;在铺设碳纤维织物预浸料的24-48h内,将上述铺层后的复合材料连同要做防滑处理的材料一同放入真空袋中抽真空,抽负压0.8-1.3Mpa,20-30min后真空袋降压少于0.015Mpa,完成真空封装,之后,在72h内进行高温高压固化;
[0011]步骤三:高温高压固化;将真空封装后的复合材料放入真空热压罐中进行高温高压固化,用30-90min将真空袋升温至120-180℃,升温过程中真空嘴和真空热压罐同时给复合材料加压,加压压力为0.5-5Mpa,恒温保持60-180min,再用30-90min对真空热压罐内降温至20-45℃,之后,泄压至零,拿出真空袋依次除去:真空袋、透气毡或导气带、耐高温可剥布、耐高温无孔隔离膜,露出碳纤维3D凹凸纹理;
[0012]步骤四:外表面处理;用羊毛抛光轮在碳纤维3D凹凸纹理表面打磨一遍,去掉残漏树脂即可。
[0013]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专利技术还原碳纤维原有凹凸纹理,纹理落差可高达到
±
0.75mm距离,用户触摸产品时会明显感知到整齐凹凸纹理,增加用户手握产品时候的摩擦力,从而提高使用过程中的握感和力度。在产品重要部分做出凹凸纹理,便于用户盲按操作时候手部定位。
[0015]2、本专利技术对光线的反射呈碳纤维3D凹凸漫反射纹理,对用户视觉没有干扰,可包围在醒目件、警示件上使用,便于肉眼观察,可广泛用于民用、商用领域。
[0016]3、由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制成的复合材料与人体接触的那一面为干碳纤维布材质,并具有起伏的纹理,起到耐磨、排汗、减震等作用。
[0017]本专利技术还具有以下优点:
[0018]1.增加产品与手部的摩擦力,不易滑落脱手;
[0019]2.产品具有干碳纤维3D纹理高度,并具有排汗减震功能;
[0020]3.复合材料外表面增加3D纹理视觉效果,且本专利技术制作工艺成本低;
[0021]4.真实反映碳纤维原有织物纹理,不是简单模压工艺;
[0022]5.复合材料外表面增加3D纹理对产品形状没有要求,也可以在已经成型的产品上二次做3D防滑效果,应用范围广,易推广。
[0023]综上,由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制作的复合材料表面具有防滑、排汗、减震效果,提高了复合材料产品实用性和耐用性,广泛应用于所有碳纤维制品外表面,包括碳纤维制造的乐器、手机壳、汽车方向盘、汽车内饰、自行车、鼓槌、碳纤维球拍、鱼竿把手等。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现复合材料表面防滑排汗减震的方法的步骤一复合材料铺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0026]上述附图中涉及的部件名称及标号如下:
[0027]干碳纤维布1、耐高温无孔隔离膜2、耐高温可剥布3、透气毡或导气带4、真空嘴5、真空袋6。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披露了一种实现复合材料表面防滑排汗减震的方法,所述方法步骤如下:
[0029]步骤一:复合材料铺层;在净化间内,在要做防滑处理的材料表面铺设至少一层碳纤维织物预浸料(譬如,碳纤维织物为方形,其长
×
宽=50
×
50mm);之后,再铺设一层同等大小的干碳纤维布1(织物纤维丝束在3K以上,树脂含量为0);在所述干碳纤维布1上铺设一层耐高温无孔隔离膜2(为现有材料),所述耐高温无孔隔离膜2四周边缘均大于干碳纤维布1四周边缘,将耐高温无孔隔离膜2四个角(用耐高温压敏胶带)牢固地粘贴在要做防滑处理的材料上;再在耐高温无孔隔离膜2四周边缘处覆盖一层耐高温可剥布3(耐高温可剥布3为现有材料。最好是将耐高温无孔隔离膜2每侧边缘均对应位于同侧的耐高温可剥布3的中间
位置。耐高温可剥布3作为一种吸胶材料,从而把高温高压固化过程中位于底层的碳纤维织物预浸料的溢胶吸附干净),耐高温可剥布3的内侧边缘不可搭在干碳纤维布1外边缘上;在耐高温可剥布3上覆盖一层透气毡或导气带4(最好是将耐高温可剥布3每侧外边缘均对应位于同侧的透气毡或导气带4的中间位置),所述透气毡或导气带4的内边缘不可搭在干碳纤维布1外边缘上;
[0030]步骤二:真空封装;在铺设碳纤维织物预浸料的24-48h内,将上述铺层后的复合材料连同要做防滑处理的材料一同放入真空袋6中抽真空(目的是消除铺层褶及分层,抽真空过程中整理真空袋6薄膜,保证不与耐高温无孔隔离膜2发生打褶及架桥情况),抽负压0.8-1.3Mpa,20-30min后真空袋6降压少于0.015Mpa,完成真空封装,之后,在72h内进行高温高压固化;
[0031]步骤三:高温高压固化;将真空封装后的复合材料放入真空热压罐中进行高温高压固化,用30-90min将真空袋升温至120-180℃,升温过程中真空嘴5和真空热压罐同时给复合材料加压,加压压力为0.5-5Mpa,恒温保持60-180min,再用30-90min对真空热压罐内降温至20-45℃,之后,泄压至零,拿出真空袋6依次除去:真空袋6、透气毡或导气带4、耐高温可剥布3、耐高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现复合材料表面防滑排汗减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步骤如下:步骤一:复合材料铺层;在净化间内,在要做防滑处理的材料表面铺设至少一层碳纤维织物预浸料;之后,再铺设一层同等大小的干碳纤维布(1);在所述干碳纤维布(1)上铺设一层耐高温无孔隔离膜(2),所述耐高温无孔隔离膜(2)四周边缘均大于干碳纤维布(1)四周边缘,将耐高温无孔隔离膜(2)四个角牢固地粘贴在要做防滑处理的材料上;再在耐高温无孔隔离膜(2)四周边缘处覆盖一层耐高温可剥布(3),耐高温可剥布(3)的内侧边缘不可搭在干碳纤维布(1)外边缘上;在耐高温可剥布(3)上覆盖一层透气毡或导气带(4),所述透气毡或导气带(4)的内边缘不可搭在干碳纤维布(1)外边缘上;步骤二:真空封装;在铺设碳纤维织物预浸料的24-48h内,将上述铺层后的复合材料连同要做防滑处理的材料一同放入真空袋(6)中抽真空,抽负压0.8-1.3Mpa,20-30min后真空袋(6)降压少于0.015Mpa,完成真空封装,之后,在72h内进行高温高压固化;步骤三:高温高压固化;将真空封装后的复合材料放入真空热压罐中进行高温高压固化,用30-90min将真空袋升温至120-180℃,升温过程中真空嘴(5)和真空热压罐同时给复合材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政伟白明庆杜晋国王耀东马铭利薛彬
申请(专利权)人:广联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