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树脂滤水装置的水路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39104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层树脂滤水装置的水路结构,包括壳体、电极对和树脂组;壳体设有内腔,电极对包括电性相反的一对电极,两电极分别设置在内腔中的两端并相对设置;树脂组设有至少三组且各树脂组并排设置在电极对之间;每一树脂组均设有两个树脂室;相邻的两个树脂组之间、树脂组与电极之间均形成极室;还包括树脂室水路和极室水路;各树脂室的两端分别与树脂室水路的树脂室总进水口和树脂室总排水口相连通;各极室的两端分别与极室水路的极室总进水口和极室总排水口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多层树脂滤水装置的水路结构,在树脂量一定条件下,减小每层装树脂的容积,形成多层结构,并且各流道通畅连接,提高树脂过滤性能及提高树脂利用率。提高树脂利用率。提高树脂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层树脂滤水装置的水路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滤水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多层树脂滤水装置的水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树脂具有过滤水的作用,可以去除水中的盐离子,得到纯水,并且树脂按不同性质可分为阴树脂、阳树脂,树脂组装方式具有多样性。
[0003]现有的滤水装置中,树脂组装的流道较为单一性,其为了简化树脂组装,每个型腔所装树脂过多,在水压流速一定条件下,树脂过滤水并不充分,导致浪费树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层树脂滤水装置的水路结构,其能够有效简化组装,在树脂量一定条件下,减小每层装树脂的容积,形成多层结构,并且各流道通畅连接,提高树脂过滤性能及提高树脂利用率。
[0005]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多层树脂滤水装置的水路结构,包括壳体、电极对和树脂组;
[0007]所述壳体设有内腔,所述电极对包括电性相反的一对电极,两所述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内腔中的两端并相对设置;
[0008]所述树脂组设有至少三组且各树脂组并排设置在所述电极对之间;每一所述树脂组均设有两个树脂室,两个所述树脂室分别用于容置阳树脂和阴树脂;相邻的两个树脂组之间、树脂组与电极之间均形成极室;
[0009]还包括树脂室水路和极室水路;各所述树脂室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树脂室水路的树脂室总进水口和树脂室总排水口相连通;各所述极室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极室水路的极室总进水口和极室总排水口相连通。
[0010]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树脂组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两所述树脂室内的中框,所述中框的框内为用于填充树脂的容置槽,中框的两侧设有将所述容置槽两侧封堵的膜片;
[0011]所述中框上设有树脂室进水孔、树脂室出水孔、极室进水过孔和极室出水过孔;
[0012]所述树脂室进水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树脂室总进水口、所述容置槽相连通;所述树脂室出水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树脂室总排水口、所述容置槽相连通;
[0013]所述极室进水过孔与所述极室总进水口相连通,且与相邻的极室相连通;所述极室出水过孔与所述极室总排水口相连通,且与相邻的极室相连通。
[0014]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其中的一个所述电极上设极室进水孔、极室出水孔、树脂室进水过孔和树脂室出水过孔;
[0015]所述极室进水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极室总进水口、极室相连通,所述极室出水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极室总出水口、极室相连通;
[0016]所述树脂室进水过孔与所述树脂室总进水口相连通,且与相邻的树脂室相连通;所述树脂室出水过孔与所述树脂室总排水口相连通,且与相邻的树脂室相连通。
[0017]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树脂室总进水口、树脂室总排水口、极室总进水口和极室总排水口均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0018]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各所述极室内设有隔网。
[0019]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极在所述壳体外形成裸露连接部。
[0020]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腔设有两个且关于其中一个电极对称设置,两内腔中的树脂组、树脂室水路和极室水路均对应镜像设置。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2]本技术中,在树脂量一定条件下,将树脂设置为多层结构,减小每层装树脂的容积,并且各流道独立且通畅连接,提高了树脂过滤性能及树脂利用率,还其能够有效简化组装。
附图说明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0024]图1是本技术的多层树脂滤水装置的原理图;
[0025]图2是本技术的多层树脂滤水装置的水路结构的水流简图;
[0026]图3是本技术的多层树脂滤水装置的轴测图;
[0027]图4是本技术的多层树脂滤水装置的中框的一种结构图;
[0028]图5是图4的剖面图;
[0029]图6是本技术的多层树脂滤水装置的中框的另一种结构图;
[0030]图7是图6的剖面图;
[0031]图8是膜片的示意图;
[0032]图9是本技术的多层树脂滤水装置的水路结构的爆炸视图。
[0033]附图标记:
[0034]1-壳体;
[0035]2-电极;21-极室进水孔;22-极室出水孔;23-树脂室进水过孔;24-树脂室出水过孔;25
-ꢀ
裸露连接部;
[0036]3-树脂组;31-中框;32-容置槽;311-树脂室进水孔;312-树脂室出水孔;313-极室进水过孔;314-极室出水过孔;300-膜片;3001-通孔;301-阻水阴膜;302-阴树脂;303-透水离子隔件;304-阳树脂;305-阻水阳膜;306-密封圈;
[0037]4-树脂室;41-树脂室总进水口;42-树脂室总排水口;
[0038]5-极室;51-极室总进水口;52-极室总出水口;
[0039]6-隔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方案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
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附图中各处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0041]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此外,本技术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技术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
[0042]参照图1至图9,一种多层树脂滤水装置的水路结构,包括壳体1、电极2对和树脂组3。
[0043]其中,所述壳体1设有内腔,所述电极2对包括电性相反的一对电极2,即一个阴极和一个阳极,两所述电极2分别设置在所述内腔中的两端并相对设置。
[0044]所述树脂组3设有至少三组且各树脂组3并排设置在所述电极2对之间。
[0045]每一所述树脂组3均设有两个树脂室4,两个所述树脂室4分别用于容置阳树脂304和阴树脂302;相邻的两个树脂组3之间、树脂组3与电极2之间均形成极室5,根据实际的情况分为阴极室5和阳极室5。
[0046]此外,本水路结构还包括树脂室水路和极室水路,分别用于给树脂室4和极室5供水流通过。
[0047]各所述树脂室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树脂室水路的树脂室总进水口41和树脂室总排水口 42相连通,即各树脂室4的水路是并联的,相互独立,并且都连接在树脂室水路上。
[0048]而各所述极室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极室水路的极室总进水口51和极室5总排水口相连通,即各个极室5的水路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层树脂滤水装置的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极对和树脂组;所述壳体设有内腔,所述电极对包括电性相反的一对电极,两所述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内腔中的两端并相对设置;所述树脂组设有至少三组且各树脂组并排设置在所述电极对之间;每一所述树脂组均设有两个树脂室,两个所述树脂室分别用于容置阳树脂和阴树脂;相邻的两个树脂组之间、树脂组与电极之间均形成极室;还包括树脂室水路和极室水路;各所述树脂室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树脂室水路的树脂室总进水口和树脂室总排水口相连通;各所述极室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极室水路的极室总进水口和极室总排水口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树脂滤水装置的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组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两所述树脂室内的中框,所述中框的框内为用于填充树脂的容置槽,中框的两侧设有将所述容置槽两侧封堵的膜片;所述中框上设有树脂室进水孔、树脂室出水孔、极室进水过孔和极室出水过孔;所述树脂室进水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树脂室总进水口、所述容置槽相连通;所述树脂室出水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树脂室总排水口、所述容置槽相连通;所述极室进水过孔与所述极室总进水口相连通,且与相邻的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平陈超刘东东李维玉肖杰詹兴吕苏董红晨王婧雯陈文彬晏阳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