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机翼保护结构的无人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8625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4: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机翼保护结构的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和机翼防折结构,机翼防折结构包括左防护杆、右防护杆和连接板,左防护杆的一端通过连接板与无人机本体的左侧机翼底部固定连接,左防护杆的另一端通过连接板与无人机本体的左侧机头底部固定连接,左防护杆与无人机本体左侧机翼之间所呈的水平夹角为30~55度,右防护杆的一端通过连接板与无人机本体的右侧机翼底部固定连接,右防护杆的另一端通过连接板与无人机本体的右侧机头底部固定连接,右防护杆与无人机本体右侧机翼之间所呈的水平夹角为30~55度。本申请中安装连接的防护杆可以避免机翼直接着地,且能很好分解作用到机翼上的部分力,因而防止了无人机翼直接着地导致的机翼折断。直接着地导致的机翼折断。直接着地导致的机翼折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机翼保护结构的无人机


[0001]本技术涉及无人机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机翼保护结构的无人机。

技术介绍

[0002]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或者由车载计算机完全地或间歇地自主地操作的不载人飞机。从技术角度定义可以分为:固定翼无人机、垂直起降无人机、无人直升机、无人多旋翼飞行器、伞翼无人机等。无人机按应用领域,可分为军用与民用,其中民用方面,无人机+行业应用是无人机真正的刚需。目前在航拍、农业、植保、微型自拍、快递运输、灾难救援、观察野生动物、监控传染病、测绘、新闻报道、电力巡检、救灾、影视拍摄、制造浪漫等等领域的应用,大大拓展了无人机的用途,发达国家也在积极扩展行业应用与发展无人机技术。
[0003]现有固定翼无人机在降落时,通常是采用伞降来实现的。而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经过研究发现,固定翼无人机在伞降至地面时,有时会出现无人机机翼直接着地,导致机翼折断造成无人机损伤的情况发生,由此提升了无人机应用成本,因此亟需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固定翼无人机在伞降至地面时,有时会出现无人机机翼直接着地,导致机翼折断造成无人机损伤的情况发生,由此提升了无人机应用成本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机翼保护结构的无人机。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具有机翼保护结构的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还包括机翼防折结构,所述机翼防折结构包括左防护杆、右防护杆和连接板,所述左防护杆的一端通过连接板与无人机本体的左侧机翼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左防护杆的另一端通过连接板与无人机本体的左侧机头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左防护杆与无人机本体左侧机翼之间所呈的水平夹角为30~55度,所述右防护杆的一端通过连接板与无人机本体的右侧机翼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右防护杆的另一端通过连接板与无人机本体的右侧机头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右防护杆与无人机本体右侧机翼之间所呈的水平夹角为30~55度。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具有机翼保护结构的无人机,通过在现有无人机本体的左侧机翼与机头底部之间固定连接左防护杆,以及在现有无人机本体的右侧机翼与机头底部之间固定连接右防护杆,且左防护杆和右防护杆对应与左侧机翼和右侧机翼所呈的水平夹角为30~55度,由此当无人机伞降至地面时,安装连接的防护杆可以避免机翼直接着地,且防护杆还能很好地分解作用到机翼上的一部分力,即防护杆能对机翼着地时所受到的作用力进行有效分解,以减轻无人机机翼所受到的作用力,进而防止了无人机翼直接着地导致的机翼折断,实现了对无人机伞降安全进行保护,因而降低了无人机应用成本。
[0008]进一步,所述左防护杆和右防护杆为碳纤维杆。
[0009]进一步,所述连接板为L型连接板,所述左防护杆和右防护杆均包括有圆筒,所述圆筒的一端紧密插入有圆杆,所述圆杆远离圆筒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耳仔片,所述耳仔片与无人机本体机头底部固定连接的L型连接板的长边固定连接,所述圆筒的内部装填有铝蜂窝芯,所述圆筒的另一端螺接有塞柱,所述塞柱的外端表面固定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无人机本体机翼底部固定连接的L型连接板的长边固定连接。
[0010]进一步,所述L型连接板的长边上垂直固定有支柱,所述耳仔片通过预设的耳孔与无人机本体机头底部固定连接的L型连接板长边上的支柱固定套接,所述连接块通过预设的通孔与无人机本体机翼底部固定连接的L型连接板长边上的支柱固定套接。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具有机翼保护结构的无人机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1、无人机本体;11、左侧机翼;12、左侧机头;13、右侧机翼; 14、右侧机头;2、左防护杆;21、圆筒;22、圆杆;23、耳仔片;24、塞柱;25、连接块;3、右防护杆;4、连接板;41、支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1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1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17]请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机翼保护结构的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1,还包括机翼防折结构,所述机翼防折结构包括左防护杆2、右防护杆3和连接板4,所述左防护杆2的一端通过连接板4与无人机本体1的左侧机翼11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左防护杆2的另一端通过连接板4 与无人机本体1的左侧机头12底部固定连接,即所述左防护杆2的两端都通过连接板4与无人机左侧机翼和机头底部安装连接,所述左防护杆2与无人机本体左侧机翼之间所呈的水平夹角α为30~55度,所述右防护杆3的一端通过连接板4与无人机本体1的右侧机翼13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右防护杆3的另一端通过连接板4与无人机本体1的右侧机头14底部固定连接,即所述右防护杆3的两端都通过连接板4与无人机右侧
机翼和机头底部安装连接,所述右防护杆3与无人机本体右侧机翼之间所呈的水平夹角β为30~55度。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具有机翼保护结构的无人机,通过在现有无人机本体的左侧机翼与机头底部之间固定连接左防护杆,以及在现有无人机本体的右侧机翼与机头底部之间固定连接右防护杆,且左防护杆和右防护杆对应与左侧机翼和右侧机翼所呈的水平夹角为30~55度,由此当无人机伞降至地面时,安装连接的防护杆可以避免机翼直接着地,且防护杆还能很好地分解作用到机翼上的一部分力,即防护杆能对机翼着地时所受到的作用力进行有效分解,以减轻无人机机翼所受到的作用力,进而防止了无人机翼直接着地导致的机翼折断,实现了对无人机伞降安全进行保护,因而降低了无人机应用成本。
[0019]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左防护杆2和右防护杆3为碳纤维杆,即所述左防护杆2和右防护杆3可以采用现有的碳纤维制成,由此不仅能够增强翼防折结构的结构强度,还能使翼防折结构的质量较轻,进而减轻无人机的整体负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机翼保护结构的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翼防折结构,所述机翼防折结构包括左防护杆、右防护杆和连接板,所述左防护杆的一端通过连接板与无人机本体的左侧机翼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左防护杆的另一端通过连接板与无人机本体的左侧机头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左防护杆与无人机本体左侧机翼之间所呈的水平夹角为30~55度,所述右防护杆的一端通过连接板与无人机本体的右侧机翼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右防护杆的另一端通过连接板与无人机本体的右侧机头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右防护杆与无人机本体右侧机翼之间所呈的水平夹角为30~55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机翼保护结构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防护杆和右防护杆为碳纤维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机翼保护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强王淮雷远琴
申请(专利权)人:睿宇时空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