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低渗透薄含水层中开采地下水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6823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在低渗透薄含水层中开采地下水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包括强渗透含水层、集水井、防溢含水层,所述集水井设置于强渗透含水层与防溢含水层之间,并三者依次紧密相连;所述强渗透含水层由底部的第一砾料层与顶面的回填土层组成,所述第一砾料层与回填土层相邻;所述防溢含水层由底部的均厚段、渐变段与顶面的回填土层组成,所述均厚段、渐变段与回填土层相邻。本结构通过建设强渗透含水层,能够增大低渗透薄含水层中地下水水力坡度、渗溢面积等,使地下水渗溢到水平槽状的强渗透含水层中,并渗流汇集到下游的集水井处,从中抽取较大的地下水量,达到工程设计目的。达到工程设计目的。达到工程设计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在低渗透薄含水层中开采地下水的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水文地质工程
,涉及一种用水平渗井开采地下水的技术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在低渗透薄含水层中开采地下水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地下水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许多地方,赋存地下水的含水层厚度薄,渗透性差,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难。例如某地第四系含水层岩性为泥质砂砾卵石,渗透性差,含水层厚度为2.5-12m,富水性差,是含水层补给源较为稳定的水文地质单元,为了实现上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建成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较大水量供水水源地,则需采用新的工程技术方法才能实现。
[0003]目前,开采地下水资源采用常规的垂直水井开采,但是由于许多地方地下水资源赋存于泥质砂砾卵石等为主的薄含水层中,该类地层渗透性差,利用垂直水井开采时,水量很小,或者出水不连续等,多达不到供水要求或无意义。
[0004]因此,亟待一种新的水井结构与开采方法,以期实现在低渗透薄含水层中开采并获取较大量地下水资源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在低渗透薄含水层中开采地下水的结构,通过建设强渗透含水层,能够增大弱含水层中地下水水力坡度、渗溢面积,使得较多的地下水渗溢到水平槽状强渗透含水层中,并渗流汇集到下游的集水井处,从中抽取较大的地下水量,达到工程设计目的。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述一种在低渗透薄含水层中开采地下水的结构,所述结构包括强渗透含水层、集水井、防溢含水层,所述集水井设置于强渗透含水层与防溢含水层之间,并且三者按地下水径流方向依次紧密相连;所述强渗透含水层由底部的不含水岩土层、中部的第一砾料层与顶面的回填土层组成,所述不含水岩土层、第一砾料层与回填土层三者由下至上依次相邻;所述防溢含水层由下至上分别为依次紧密相连的不含水岩土层、低渗透弱含水层、第二砾料层与顶面的回填土层组成,所述低渗透弱含水层内设置有水平段和隆起段;所述水平段与不含水岩土层平行,所述隆起段与不含水岩土层之间形成上倾斜坡;所述防溢含水层内的第二砾料层相应设置为均厚段和渐变段,所述均厚段、不含水岩土层与水平段平行,所述渐变段与隆起段紧密相连;所述第一砾料层的砾料为砾石,所述砾石的粒径为3-20mm;回填土层为原建设场地开挖的岩土体。
[0007]所述强渗透含水层内设置有渗水管,所述渗水管末端与集水井井壁相连通。
[0008]本技术所述一种在低渗透薄含水层中开采地下水的方法,建造步骤如下:
[0009]1)建造强渗透含水层:在建设场地区开挖,开挖至建设场地的不含水岩土层,所述建设场地区开挖成规则长槽状,其断面为矩形或梯形;所述规则长槽状内的原地下水位线以下由砾料回填,所述规则长槽状内的原地下水位线以上由原开挖岩土体回填建成回填土
层,建成强渗透含水层;
[0010]2)建造集水井:在强渗透含水层下游末端建设集水井,所述集水井的深度大于强渗透含水层厚度,所述集水井设置于不含水岩土层内,不含水岩土层开挖为圆柱状或圆台状的槽;
[0011]3)建造防溢含水层:在集水井一侧未开挖场地开挖至低渗透弱含水层,开挖成规则长槽状,其断面为矩形或梯形;所述开挖的低渗透弱含水层中靠近集水井一侧的上游段开挖设置为水平段,所述防溢含水层下游段开挖设置为底部匀坡隆起段;所述低渗透弱含水层上方与原地下水位线以下由砾料回填,所述原地下水位线以上回填原建设场地开挖的岩土体,建成防溢含水层;本水平渗井新建的强渗透含水层渗透性强,原地层的低渗透弱含水层渗透性差,地下水渗溢出向下游径流,在强渗透含水层末端、集水井处因原地层的渗透性弱,该段会造成含(透)水层因渗透性能骤降而地下水溢出地表,为避免地下水在集水井处溢出地表,建设防溢含水层,在不生产时能够将地下水经防溢含水层引导向建设场地外(下游区)。
[0012]所述渗水管设置于第一砾料层底部中间。
[0013]所述渗水管的直径Φ为0.20-0.50m,孔隙率为20-30%(本处指渗水管的孔隙率,是渗水管进水面的开孔面积占该管进水面表面积之比)。
[0014]所述强渗透含水层的长度L为50-100m,宽度W为1.0-4.0m,深度H为4.0-7.0m;
[0015]所述集水井的深度h为6.0-9.0m,所述集水井的井管直径D为0.3-3.0m;所述集水井的井管在原地下水水位线以上设置为实管,地下水水位线以下设置为滤水管,滤水管孔隙率为20-30%(本处指滤水管的孔隙率,是滤水管进水面的开孔面积占该管进水面表面积之比)。
[0016]所述防溢含水层的长度L

为10-20m,宽度W

为1.0-3.0m,深度H

为3.0-5.0m;
[0017]所述回填土层的回填位置为原地下水位线以上。
[0018]所述均厚段与渐变段的长度比例为1:1-2:1,所述强渗透含水层的坡度与建设场地地下水水力坡度基本一致;所述均厚段的深度为3.0-5.0m,渐变段的末端深度为0.5-1.0m。
[0019]所述强渗透含水层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10度,强渗透含水层的坡度接近建设场地处地下水水力坡度。
[0020]所述集水井井管外侧填砾厚度d为0.5-0.75m,d

为0.5-0.75m。
[0021]所述砾石的粒径为5-15mm。
[0022]所述强渗透含水层、集水井、防溢含水层的布设方向及角度为按地下水径流方向直线布设,或者所述强渗透含水层、集水井、防溢含水层的布设方向及角度按建设场地地形条件、地下水径流方向折线布设或曲线布设。
[0023]本技术所述一种在低渗透薄含水层中开采地下水的水平渗井,其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所述水平渗井是一种能从低渗透薄含水层中较大量地抽取地下水的工程结构,通过建设强渗透含水层,能够增大弱含水层中地下水水力坡度、渗溢面积,使得较多的地下水渗溢到水平槽状强渗透含水层中,并渗流汇集到下游的集水井处,从中抽取较大的量地下水,达到工程设计目的;本工程水平渗井设计工程还具有如下效果:
[0024](1)本工程能够从渗透性低、含水层薄、富水性弱的地层汲取较大量地下水,解决
以往不能从该类含水层中汲取所需水量的问题;
[0025](2)本工程能够从渗透性好、含水层薄、富水性较强的地层汲取比通常的垂直水井工程多倍的水量,解决供水量需求较大的问题;
[0026](3)本工程能够用于地层、含水层污染物治理(尤其是沟谷型带状薄含水层污染),将上游有污染地下水,通过本结构将地层中受到污染的地下水汇集到集水井中,抽取排放于外部设施中处理(截渗-汇集-抽排)。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俯视图;
[0028]图2为本技术集水井工程设计结构立体图;
[0029]图3为本技术水平渗井工程设计结构纵向剖面立体图;
[0030]图4为本技术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在低渗透薄含水层中开采地下水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强渗透含水层(1)、集水井(2)、防溢含水层(3),所述集水井(2)设置于强渗透含水层(1)与防溢含水层(3)之间,并且三者按地下水径流方向依次紧密相连;所述强渗透含水层(1)由底部的不含水岩土层(10)、中部的第一砾料层(6)与顶面的回填土层(7)组成,所述不含水岩土层(10)、第一砾料层(6)与回填土层(7)三者由下至上依次相邻;所述防溢含水层(3)由下至上分别为依次紧密相连的不含水岩土层(10)、低渗透弱含水层(9)、第二砾料层(6-1)与顶面的回填土层(7)组成,所述低渗透弱含水层(9)内设置有水平段和隆起段;所述水平段与不含水岩土层(10)平行,所述隆起段与不含水岩土层(10)之间形成上倾斜坡;所述防溢含水层(3)内的第二砾料层(6-1)相应设置为均厚段(4)和渐变段(5),所述均厚段(4)、不含水岩土层(10)与水平段平行,所述渐变段(5)与隆起段紧密相连;所述第一砾料层(6)的砾料为砾石,所述砾石的粒径为3-20mm;回填土层(7)为原建设场地开挖的岩土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在低渗透薄含水层中开采地下水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强渗透含水层(1)内设置有渗水管(12),所述渗水管(12)的末端与集水井(2)井壁相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在低渗透薄含水层中开采地下水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水管(12)设置于第一砾料层(6)底部中间。4.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在低渗透薄含水层中开采地下水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水管(12)的直径Φ为0.20-0.50m,孔隙率为20-30%。5.如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在低渗透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成云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省地质调查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