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泉水收集储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18779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00: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山泉水收集储存装置,属于储水技术领域,包括取水箱、储水箱、暂存箱和集水收集器;集水收集器包括立管和若干个分管;立管竖直设置,且立管上固定有若干个分管;分管从连接立管一端至另一端为倾斜向上延伸;立管和分管上均设有若干个通孔,且立管和分管外覆有过滤透水膜;立管底部通过第一管路连接在暂存箱外壁设有的第一进水口;暂存箱上设有第一出水口;第一出水口通过第二管路通向储水箱上设有的第二进水口;储水箱上设有第二出水口;第二出水口通过第三管路通向取水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山泉水收集储存装置,能够自动收集山泉水,并过滤净化输送至需水点。并过滤净化输送至需水点。并过滤净化输送至需水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山泉水收集储存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储水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山泉水收集储存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一些山区,山民稀少,专门为其通过修建水库来解决生活用水问题成本较高。而且由于地理条件复杂,无法建设统一供水的管网系统。但是山区有很多自然形成的山泉点,山民只能靠自己苦力来挑水喝,往返很辛苦,而且山泉水没有经过过滤净化,带有一些杂质,无法直接作为生活用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山泉水收集储存装置,拟解决山民用水不便利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4]一种山泉水收集储存装置,包括取水箱1、储水箱2、暂存箱3和集水收集器4;所述集水收集器4包括立管5和若干个分管6;所述立管5竖直设置,且立管5上固定有若干个分管6;所述分管6从连接立管5一端至另一端为倾斜向上延伸;所述立管5和分管6上均设有若干个通孔,且立管5和分管6外覆有过滤透水膜;所述立管5底部通过第一管路7连接在暂存箱3外壁设有的第一进水口8;所述暂存箱3上设有第一出水口9;所述第一出水口9通过第二管路10通向储水箱2上设有的第二进水口11;所述储水箱2上设有第二出水口12;所述第二出水口12通过第三管路13通向取水箱1。由上述结构可知,集水收集器4可以固定在现有形成的山泉点,浸没在山泉池水里或者埋没在潮湿的山体里,立管5竖直设置,立管5上固定有若干个分管6,立管5和分管6上均设有若干个通孔,山泉水通过立管5和分管6外覆有的过滤透水膜进行渗入,山泉水过滤后再通过通孔向下流入第一管路7;这种结构因为过滤面积很大,所以可以提高山泉水进入第一管路7的水量,然后山泉水依次经过暂存箱3、第二管路10、储水箱2、第三管路13至取水箱1,供山民使用。这种山泉水利用,无需电力抽水,靠重力自然收集至山民的需水点,避免山民往返取水,经过净化的山泉水也便于山民直接利用。
[0005]进一步的,所述暂存箱3外壁上设有至少两个的第一进水口8;每个第一进水口8均通过一个第一管路7连接一个集水收集器4。由上述结构可知,多个集水收集器4过滤后的水通过各自的第一管路7进入暂存箱3,提高了山泉水进入量。
[0006]进一步的,所述储水箱2上设有至少两个的第二进水口11;每个第二进水口11均通过一个第二管路10连接一个暂存箱3。由上述结构可知,多个暂存箱3可以将多个山泉点的水进行暂存统一汇聚到储水箱2,提高了山泉水进入量,也利用了不同位置的山泉点。
[0007]进一步的,所述集水收集器4、暂存箱3、储水箱2和取水箱1的海拔高度依次降低。由上述结构可知,这种山泉水利用,无需电力抽水,靠重力自然收集至山民的需水点。
[0008]进一步的,所述取水箱1的顶部、储水箱2的顶部、暂存箱3的顶部均设有出气孔。由上述结构可知,出气孔便于山泉水能够自然流动。
[0009]进一步的,所述取水箱1底部设有第四管路14;所述第四管路14上安装有水龙头。
由上述结构可知,水龙头便于山民取水。
[0010]进一步的,所述暂存箱3包括外壳31、第一溢水中空柱32、第二溢水中空柱33和第三溢水中空柱34;所述外壳31内底上固定有第一溢水中空柱32;所述第一溢水中空柱32外侧壁和外壳31内侧壁保持间距;所述第一溢水中空柱32套在第二溢水中空柱33之外;所述第二溢水中空柱33外侧壁和第一溢水中空柱32内侧壁保持间距;所述第二溢水中空柱33套在第三溢水中空柱34之外;所述第三溢水中空柱34外侧壁和第二溢水中空柱33内侧壁保持间距;所述第一溢水中空柱32、第二溢水中空柱33和第三溢水中空柱34高度依次递减,且三者顶部均敞开。由上述结构可知,当山泉水从第一管路7先进入外壳31和第一溢水中空柱32之间的空间,柱状结构便于多个第一管路7内的山泉水进入外壳31和第一溢水中空柱32之间的空间,山泉水满起来后,漫出的山泉水进入第一溢水中空柱32和第二溢水中空柱33之间的空间,山泉水再满起来后,漫出的山泉水进入第二溢水中空柱33和第三溢水中空柱34之间的空间,山泉水再满起来后,漫出的山泉水进入第三溢水中空柱34的中部空间,杂质将依次沉淀在外壳31和第一溢水中空柱32之间的空间、第一溢水中空柱32和第二溢水中空柱33之间的空间、第二溢水中空柱33和第三溢水中空柱34之间的空间,经过三级沉淀,得到干净的山泉水。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水口9设在第三溢水中空柱34上,且和外壳31内底保持有距离。由上述结构可知,山泉水进入第三溢水中空柱34的中部空间后,经过第二管路10进入储水箱2。第一出水口9和外壳31内底保持有距离也是为了一些杂质沉淀在外壳31内底,进一步净化山泉水。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山泉水收集储存装置,属于储水
,包括取水箱、储水箱、暂存箱和集水收集器;集水收集器包括立管和若干个分管;立管竖直设置,且立管上固定有若干个分管;分管从连接立管一端至另一端为倾斜向上延伸;立管和分管上均设有若干个通孔,且立管和分管外覆有过滤透水膜;立管底部通过第一管路连接在暂存箱外壁设有的第一进水口;暂存箱上设有第一出水口;第一出水口通过第二管路通向储水箱上设有的第二进水口;储水箱上设有第二出水口;第二出水口通过第三管路通向取水箱。本技术的一种山泉水收集储存装置,能够自动收集山泉水,并过滤净化输送至需水点。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暂存箱正视剖开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暂存箱俯视剖开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中:1-取水箱、2-储水箱、3-暂存箱、4-集水收集器、5-立管、6-分管、7-第一管路、8-第一进水口、9-第一出水口、10-第二管路、11-第二进水口、12-第二出水口、13-第三管路、14-第四管路、31-外壳、32-第一溢水中空柱、33-第二溢水中空柱、34-第三溢水中空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
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0019]实施例一:
[0020]见附图1~3。一种山泉水收集储存装置,包括取水箱1、储水箱2、暂存箱3和集水收集器4;所述集水收集器4包括立管5和若干个分管6;所述立管5竖直设置,且立管5上固定有若干个分管6;所述分管6从连接立管5一端至另一端为倾斜向上延伸;所述立管5和分管6上均设有若干个通孔,且立管5和分管6外覆有过滤透水膜;所述立管5底部通过第一管路7连接在暂存箱3外壁设有的第一进水口8;所述暂存箱3上设有第一出水口9;所述第一出水口9通过第二管路10通向储水箱2上设有的第二进水口11;所述储水箱2上设有第二出水口12;所述第二出水口12通过第三管路13通向取水箱1。由上述结构可知,集水收集器4可以固定在现有形成的山泉点,浸没在山泉池水里或者埋没在潮湿的山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山泉水收集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取水箱(1)、储水箱(2)、暂存箱(3)和集水收集器(4);所述集水收集器(4)包括立管(5)和若干个分管(6);所述立管(5)竖直设置,且立管(5)上固定有若干个分管(6);所述分管(6)从连接立管(5)一端至另一端为倾斜向上延伸;所述立管(5)和分管(6)上均设有若干个通孔,且立管(5)和分管(6)外覆有过滤透水膜;所述立管(5)底部通过第一管路(7)连接在暂存箱(3)外壁设有的第一进水口(8);所述暂存箱(3)上设有第一出水口(9);所述第一出水口(9)通过第二管路(10)通向储水箱(2)上设有的第二进水口(11);所述储水箱(2)上设有第二出水口(12);所述第二出水口(12)通过第三管路(13)通向取水箱(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泉水收集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暂存箱(3)外壁上设有至少两个的第一进水口(8);每个第一进水口(8)均通过一个第一管路(7)连接一个集水收集器(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山泉水收集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箱(2)上设有至少两个的第二进水口(11);每个第二进水口(11)均通过一个第二管路(10)连接一个暂存箱(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山泉水收集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收集器(4)、暂存箱(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海星黄勇杨兴龙申凌云朱长城吴俊余海洪吴升全罗鹏罗宫明邓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四川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