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机构及电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6708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向机构及电动车,涉及非机动车技术领域。该转向机构包括基座,具有中空的容纳腔;转动机构,设置在容纳腔内,能够相对基座转动;回复结构,与基座和转动机构均连接,回复结构随转动机构的转动能够产生带动转动机构复位的回复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转向机构提升了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折叠的便利性。构提升了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折叠的便利性。构提升了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折叠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向机构及电动车


[0001]本技术属于非机动车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转向机构及电动车。

技术介绍

[0002]转向机构是一种用于控制非机动车行驶方向的导向机构。相关的转向机构包括基座和转动机构,转动机构在用户施加的转向力作用下可以相对于基座转动,并实现转向。
[0003]相关的转动机构在转向力作用下能够灵活转向,但是转向的角度不易控制。并且,转动机构不能够自动复位,需要外界额外施加与转向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才能够使转动机构复位。需要说明的是,复位是指使转动机构回复至初始位置。综合外界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难以控制所施加的回转力大小,导致所施加的反作用力忽大忽小或者施加不及时,使得转动机构出现左右偏摆不定和难以控制的情况,影响行车的稳定性;并且在折叠车辆的过程中,由于转动机构受力即发生自由转动,影响携带和收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转向机构及电动车,以解决如何提升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折叠的便利性的技术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转向机构,包括基座,具有中空的容纳腔;转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能够相对所述基座转动;回复结构,与所述基座和所述转动机构均连接,所述回复结构随所述转动机构的转动能够产生带动所述转动机构复位的回复力。
[0007]进一步地,所述回复结构为可形变部件,所述可形变部件随所述转动机构的转动而运动产生形变。
[0008]进一步地,所述回复结构包括:第一回复结构,与所述转动机构的一端连接;第二回复结构,与所述转动机构的另一端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转动件,所述转动件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第一中止件,与所述转动件的所述一端相邻,开设有用于所述第一凸起插入第一凹槽,沿所述转动件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一凹槽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凸起的长度;所述第一中止件与所述第一回复结构连接;第二中止件,与所述转动件的所述另一端相邻,开设有用于所述第二凸起插入第二凹槽,沿所述转动件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二凹槽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凸起的长度;所述第二中止件与所述第二回复结构连接;其中,在非转动状态下,沿所述转动件的可转动方向,所述第一凹槽一端的端壁与所述第一凸起抵接,所述第二凹槽另一端的端壁与所述第二凸起抵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转动件包括: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凸起,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一中止件相邻设置;消隙环,套设在所述转轴的另一端并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消隙环设置有所述第二凸起,所述消隙环与所述第二中止件相邻设置。
[0011]进一步地,所述基座与所述容纳腔相邻的壁面上突出设置有第一止挡件和第二止
挡件;所述第一止挡件和所述第二止挡件分别位于所述基座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中止件与所述基座相邻的表面突出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止挡件抵接的第一阻挡件,所述第二中止件与所述基座相邻的表面突出设置有可与第二止挡件抵接的第二阻挡件。
[0012]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转动件,所述转动件设置有第三凸起;第三中止件,与所述转动件相邻设置,所述第三中止件开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用于所述第三凸起插入并限制所述第三凸起相对所述第三凹槽转动;所述第三中止件与所述回复结构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基座与所述容纳腔相邻的壁面上突出设置有第三止挡件,所述第三中止件与所述基座相邻的表面突出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三止挡件抵接的第三阻挡件。
[0014]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机构包括本体和突出于所述本体的第四凸起;所述基座开设有用于所述第四凸起插入第四凹槽,沿所述转动机构的转动方向,所述第四凹槽的长度大于所述第四凸起的长度;所述第一回复结构连接第四凸起的一端和所述第四凹槽的一端,所述第二回复结构连接第四凸起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凹槽的另一端。
[0015]进一步地,所述回复结构沿所述转动机构的转动方向围绕所述转动机构的外表面设置。
[0016]一种电动车,包括上述任一项的转向机构。
[001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转向机构包括基座、转动机构和回复结构。其中,回复结构与基座和转动机构均连接,回复结构随转动机构的转动能够产生带动转动机构复位的回复力。通过在转向机构上设置回复结构,回复结构随转动机构转动能够产生带动转动机构复位的回复力,在转向力撤销后,不需要额外施加回转力,此回复力就能够使转动机构自动复位。本技术的转向机构能够使转动机构在转动后自动复位,从而有利于对转向角度的控制,提高了行车的稳定性;并且在折叠过程中有效阻止了转动机构的自由转动,方便车辆的携带和收纳。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相关转向机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转向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转向机构的基座的剖视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转向机构的装配体剖视图;
[0022]图5a为一种第一凸起和/或第二凸起的结构布置方式示意图;
[0023]图5b为另一种第一凸起和/或第二凸起的结构布置方式示意图;
[0024]图5c为另一种第一凸起和/或第二凸起的结构布置方式示意图;
[0025]图5d为另一种第一凸起和/或第二凸起的结构布置方式示意图;
[0026]图6a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转向机构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27]图6b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转向机构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2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转向机构的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转向机构的第二凸起和第二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9a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转向机构的基座的第一止挡件和第二止挡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9b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转向机构的基座的第一止挡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转向机构的仰视图以及第一阻挡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33]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转向机构的俯视图以及第二阻挡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34]图12为另一种转向机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35]图13为另一种转向机构的第三阻挡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36]图14为另一种转向机构的回复结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37]图15为另一种转向机构的回复结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38]附图标记说明:
[0039]10-车把手,11-立管,12-头管,13-前叉,2-基座,21-容纳腔,221-第一止挡件,222-第二止挡件,223-第三止挡件,23-第四凹槽,3-转动机构,31-转动件,311-转轴,3111-第一凸起,3112-第三凸起,312-消隙环,3121-第二凸起,32-第一中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2),具有中空的容纳腔(21);转动机构(3),设置在所述容纳腔(21)内,能够相对所述基座(2)转动;回复结构(4),与所述基座(2)和所述转动机构(3)均连接,所述回复结构(4)随所述转动机构(3)的转动能够产生带动所述转动机构(3)复位的回复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复结构(4)为可形变部件,所述可形变部件随所述转动机构(3)的转动而运动产生形变。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复结构(4)包括:第一回复结构(41),与所述转动机构(3)的一端连接;第二回复结构(42),与所述转动机构(3)的另一端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3)包括:转动件(31),所述转动件(31)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起(3111)和第二凸起(3121);第一中止件(32),与所述转动件(31)的所述一端相邻,开设有用于所述第一凸起(3111)插入第一凹槽(321),沿所述转动件(31)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一凹槽(32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凸起(3111)的长度;所述第一中止件(32)与所述第一回复结构(41)连接;第二中止件(33),与所述转动件(31)的所述另一端相邻,开设有用于所述第二凸起(3121)插入第二凹槽(331),沿所述转动件(31)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二凹槽(33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凸起(3121)的长度;所述第二中止件(33)与所述第二回复结构(42)连接;其中,在非转动状态下,沿所述转动件(31)的可转动方向,所述第一凹槽(321)一端的端壁与所述第一凸起(3111)抵接,所述第二凹槽(331)另一端的端壁与所述第二凸起(3121)抵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31)包括:转轴(311),所述转轴(311)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凸起(3111),所述转轴(311)与所述第一中止件(32)相邻设置;消隙环(312),套设在所述转轴(311)的另一端并与所述转轴(311)固定连接,所述消隙环(312)设置有所述第二凸起(312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荣辉夏敏王灿
申请(专利权)人:纳恩博常州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