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靶向抗衰修护的囊泡转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36586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靶向抗衰修护的囊泡转运方法,将囊泡仿生成分分割成纳米级的微脂囊小球,包裹有细胞活性促进因子和组织修复因子,实现膜融合修复和细胞间运输。所述细胞活性促进因子在人体内存在天然受体,实现微脂囊小球膜融合后通过囊泡转运系统与皮肤细胞受体高效结合;所述组织修复因子是细胞内氧化应激通路的关键信号分子,活化多种蛋白激酶和转录因子,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进行膜融合修复,使得营养物质更精准地与目标细胞融合并释放,有效提高皮肤细胞的修复力,解决皮肤受损与衰老问题。决皮肤受损与衰老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靶向抗衰修护的囊泡转运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皮肤修复相关的
,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靶向抗衰修护的囊泡转运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皮肤的衰老作为人体最先和最容易被察觉的衰老过程,是整体机能开始走向老化的综合结果和外部体现,是皮肤经历一系列损伤未得到充分修复而不断累积的结果。目前人类对于皮肤衰老的认识已经推进到细胞和分子水平,其中皮肤细胞的物质和能量供应不足,致使皮肤损伤无法被及时修复,是造成皮肤初衰的主要原因。
[0003]皮肤衰老存在几个重要的生物学进程,如DNA修复的改变和稳定、线粒体的功能、细胞周期和凋亡、脂类合成、泛素引起的蛋白分解和细胞代谢。细胞生长和修复所需的各种养分、水分、生长因子和氧气供应不足时,皮肤自我修复和新生的能力会逐渐减弱,皮肤就会失去活力。而各类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在进入细胞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能很好地跨膜和转运等问题。特别是针对于大分子和颗粒物质,如何在以膜泡转运的方式进入细胞时实现高效膜融合以及其后的细胞间运输则尤为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靶向抗衰修护的囊泡转运方法,将囊泡仿生成分分割成纳米级的微脂囊小球,包裹有细胞活性促进因子和组织修复因子,实现膜融合修复和细胞间运输。
[000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脂囊小球的水性腔隙包裹有水溶性大分子物质,脂溶性或者同时具有水溶性与脂溶性的物质结合在其脂质双分子或亲脂基团中。
[0006]对于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跨屏障运输,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则需要以膜泡转运的方式实现,然而细胞膜的脂肪酸外层尾部具有一定程度的疏水作用,脂溶性高的物质容易扩散以及被吸收,而脂溶性低或非脂溶性的物质则较难通过,更难与细胞膜融合以及实现其中有效成分的释放,从而影响护肤产品在使用时的吸收效果。
[0007]本专利技术基于上述问题的考虑,将囊泡仿生成分分割成纳米级的微脂囊小球,包裹有细胞活性促进因子和组织修复因子,实现膜融合修复和细胞间运输;其中,所述囊泡仿生成分包括但不限于卵磷脂,其成分包括有磷酸、胆碱、脂肪酸、甘油、糖脂、甘油三酸酯以及磷脂,微脂囊小球的水性腔隙包裹有水溶性大分子物质,脂溶性或者同时具有水溶性与脂溶性的物质结合在其脂质双分子或亲脂基团中,被皮肤屏障通道和细胞膜通道识别,与细胞膜融合后,依靠人体的囊泡转运系统进行运输,进入肌肤深层。
[0008]所述微脂囊小球是经微脂囊泡包裹和高压乳化后形成的分子直径仅数十纳米的囊泡级微胶囊化多层脂质体。所述微脂囊小球的球体外分别有一个能溶解于水的亲水端和一个能溶解于油的疏水端,无论是在水性物质或者是在油性物质中,微脂囊都具有很好的渗透性与溶解度。微脂囊体中的磷脂成分与人类的细胞膜分子相同。磷脂质膜由亲油性和
亲水性两种分子组成,这两种分子呈相向排列,并形成如洋葱般一圈圈旋绕的结构。
[0009]所述微脂囊泡包裹和高压乳化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常规技术,不作具体限定。
[0010]所述囊泡是人体细胞存在的天然成分,是细胞内和细胞间货物运输的主要载体方式。囊泡运输是真核细胞特有的一种物质运输形式,是指囊泡以出芽的方式,从一个细胞器膜产生、脱离后又定向地与另一种细胞器膜相互融合的过程。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囊泡,承载着不同物质的定向运输。囊泡转运的第一步是膜通过出芽方式形成一个囊泡,囊泡的外表面被蛋白包被。通过改变膜结构的构象,这些蛋白将促使囊泡形成。这些囊泡被分成披网格蛋白小泡、COPI被膜小泡以及COPII被膜小泡三种类型。披网格蛋白小泡穿梭于外侧高尔基体和细胞质膜之间,COPI被膜小泡则主要介导蛋白质从高尔基体运回内质网,COPII被膜小泡则介导非选择性运输。其中的囊泡之所以能够完成转运任务,是因为囊泡的膜与细胞质膜以及细胞内膜系统的组成成分是相似的,能够通过出芽的方式脱离转运起点、通过膜融合的方式归并到转运终点。而囊泡与靶膜的融合,依赖囊泡表面的特异性标记分子和靶膜上的相应受体。
[0011]进一步地,所述微脂囊小球包裹有细胞活性促进因子和组织修复因子;其中的细胞活性促进因子在人体内存在天然受体,实现微脂囊小球膜融合后通过囊泡转运系统与肌肤细胞受体高效结合。另外,所述细胞活性促进因子可编码并生成皮肤的结构蛋白(皮肤角蛋白)、酶(乙醇脱氢酶)和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等,能够促进纤维芽细胞的活性,激活真皮层胶原蛋白生成,同时也参与了红细胞的组成,与铁协同作用,促进组织和黏膜的形成,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
[001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细胞活性促进因子为具有促进细胞活性功能的可开发成分,包括但不限于维生素、矿物质、茶多酚、茶素、油皮素、谷物麸皮、蜂王浆、蜂胶、植物多糖、酵素、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鱼油、视黄醇及其衍生物。
[0013]所述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例如: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H、维生素P、维生素PP、维生素M、维生素T、维生素U等。
[0014]所述矿物质是地壳中自然存在的化合物或天然元素,例如:钙、磷、镁、钾、钠、硫、氯等。
[0015]所述植物多糖是一类由醛糖或酮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天然高分子多聚物,根据其在植物细胞的存在部位,植物多糖可分为细胞内多糖、细胞壁多糖和细胞外多糖。细胞内多糖以溶液或高度水和状态存在于液泡中(淀粉除外),主要为果聚糖和甘露聚糖;细胞壁多糖主要指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类等;细胞外多糖主要指树脂和其他胶,如半乳聚糖、葡聚糖醛酸、甘露聚糖、木聚糖和其他多糖等。
[0016]所述氨基酸,例如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瓜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基丙氨酸、色氨酸、赖氨酸、鸟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等。
[0017]所述不饱和脂肪酸,例如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欧米茄-3脂肪酸等。
[0018]所述视黄醇是一种可溶于脂肪的脂溶性维生素,耐高温,而视黄醇衍生物经体内活性代谢产物视黄酸介导两大类视黄酸受体RARs(α、β、γ)和RXRs(α、β、γ)调控基因的表
达,形成皮肤的结构蛋白、酶以及细胞外基质等,视黄醇还具有相当于类固醇激素的作用,可促进糖蛋白的合成。
[001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视黄醇及其衍生物选自视黄醇、视黄醛、氢化视黄醇、视黄醇乙酸酯、视黄醇棕榈酸酯、视黄醇亚油酸酯、视黄醇丙酸酯、视黄醇视黄酸酯、视黄醇醋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0020]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细胞活性促进因子为视黄醇棕榈酸酯。
[002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组织修复因子是细胞内氧化应激通路的关键信号分子,活化多种蛋白激酶和转录因子,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进行膜融合修复。
[002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组织修复因子为具有组织修复功能的可开发成分,包括但不限于生长因子、提取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靶向抗衰修护的囊泡转运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囊泡仿生成分分割成纳米级的微脂囊小球,包裹有细胞活性促进因子和组织修复因子,实现膜融合修复和细胞间运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靶向抗衰修护的囊泡转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脂囊小球的水性腔隙包裹有水溶性大分子物质,脂溶性或者同时具有水溶性与脂溶性的物质结合在其脂质双分子或亲脂基团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靶向抗衰修护的囊泡转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细胞活性促进因子在人体内存在天然受体,实现微脂囊小球膜融合后通过囊泡转运系统与皮肤细胞受体高效结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靶向抗衰修护的囊泡转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组织修复因子是细胞内氧化应激通路的关键信号分子,活化多种蛋白激酶和转录因子,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进行膜融合修复。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用于靶向抗衰修护的囊泡转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细胞活性促进因子为具有促进细胞活性功能的可开发成分,选自维生素、矿物质、茶多酚、茶素、油皮素、谷物麸皮、蜂王浆、蜂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VSH皮肤抗衰研究所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