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动力设备舷外冷却换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36139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3: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船用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船舶动力设备舷外冷却换热系统,其包括: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换热器和射流装置;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用于为船舱内的动力设备降温;换热器设置在船体与外船板之间,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和外壳体,外壳体与船体之间形成冷却腔,换热管位于冷却腔内,冷却腔和换热管横向设置,换热管连通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外壳体上设置有分别连通冷却腔的入水口和出水口,射流装置连接舱内中压空气系统并用于通过喷射中压空气调节冷却腔内海水更换速度。船舶动力设备舷外冷却换热系统能够对舱内的动力设备进行降温,实现换热器与海水的强制对流换热,提高换热效率,并且能够调节换热能力。并且能够调节换热能力。并且能够调节换热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船舶动力设备舷外冷却换热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用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船舶动力设备舷外冷却换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当前船舶舷外冷却器一般布置在海底门处,舷外海水通过底部格栅进入冷却器箱,与舷外冷却器内热介质发生热交换被加热后,由于密度减小而上升至冷却器箱高处格栅逸出。现有舷外冷却器与海水换热形式为自然对流,换热效率低,并且海水与舷外冷却器器之间仅有一道格栅,舷外冷却器容易受到污染物堵塞,使其换热能力下降,导致舱内被冷却设备发生过热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动力设备舷外冷却换热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舷外冷却器采用自然对流而导致的换热效率低,易堵塞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动力设备舷外冷却换热系统,包括: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换热器和射流装置;所述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用于为船舱内的动力设备降温;所述换热器设置在船体与外船板之间,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和外壳体,所述外壳体与所述船体之间形成冷却腔,所述换热管位于所述冷却腔内,所述冷却腔和所述换热管横向设置,所述换热管连通所述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分别连通所述冷却腔的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射流装置连接舱内中压空气系统并用于通过喷射中压空气调节所述冷却腔内海水更换速度。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船舶动力设备舷外冷却换热系统,所述冷却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下折流板和至少一个上折流板,所述下折流板和所述上折流板垂直于所述换热管,所述下折流板与所述外壳体下侧内壁固定连接,并与外壳体的上侧内壁之间形成间隔,所述上折流板与所述外壳体下侧内壁固定连接,并与外壳体的上侧内壁之间形成间隔,所述下折流板和所述上折流板在横向上交替设置。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船舶动力设备舷外冷却换热系统,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左封头、右封头,所述换热管一端连通所述左封头,另一端连通所述右封头,所述左封头和所述右封头分别连通所述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所述入水口设置于所述冷却腔一端的下侧,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冷却腔另一端的上侧;所述外船板上设置有连通至所述入水口的海水入口和连通至所述出水口的海水出口;所述射流装置位于所述出水口位置,所述射流装置朝向所述海水出口喷射中压空气。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船舶动力设备舷外冷却换热系统,所述射流装置包括喷头和引流管,所述喷头一端连接所述舱内中压空气系统,另一端插入所述引流管内,所述引流管靠近所述喷头一端与所述喷头之间形成引流间隙,所述引流管背离所述喷头一端朝向所述海水出口。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船舶动力设备舷外冷却换热系统,所述引流管靠近所述
喷头一端设置有扩口,所述喷头插入所述扩口内。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船舶动力设备舷外冷却换热系统,所述喷头靠近所述引流管一端设置有锥形的缩口,所述缩口上设置有延伸管。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船舶动力设备舷外冷却换热系统,所述引流管背离所述喷头一端设置有扩散口,所述扩散口由靠近所述喷头一端至背离所述喷头一端口径逐渐增大。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船舶动力设备舷外冷却换热系统,所述入水口的开口位置设置有入口格栅,所述入口格栅形成朝向所述海水入口的倾角,和/或,所述出水口的开口位置设置有出口格栅,所述出口格栅形成朝向海水出口的倾角。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船舶动力设备舷外冷却换热系统,所述海水出口位置设置有海水格栅。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船舶动力设备舷外冷却换热系统,所述冷却腔和所述换热管呈弧形并沿所述船体的侧壁延伸。
[001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船舶动力设备舷外冷却换热系统,通过利用船体与外船板之间的间隙安装换热器,换热器连接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对舱内的动力设备进行降温。冷却腔和换热管竖向设置,进行换热时能够产生自然对流。射流装置连接舱内中压空气,中压空气由射流装置喷射出,能够防止海水出口位置被污染物堵塞,并且中压空气流速较大,产生负压,能够使气流周围的海水跟随气流流动方向快速流出海水出口,实现换热器与海水的强制对流换热,提高换热效率。并且,通过调整射流装置喷出的空气压力可以方便的调整海水的吸入速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换热系数,达到根据工况调节换热能力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设备壳侧冷却换热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设备壳侧冷却换热系统中的射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中箭头表示中压空气流动方向和海水流动方向);
[0018]图3是图1中的A向试图(图3中箭头表示海水流动方向,图中隐藏中部分和下部分的外船板以及下部分的外壳体前侧板体);
[0019]图4图3中的B-B截面图;
[0020]图5图3中的C-C截面图;
[0021]图6是入口格栅结构示意图;
[0022]图7是出口格栅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100、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200、换热器;210、左封头;220、右封头;230、外壳体;231、入水口;232、出水口;233、入口格栅;234、出口格栅;240、换热管;250、下折流板;260、上折流板;300、射流装置;310、喷头;311、缩口;312、延伸管;320、引流管;321、扩口;322、扩散口;330、引流间隙;400、冷却腔;500、船体;600、外船板;610、海水格栅;700、
中压空气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下面结合图1-图3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动力设备壳侧冷却换热系统。
[0026]动力设备壳侧冷却换热系统包括: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100、换热器200和射流装置300。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100用于为船舱内的动力设备降温,其中的船舱内的动力设备可以包括柴油机、蒸汽轮机等,船舱内的动力设备的循环水通过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100进行循环,实现换热降温。
[0027]换热器200设置在船体500与外船板600之间,换热器200包括左封头210、右封头220(见图3和图4)、换热管240(见图1、图3和图5)和外壳体230。左封头210、右封头220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动力设备舷外冷却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换热器和射流装置;所述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用于为船舱内的动力设备降温;所述换热器设置在船体与外船板之间,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和外壳体,所述外壳体与所述船体之间形成冷却腔,所述换热管位于所述冷却腔内,所述冷却腔和所述换热管横向设置,所述换热管连通所述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分别连通所述冷却腔的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射流装置连接舱内中压空气系统并用于通过喷射中压空气调节所述冷却腔内海水更换速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动力设备舷外冷却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下折流板和至少一个上折流板,所述下折流板和所述上折流板垂直于所述换热管,所述下折流板与所述外壳体下侧内壁固定连接,并与外壳体的上侧内壁之间形成间隔,所述上折流板与所述外壳体下侧内壁固定连接,并与外壳体的上侧内壁之间形成间隔,所述下折流板和所述上折流板在横向上交替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动力设备舷外冷却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左封头、右封头,所述换热管一端连通所述左封头,另一端连通所述右封头,所述左封头和所述右封头分别连通所述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所述入水口设置于所述冷却腔一端的下侧,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冷却腔另一端的上侧;所述外船板上设置有连通至所述入水口的海水入口和连通至所述出水口的海水出口;所述射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劳星胜李勇全李邦明魏志国陈凯柯汉兵林原胜邱志强赵振兴戴春辉柳勇杨小虎李少丹陈列宋苹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