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海波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安全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351248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安全防护装置,包括锚杆壳体和上顶盖,所述锚杆壳体的上方安装有所述上顶盖,所述锚杆壳体的内部设置有螺柱,所述螺柱的一端穿设在开设于所述锚杆壳体一端的螺纹孔内,所述螺柱的另一端设置有支撑头,支撑头包括支撑头外圈和支撑头内圈,所述支撑头外圈通过多个滚珠与所述支撑头内圈相连接,且所述支撑头外圈的圆周面上通过铰链铰接有支撑脚,所述支撑头内圈固接在所述螺柱的底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支撑脚的伸缩固定与上下顶盖之间卡扣的卡合作用,极大程度的提高了锚杆的受拉和受剪能力,进而加强了锚杆在混凝土中的稳固能力,提高了高空作业的安全系数。全系数。全系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安全防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防护装置,具体是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安全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所谓高空作业通常指的是高处作业,指人在一定位置为基准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国家标准GB/T 3608-2008《高处作业分级》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都称为高处作业。"根据这一规定,在建筑业中涉及到高处作业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在建筑物内作业时,若在2m以上的架子上进行操作,即为高处作业。
[0003]目前大多数的高空作业中采用的固定装置都是锚杆固定,但普通的锚杆与混凝土之间的连接固定能力不强,容易受拉产生脱落的现象,造成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安全防护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安全防护装置,包括锚杆壳体和上顶盖,所述锚杆壳体的上方安装有所述上顶盖,所述锚杆壳体的内部设置有螺柱,所述螺柱的一端穿设在开设于所述锚杆壳体一端的螺纹孔内,所述螺柱的另一端设置有支撑头,支撑头包括支撑头外圈和支撑头内圈,所述支撑头外圈通过多个滚珠与所述支撑头内圈相连接,且所述支撑头外圈的圆周面上通过铰链铰接有支撑脚,所述支撑头内圈固接在所述螺柱的底端;支撑头的下方设置有滑动头,所述滑动头的形状为上小下大的锥体;所述锚杆壳体的底面上还固接有锚杆头,且所述滑动头和所述锚杆头分别固接在所述锚杆壳体底面的内外两端。
[000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开设于所述锚杆壳体一端的螺纹孔上方安装有锁紧螺母,且螺纹孔的轴线与所述锁紧螺母的轴线重合。
[000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螺柱的一端固接在下顶盖的下表面上,所述上顶盖和所述下顶盖上分别开设有相互卡合的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且所述第一卡扣位于所述第二卡扣上方。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顶盖的上端转动连接有拉环。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脚的数量为三个,等角度布设于所述支撑头外圈的圆周面上。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本技术通过支撑脚的伸缩固定与上下顶盖之间卡扣的卡合作用,极大程度的提高了锚杆的受拉和受剪能力,进而加强了锚杆在混凝土中的稳固能力,提高了高空作业的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安全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安全防护装置中支撑脚未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安全防护装置中上顶盖和下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安全防护装置中支撑头和支撑脚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安全防护装置中支撑头外圈和支撑头内圈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上顶盖、2-拉环、3-螺柱、4-锁紧螺母、5-锚杆壳体、6-支承头外圈、7-支撑脚、8-滑动头、9-锚杆头、10-下顶盖、11-铰链、12-支撑头内圈、13-滚珠、14-第一卡扣、15-第二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20]实施例1
[0021]请参阅图1-5,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安全防护装置,包括锚杆壳体5和上顶盖1,所述锚杆壳体5的上方安装有所述上顶盖1,所述锚杆壳体5的内部设置有螺柱3,所述螺柱3的一端穿设在开设于所述锚杆壳体5一端的螺纹孔内。
[0022]所述锚杆壳体5通过一端的螺纹孔可以与所述螺柱3构成相对移动,当固定所述锚杆壳体5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旋转所述螺柱3进而移动所述螺柱3本身。
[0023]所述螺柱3的另一端设置有支撑头,支撑头包括支撑头外圈6和支撑头内圈12,且所述支撑头外圈6通过多个滚珠13与所述支撑头内圈12相连接,且所述支撑头外圈6的圆周面上通过铰链11铰接有支撑脚7,所述支撑头内圈12固接在所述螺柱3的底端。
[0024]旋转所述螺柱3时,因为所述支撑头外圈6和所述支撑头内圈12可以凭借所述滚珠13相对转动,又因为所述支撑头内圈12固接在所述螺柱3的底端,所以在旋转所述螺柱3使之向下移动时,固接在所述螺柱3上的所述支撑头内圈12也会跟着向下移动,进而带动铰接在所述支撑头外圈6上的所述支撑脚7向下移动,又所述支撑头内圈12和所述支撑头外圈6可以相对转动,所以铰接在所述支撑头外圈6上的所述支撑脚7不会跟着所述螺柱3的旋转进给运动而转动。
[0025]支撑头的下方设置有滑动头8,所述滑动头8的形状为上小下大的锥体。所述锚杆壳体5的底面上还固接有锚杆头9,且所述滑动头8和所述锚杆头9分别固接在所述锚杆壳体5底面的内外两端。
[0026]在所述螺柱3做进给运动时,所述支撑脚7会沿着所述滑动头8的圆锥面滑动,进而可以从原本收纳状态滑动至伸出状态,进而可以插入混凝土中,增加锚杆的固定能力,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0027]开设于所述锚杆壳体5一端的螺纹孔上方安装有锁紧螺母4,且螺纹孔的轴线与所述锁紧螺母4的轴线重合。
[0028]所述锁紧螺母4可以固定所述螺柱3不轻易滑动,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0029]所述支撑脚7的数量为三个,等角度布设于所述支撑头外圈6的圆周面上。
[0030]三个所述支撑脚7可以最为高效的将锚杆固定在混凝土中,充分保证使用者的安
全。
[0031]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使用前,所述支撑脚7是收纳在所述锚杆壳体5中的,将所述锚杆壳体5钉入楼层顶端的混凝土中,再旋转所述锚杆壳体5中的所述螺柱3,通过所述螺柱3与所述锚杆壳体5上的螺纹孔的配合,进而推动固接在所述螺柱3上的支撑头,再推动所述支撑脚7沿着所述滑动头8上的圆锥面滑出所述锚杆壳体5,并将所述支撑脚7钉入混凝土中,增强了锚杆的固定能力,提高了高空作业的安全系数。
[0032]实施例2
[0033]为了进一步增加本技术的稳固能力,特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加了改进之处,改进之处为:请参阅图1-5,所述螺柱3的一端固接在下顶盖10的下表面上,所述上顶盖1和所述下顶盖10上均开设有相互卡合的第一卡扣14和第二卡扣15,且所述第一卡扣14位于所述第二卡扣15上方。
[0034]所述上顶盖1和所述下顶盖10之间的所述第一卡扣14和所述第二卡扣15之间相互卡合,可以在原本没有柔性卡合的锚杆上增加卡合装置,在使用者高空作业时,可以提供额外一重的保护,能够有效增加锚杆的受拉和受剪能力。
[0035]所述上顶盖1的上端转动连接有拉环2。
[0036]所述拉环2可以为绳带提供固定的场所,方便绳带的固定使用。
[0037]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安全防护装置,包括锚杆壳体(5)和上顶盖(1),所述锚杆壳体(5)的上方安装有所述上顶盖(1),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壳体(5)的内部设置有螺柱(3),所述螺柱(3)的一端穿设在开设于所述锚杆壳体(5)一端的螺纹孔内,所述螺柱(3)的另一端设置有支撑头,支撑头包括支撑头外圈(6)和支撑头内圈(12),所述支撑头外圈(6)通过多个滚珠(13)与所述支撑头内圈(12)相连接,且所述支撑头外圈(6)的圆周面上通过铰链(11)铰接有支撑脚(7),所述支撑头内圈(12)固接在所述螺柱(3)的底端;支撑头的下方设置有滑动头(8),所述滑动头(8)的形状为上小下大的锥体;所述锚杆壳体(5)的底面上还固接有锚杆头(9),且所述滑动头(8)和所述锚杆头(9)分别固接在所述锚杆壳体(5)底面的内外两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海波孙海涛梁立国武宏颂杨永可
申请(专利权)人:孙海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