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取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5051 阅读:2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相机取景器,在这种相机取景器中,透过目镜,可在取景器光学系统之视场框的边缘遮光部分上看到标识符。此取景器包括标识部件,该部件提供在取景器光学系统之视场框的外部并在其中带有要被投射的标识符。此取景器还包括棱镜,该棱镜比标识部件更靠近取景器的目镜。所述棱镜具有朝取景器光学系统之光轴凸出的顶点。从标识部件中发出的光通过棱镜顶点从而将标识符的影像移向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轴。(*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相机取景器。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到这种一种相机取景器,在这种取景器中,标识符可连同被摄影像一起被看到。在已知的相机取景器中,标识符诸如表示聚焦完成情况的聚焦标识符、或表示使用闪光灯必要性的闪光标识符等,均显示于取景器的视场之内。在这种取景器中,最好将标识符显示于尽可能靠近视场框的视场框之边缘遮光部分上,以便同时看到被摄影像和标识符。但是,在实践上,必需要提供一遮光壁以防止从发光器如发光二极管(LED)中发出的投射光进入取景器光学系统。从而,由于存在着所述的遮光壁,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标识符与视场框的距离。相应地,摄影者必须将其视线调整至远离视场框即远离视场框内的被摄影像,才能看到标识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相机取景器来消除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在这种取景器中,标识符位于靠近视场框中部的位置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照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相机取景器,在该取景器中,透过目镜,可在取景器光学系统之视场的边缘遮光部分上,看到标识符。所述取景器包括至少一个标识部件,此部件提供在取景器光学系统之视场框的外部并带有至少一个要投射的标识符。所述取景器还包括至少一个棱镜,此棱镜比标识部件更靠近取景器的目镜并具有朝向取景器光学系统之光轴突出的顶点,其中,通过上述棱镜的顶点来传导从标识部件中发出的光,从而将标识符的影像转移至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轴。最佳地,所述取景器还包括一取景器主体,此主体限定了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路;至少一个发光器,此发光器提供在取景器光学系统之视场框的边缘遮光部分上,以便发光去投射标识部件上的至少一个标识符。最佳地,上述棱镜应定位于不会折射取景器光学系统之视场框内的光束的位置处。上述标识部件可以提供有一组标识符,这些标识符是由该标识部件被切掉的部分构成的。所述棱镜固定在取景器主体上并最好呈这样的形状所述诸标识符的影像可被标识位置变换棱镜所接收。本公开涉及到日本技术申请第5-922号(申请于1993年1月18日)中所包含有主题,该申请的主题从整体上引述在本文中以作为参考。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在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是依照本专利技术之变焦取景器的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之变焦取景器在相连的取景透镜处于接收区间时的剖面图;图3是图1所示之变焦取景器处于一收缩位置上的剖面图,在所述收缩位置上,视差校正棱镜相对于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来说是收缩的;图4是图1所示之变焦取景器处于一校正位置上的剖面图,在所述校正位置上,视差校正棱镜处于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路之中;图5是图3中变焦取景器沿D线方向的剖面图;图6是图4中变焦取景器沿E线方向的剖面图;图7是视差校正棱镜及切换掣的放大图,棱镜相对于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路是收缩的;图8是视差校正棱镜及切换掣的放大图,棱镜位于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路之中;图9是单个凸轮板的平面图;图10是从目镜侧来看的标识符和一标识趋近棱镜的端视图,标识符显示于视场框的边缘遮光部分上;图11是沿图10中Ⅺ-Ⅺ线的剖面图;图12是沿图10中F方向的端视图;图13是从目镜侧来看的边缘遮光部分和标识符的图,标识符位于遮光部分之内;图14是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相机的后部立体图。以下将参照图14说明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中心快门式相机10。相机10具有一相机机身9,在该机身中提供有一变焦成像光学系统(未显示)以及一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图2)。机身9在其左右两侧提供有一承片室8和一胶卷仓7。在胶卷仓7与承片室8之间提供有一成像机11,此孔由上下窗框5所限定。一带有胶卷定位板42的后盖14铰接在机身9后壁16的一侧上,以便打开和关才成像孔11、在机身9后壁16的上部与中部提供有一取景窗17。在图1中,提供在相机10上的实像式变焦取景器12包括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此系统独立于变焦成像光学系统。变焦取景器12提供有一取景器主体13和一凸轮板15。如图2所示,取景器主体13在平面图上通常呈L型并相对于物方侧依次包括一第一透镜组件L1(即物镜组);一第二透镜组件L2;一第三透镜组件L3;一第四透镜组件L4;一棱镜(未显示),以及一第五透镜组件L5(即目镜)。第三、第四与第五透镜组件L3、L4和L5是不能移动的。第三与第五透镜组件L3和L5具有正放大率,而第四透镜组件L4则具有负放大率。第一和第二透镜组件L1和L2是可变放大率透镜组件,此透镜组件按预定的关系沿光轴方向可彼此相对移动。第一透镜组件L1具有负放大率,而第二透镜组件L2则具有正放大率。第一和第二透镜组件L1和L2的光路基本上垂直于第三和第四透镜组件L3和L4的光路。在上述光路之间,提供有一反射板33,此板以预定的角度倾斜,以便使经由第一与第二透镜组件L1和L2的光线弯转约90°,从而使得该光线投射到第三、第四和第五透镜组件L3、L4及L5上。第一透镜组件L1被第一可移动的透镜框架34所包容,此框架34固定在一导向环27上,从而能沿光轴O方向来回移动。一导向杆26引导可移动的导向环27,导向杆26提供在取景器主体13前端的一侧上并沿取景器主体13的前后两个方向延伸。导向环27提供有一拉簧23,此拉簧在其一端与导向环27相接合,而在另一端则与取景器主体13的前端13C相接合,因而,导向环27与第一透镜组件L1会相应地因拉簧23而沿光轴方向O向前连续偏移。第一透镜框架34提供有一凸轮销86,此销相对于取景器主体13向下突出并随凸轮板15运动。第二透镜组件L2被一第二可移动的透镜框架32所包容,此框架固定在一导向环31上,从而能沿光轴O方向来回移动。一导向杆30引导可移动的导向环31,导向杆30设在取景器主体13前端的另一侧并沿取景器主体13的前后两个方向延伸。第二透镜框架32提供有一凸轮销85,此销相对于取景器主体13向下(即沿垂直于图2纸面的方向)突出并随凸轮板15运动。一棱镜框架36(即视差校正光学部件的框架)从光路上设在导向杆26的后部,并可绕枢轴35旋转,而枢轴35则由取景器主体13所支承。一视差校正棱镜40(即视差校正光学部件)被上述棱镜框架36所包容,如图5所示。因而,该视差校正棱镜40可在一校正位置与一收缩位置之间旋转,在上述校正的位置处,视差校正棱镜40位于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路之中,而在上述收缩位置处,视差校正棱镜40从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路中退出。取景器主体13在其下壁部分13a上提供有一扇形导向槽18,此导向槽的外廓与棱镜框架36(即视差校正标准镜40)的旋转运动轨迹相一致。棱镜框架36提供有一弹簧接合凸缘39以及一对接合指36b和36c,它们相对于导向槽18向下(即沿垂直于图7或图8纸面的方向)突出。接合指36b和36c相对于枢轴35彼此成约90°角间隔配置,因而,当棱镜框架36位于图3所示之收缩位置时,接合指36c沿图7中H方向运动的切换掣29相接合。当棱镜框架36位于图4所示之校正位置时,接合指36b与沿图8中G方向运动的切换掣29相接合。棱镜框架36处于这样的位置当接合指36b和36c处于收缩位置时,该棱镜框架36构成了一用于取景器光学系统(图2及图3)的光圈。在取景器主体13下壁部分13a上位于相对导向槽18与枢轴35相反的一侧,提供有一第一弹簧接合凸起部38。一第二弹簧接合凸起部39在导向槽18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相机取景器,在这种相机取景器中,透过目镜,可以在取景器光学系统之视场框的边缘遮光部分上看到标识符,这种相机取景器包括:至少一个标识部件,此部件提供在上述取景器光学系统之视场框的外部并带有至少一个要被投射的标识符;至少一个棱镜,此 棱镜要比上述标识部件更靠近取景器的目镜并具有一朝向所述取景器光学系统之光轴突出的顶点,其中,从上述至少一个标识部件中发出的光经过该顶点从而将透过目镜所看到的标识符的影像移向上述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迫幸圣
申请(专利权)人:旭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