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取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5050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相机取景器,在此取景器中,通过目镜,可在取景器光学系统之视场框的边缘遮光部分上看到标识符,此取景器包括:一取景器主体,此主体限定了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路;标识符;发光器,此发光器发光以投射标识符;反光表面,此表面朝向标识符反光;插孔,在该插孔内可安装发光器。反光表面和插孔与取景器主体成整体。(*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相机取景器。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到这样一种相机取景器,在这种取景器中,标识符可连同被摄影像一起被看到。标识符通常显示在相机取景器的取景视场内。这种标识符的实例包括聚焦完成标识符,此标识符表示焦聚操作完成;闪光标识符,此标识符表示有必要使用闪光灯。所述标识符以这样的方式提供在取景器内所述标识符连同摄影者所要拍摄的物体一起被看到。在这种取景器中,众所周知,利用从一发光元件中发出的投射光将所述标识符投射到取景器光学系统视场框的边缘遮光部分上。所述投射标识符的发光器是一子组件,此组件的光轴通常平行于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轴。因此,所述之发光器应突出于取景器,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有必要根据发光器的位置提供一反射镜,以使投射光的光轴朝向上述视场框的边缘遮光部分弯转。可是,这样会减少设计取景器的自由度。相应地,其结构会更变得复杂,或者,很难将发光器安装进取景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单的取景器,此取景器具备较高的设计自由度,并能很方便地安装到相机机身上。为达到上述目的,依照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相机取景器,在该取景器中,透过目镜,可在取景器光学系统之视场框的边缘遮光部分上,看到标识符。所述取景器包括一框架,它限定了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路;至少一个标识部件,此部件处于取景器主体之内并带有至少一个要被投射的标识符;至少一个发光器,此发光器发射投射光以便投射上述标识部件的标识符;至少一个反光表面,此面将从上述发光器发出的投射光反射至标识符;至少一个插孔,在此插孔中安装有上述发光器。上述反光面和插孔与取景器主体呈一整体。最佳地,所述插孔带有发光器安装孔,这些安装孔形成在取景器主体的两侧从而通向取景器主体的内部。所述反光表面可形成在取景器主体之内并与上述发光器安装孔相连接。所述反光表面做成这样的形状它们能沿平行于取景器光学系统光轴的方向反射从发光器中发出的投射光。最佳地,在一前部正视图中,所述之标识符被投射到位于相连相机左右两侧之视场框的边缘遮光部分上。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标识部件是标识薄膜,标识薄膜带有形成于其上的标识符。这些标识符是由标识薄膜被切掉的部分构成的。提供了一种挠性印刷电路板,安装在相应发光器安装孔中的发光器与上述电路板构成电连接。而所述挠性印刷电路板则包围着取景器主体。最佳地,所述诸发光器安装孔的中轴线位于同一个横切取景器主体的平面上。本公开涉及到日本技术申请第5-921号(申请于1992年1月18日)中所包含的主题,该申请的主题总体上引述在本文中以作为参考。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在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是依照本专利技术之变焦取景器的透视图;图2是相连的取景透镜处于接收位置时图1所示之变焦取景器的剖面图;图3是图1所示的变焦取景器处于一收缩位置上的剖面图,在所述收缩位置上,视差校正棱镜相对于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来说是收缩的;图4是图1所示之变焦取景器的处于一校正位置上的剖面图,在所述校正位置上,视差校正棱镜处于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路之中;图5是图3中变焦取景器沿D方向的剖面图;图6是图4中变焦取景器沿E线方向的剖面图;图7是视差校正棱镜及切换掣的放大图,棱镜相对于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路是收缩的;图8是视差校正棱镜及切换掣的放大图,棱镜位于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路之中;;图9是单个凸轮板的平面图;图10是从目镜侧来看的标识符和一标识趋近棱镜的端视图,标识符显示于视场框的边缘遮光部分上;图11是沿图10中Ⅺ-Ⅺ线的剖视图;图12是沿图10中F方向的端视图;图13是从目镜侧来看的边缘遮光部分和标识符的图,标识符位于遮光部分之内;图14是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相机的后部立体图。以下将参照图14说明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中心快门式相机10。相机具有一相机机身9,在该机身中提供有一变焦成像光学系统(未显示)以及一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图2)。机身9在其左右两侧提供有一承片室8和一胶卷仓7。在胶卷仓7与承片室8之间提供有一成像孔11,此孔由上下孔框5所限定。一带有胶卷定位板42的后盖14铰接在机身9后壁16的一侧上,以便打开和关闭成像孔11。在机身9后壁16的上部与中部提供有一取景窗17。在图1中,提供在相机10上的实像式变焦取景器12包括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此系统独立于变焦成像光学系统。变焦取景器12提供有一取景主体13的一凸轮板15。如图2所示,取景器主体13在平面图上通常呈L型半并相对于物方侧依次包括一第一透镜组件L1(即物镜组);一第二透镜组件L2;一第三透镜组件L3;一第四透镜组件L4;一棱镜(未显示);以及一第五透镜组件L5(即目镜)。第三,第四与第五透镜组件L3、L4和L5是不能转动的。第三与第五透镜组件L3和L5具有正放大率,而第四透镜组件L4则具有负放大率。第一和第二透镜组件L1和L2是可变放大率透镜组件,此透镜组件按着预定的关系可沿光轴方向彼此相对移动。第一透镜组件L1具有负放大率,而第二透镜组件L2则具有正放大率。第一和第二透镜组件L1和L2的光路基本上垂直于第三和第四透镜组件L3和L4的光路。在上述光路之间,提供有一反射板33,此板以预定的角度倾斜,以便使经由第一与第二透镜组件L1和L2的光线弯转约90°,从而使得该光线投射到第三、第四和第五透镜组件L3、L4及L5上。第一透镜组件L1被一第一可移动的透镜框架34所包容,此框架34固定在一导向环27上,从而能沿光轴O方向来回移动。一导向杆26引导可移动的导向环27,导向杆26提供在取景器主体13前端的一侧上并沿取景器主本13的前后两个方向延伸。导向环27提供有一拉簧23,此拉簧在其一端与导向环27相接合,而在另一端则与取景器主体13的前端13c相接合,因而,导向环27与第一透镜组件L1会相应地因拉簧23而沿光轴方向O向前连续偏移。第一透镜框架34提供有一凸轮销86,此销相对于取景器主体13向下凸出并随凸轮板15运动。第二透镜组件L2被一第二可移动的透镜框架32所包容,此框架固定在一导向环31上,从而能沿光轴O方向来回移动。一导向杆30引导可移动的导向环31,导向杆30提供在取景器主体13前端的另一侧并沿取景器主体13的前后两个方向延伸。第二透镜框架32提供有一凸轮销85,此销相对于取景器框架13向下(即沿垂直于图2的纸面的方向)凸出并随凸轮板15运动。一棱镜框架36(即视差校正光学部件的框架)从光路上设在导向杆26的后部,并可绕枢轴35旋转,而枢轴35则由取景器主体13所支承。一视差校正棱镜40(即视差校正光学部件)被上述棱镜框架36所包容,如图5所示。因而,该视差校正棱镜40可在一校正位置与一收缩位置之间旋转,在上述校正位置处,视差校正棱镜40位于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路之中,而在上述收缩位置处,视差校正棱镜40从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路中退出。取景器主体13在其下壁部分13a上提供有一扇形导向槽18,此导向槽的外廓与棱镜框架36(即视差校正棱镜40)的旋转运动轨迹相一致。棱镜框架36提供有一弹簧接合凸缘39以及一对接合指36b和36c,它们相对于导向槽18向下(即沿垂直于图7或图8纸面的方向)凸出。接合指36b和36c相对于枢轴35彼此成约90°角间隔配置,因而,当棱镜框架36位于图3所示之收缩位置时,接合指36c与沿图7中H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相机取景器,在这种相机取景器中,透过目镜,可以在取景器光学系统之视场框的边缘遮光部分上看到标识符,这种相机取景器包括:一取景器主体,此主体限定了上述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路;至少一个反光表面,此表面设在所述的取景器主体上并与其构成一 体;至少一个插孔,此插孔形成在上述取景器主体上并位于靠近上述反光表面的位置处;至少一个标识部件,此部件处于上述取景器主体的内部并具有至少一个待投射的标识符;至少一个发光器,此发光器安装在上述插孔内;其中,所说的发光器、反光表 面以及标识部件以这样的方式配置:从发光器发出的光被反光表面所反射并被投射至取景器光学系统之视场框的边缘遮光部分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迫幸圣
申请(专利权)人:旭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