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材料搬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33893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材料搬运装置,其结构包括第一把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辅助机构于限位杆内侧,使用者向右拉动挂钩,使得防护带从外壳右端开设的开口中拉出,将防护带捆绑住掉落的建筑材料,且围过建筑材料一圈后,将挂钩挂扣在限位杆上进行固定,达到了便于使用者进行搬运的优点,通过设置固定装置于限位杆右上端,可通过调节第一把手,首先通过逆时针旋转第二把手,使得螺纹杆从第二限位块中拔出,通过调整好第一把手的高度后,使用者再通过顺时针转动第二把手,使得螺纹杆通过第二限位块与第一把手进行固定,达到了便于使用者使用的优点并且方便挂钩在第一把手上的固定。定。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材料搬运装置


[0001]本技术是一种建筑材料搬运装置,属于搬运装置领域。

技术介绍

[0002]建筑材料是在建筑工程中所应用的各种材料,建筑材料种类繁多,大致分为:(1)无机材料,它包括金属材料(包括黑色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如天然石材、烧土制品、水泥、混凝土及硅酸盐制品等),(2)有机材料,它包括植物质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涂料、粘胶剂)和沥青材料,(3)复合材料,它包括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一般由无机非金属材料与有机材料复合而成,且在搬运建筑材料时,不便于进行搬运,所以需要使用搬运装置进行辅助使用者进行使用。
[0003]由于现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搬运装置,在料斗进行装运建筑材料时,料斗空间有限,承装建筑材料时容易掉落,不便于使用者进行搬运,且由于使用者身高不同,不便于使用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材料搬运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由于现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搬运装置,在料斗进行装运建筑材料时,料斗空间有限,承装建筑材料时容易掉落,不便于使用者进行搬运,且由于使用者身高不同,不便于使用者使用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建筑材料搬运装置,包括第一把手、辅助机构和固定装置,所述第一把手下端与限位杆贯通连接,所述限位杆下端与第一固定块相固定,所述第一固定块右端与固定板固定成一体,所述固定板左下端设置有万向轮,所述固定板上端与料斗通过焊接固定,所述限位杆内侧中部与辅助机构固定成一体,所述限位杆右端与固定装置贯通连接,所述辅助机构由外壳、第一限位块、开口、防护带、固定杆、挂钩、下底板和上顶板组成,所述外壳右端与第一限位块相固定,所述第一限位块右端中部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防护带紧密贴合,所述防护带右端与固定杆相固定,所述固定杆右端中部与挂钩通过焊接固定,所述外壳内侧底部与下底板固定成一体,所述外壳内侧上端与上顶板相固定,所述限位杆内侧中部与外壳固定成一体。
[0006]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由第二固定块、第二把手、螺纹杆和第二限位块组成,所述第二固定块左上端与第二把手贯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下端中部与螺纹杆通过焊接固定,所述螺纹杆下端与第二限位块通过螺纹连接,所述限位杆右端与螺纹杆贯通连接,所述限位杆右端与第二限位块固定成一体。
[0007]进一步地,所述下底板上端中部设置有一根固定轴,且固定轴高度为3cm。
[0008]进一步地,所述防护带呈长条状,且防护带长度为20cm。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下底板位于上顶板的垂直上端,且通过外部螺栓进行固定。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把手呈圆柱状,且第二把手表面设置有防滑纹。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块上端表面设置有橡胶层,且橡胶层呈圆形状与第二限位块半径相同。
[0012]进一步地,所述螺纹杆外表面的螺纹间距为1mm,且螺纹杆的长度为4cm。
[0013]进一步地,所述防护带采用弹性尼龙材质。
[0014]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杆采用不锈钢材质。
[0015]优点1:本技术的一种建筑材料搬运装置,通过设置辅助机构于限位杆内侧,使用者向右拉动挂钩,使得防护带从外壳右端开设的开口中拉出,将防护带捆绑住掉落的建筑材料,且围过建筑材料一圈后,将挂钩挂扣在限位杆上进行固定,达到了便于使用者进行搬运的优点。
[0016]优点2:本技术的一种建筑材料搬运装置,通过设置固定装置于限位杆右上端,可通过调节第一把手,首先通过逆时针旋转第二把手,使得螺纹杆从第二限位块中拔出,通过调整好第一把手的高度后,使用者再通过顺时针转动第二把手,使得螺纹杆通过第二限位块与第一把手进行固定,达到了便于使用者使用的优点并且方便挂钩在第一把手上的固定。
附图说明
[0017]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限位杆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辅助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辅助机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的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第一把手-1、辅助机构-2、固定装置-3、限位杆-4、第一固定块-5、固定板-6、万向轮-7、料斗-8、外壳-21、第一限位块-22、开口-23、防护带-24、固定杆-25、挂钩-26、下底板-27、上顶板-28、第二固定块-31、第二把手-32、螺纹杆-33、第二限位块-34。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5]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与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材料搬运装置:包括第一把手1、辅助机构2和固定装置3,第一把手1下端与限位杆4贯通连接,限位杆4下端与第一固定块5相固定,第一固定块5右端与固定板6固定成一体,固定板6左下端设置有万向轮7,固定板6上端与料斗8通过焊接固定,限位杆4内侧中部与辅助机构2固定成一体,限位杆4右端与固定装置3贯通连接,辅助机构2由外壳21、第一限位块22、开口23、防护带24、固定杆25、挂钩26、下底板27和上顶板28组成,外壳21右端与第一限位块22相固定,第一限位块22右端中部开设有开口23,使得使用者更好的拉动防护带24,开口23与防护带24紧密贴合,防护带24右端与固定杆25相固定,使用者可以更加便利的使用辅助机构2,固定杆25右端中部与挂钩26通过焊接固定,更便于挂钩26进行工作,外壳21内侧底部与下底板27固定成一体,
外壳21内侧上端与上顶板28相固定,限位杆4内侧中部与外壳21固定成一体。
[0026]其中,所述固定装置3由第二固定块31、第二把手32、螺纹杆33和第二限位块34组成,所述第二固定块31左上端与第二把手32贯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31下端中部与螺纹杆33通过焊接固定,所述螺纹杆33下端与第二限位块34通过螺纹连接,所述限位杆4右端与螺纹杆33贯通连接,所述限位杆4右端与第二限位块34固定成一体,第二把手32的设置更便于使用者使用。
[0027]其中,所述下底板27上端中部设置有一根固定轴,且固定轴高度为3cm,更便于防护带24进行工作。
[0028]其中,所述防护带24呈长条状,且防护带24长度为20cm,防止建筑材料掉落。
[0029]其中,所述下底板27位于上顶板28的垂直上端,且通过外部螺栓进行固定,使得防护带24可以更好的进行工作。
[0030]其中,所述第二把手32呈圆柱状,且第二把手32表面设置有防滑纹,防止出现生锈的现象。
[0031]其中,所述第二限位块34上端表面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材料搬运装置,包括第一把手(1),所述第一把手(1)下端与限位杆(4)贯通连接,所述限位杆(4)下端与第一固定块(5)相固定,所述第一固定块(5)右端与固定板(6)固定成一体,所述固定板(6)左下端设置有万向轮(7),所述固定板(6)上端与料斗(8)通过焊接固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机构(2)和固定装置(3),所述限位杆(4)内侧中部与辅助机构(2)固定成一体,所述限位杆(4)右端与固定装置(3)贯通连接,所述辅助机构(2)由外壳(21)、第一限位块(22)、开口(23)、防护带(24)、固定杆(25)、挂钩(26)、下底板(27)和上顶板(28)组成,所述外壳(21)右端与第一限位块(22)相固定,所述第一限位块(22)右端中部开设有开口(23),所述开口(23)与防护带(24)紧密贴合,所述防护带(24)右端与固定杆(25)相固定,所述固定杆(25)右端中部与挂钩(26)通过焊接固定,所述外壳(21)内侧底部与下底板(27)固定成一体,所述外壳(21)内侧上端与上顶板(28)相固定,所述限位杆(4)内侧中部与外壳(21)固定成一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材料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3)由第二固定块(31)、第二把手(32)、螺纹杆(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贤波谷少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