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3798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非充气轮胎,包括:外圈、内圈、第一轮辋及第二轮辋,外圈用于与地面接触,第一轮辋和第二轮辋均设置于外圈和内圈之间,第一轮辋包括多个绕内圈的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一支撑件,第二轮辋包括多个绕内圈的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在内圈的轴向上错开设置,且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相对内圈的轴向呈相反方向的倾斜设置,可使得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类似于人体行走时两腿叉开的形式布置,从而使得该非充气轮胎自身的承载能力大幅度增强,并且使得该非充气轮胎的外圈在接触地面时的受力更加均匀,从而使得该非充气轮胎在兼顾承载力的同时,其舒适性大大提升。舒适性大大提升。舒适性大大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非充气轮胎


[0001]本技术涉及轮胎
,特别涉及一种非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0002]轮胎承重与轮胎的压缩量呈正相关。当轮胎的承载量过轻时,轮胎形变减少,舒适度降低,轮胎的外圈与地面的接触呈减少趋势,轮胎的抓地力减弱,刹车距离延长;当轮胎的承重过大时,轮胎形变增加,因其车辆的悬挂系统受压,同样舒适度降低,轮胎的外圈与地面的接触呈增加趋势,轮胎抓地力过强,磨耗、操控力度及能耗增加。基于以上弊端,改良现有轮胎结构,使其在承重变化时其舒适性达到和谐统一,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兼顾承载力的同时,提升舒适性的非充气轮胎。
[0004]一种非充气轮胎,包括:外圈、内圈、第一轮辋及第二轮辋,所述外圈用于与地面接触,所述第一轮辋和所述第二轮辋均设置于所述外圈和所述内圈之间,所述第一轮辋包括多个绕所述内圈的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轮辋包括多个绕所述内圈的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在所述内圈的轴向上错开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所述内圈的轴向呈相反方向的倾斜设置。
[000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支撑件绕所述内圈的轴向均匀间隔分布;且/或
[0006]多个所述第二支撑件绕所述内圈的轴向均匀间隔分布。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所述内圈的轴向的倾斜角度可调。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圈、所述内圈、所述第一轮辋及所述第二轮辋围合形成有中空通道,所述中空通道环绕所述内圈的轴向设置。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空通道在所述内圈径向上的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空通道在所述内圈径向上的尺寸可调。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轮辋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轮辋的多个第一通孔,每个所述第一通孔分布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以使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间隔设置。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轮辋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二轮辋的多个第二通孔,每个所述第二通孔分布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以使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间隔设置。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圈的外侧壁上设置有防滑结构。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在所述内圈的轴向上的尺寸自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中部至所述第一支撑件分别连接所述外圈和内圈的两端的方向递增;且/或
[0015]所述第二支撑件在所述内圈的轴向上的尺寸自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中部至所述第二支撑件分别连接所述外圈和内圈的两端的方向递增。
[0016]本申请提供的非充气轮胎,其外圈和内圈之间设置有第一轮辋和第二轮辋,第一轮辋包括多个绕内圈的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一支撑件,第二轮辋包括多个绕内圈的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在内圈的轴向上错开设置,且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相对内圈的轴向呈相反方向的倾斜设置,可使得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类似于人体行走时两腿叉开的形式布置,从而使得该非充气轮胎自身的承载能力大幅度增强,并且使得该非充气轮胎的外圈在接触地面时的受力更加均匀,从而使得该非充气轮胎在兼顾承载力的同时,其舒适性大大提升。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非充气轮胎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0]图3为图1所示非充气轮胎的剖面示意图;
[0021]图4为图1所示非充气轮胎的另一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4]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的“和/或”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技术方案、B技术方案,以及A和B同时满足的技术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5]如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的非充气轮胎100包括外圈110、内圈120、第一轮辋130及第二轮辋140,外圈110用于与地面接触,第一轮辋130和第二轮辋140均设置于外圈110和内圈120之间,第一轮辋130包括多个绕内圈120的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一支撑件132,第二轮辋140包括多个绕内圈120的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二支撑件142,第一支撑件132和第二支
撑件142在内圈120的轴向上错开设置,且第一支撑件132和第二支撑件142相对内圈120的轴向呈相反方向的倾斜设置。
[0026]本申请提供的非充气轮胎100,其外圈110和内圈120之间设置有第一轮辋130和第二轮辋140,第一轮辋130包括多个绕内圈120的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一支撑件132,第二轮辋140包括多个绕内圈120的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二支撑件142,第一支撑件132和第二支撑件142在内圈120的轴向上错开设置,且第一支撑件132和第二支撑件142相对内圈120的轴向呈相反方向的倾斜设置,可使得第一支撑件132和第二支撑件142类似于人体行走时两腿叉开的形式布置,从而使得该非充气轮胎100自身的承载能力大幅度增强,并且使得该非充气轮胎100的外圈110在接触地面时的受力更加均匀,从而使得该非充气轮胎100在兼顾承载力的同时,其舒适性大大提升。
[0027]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支撑件132绕内圈120的轴向均匀间隔分布,以提升各个第一支撑件132的受力均匀性。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多个第二支撑件142绕内圈120的轴向均匀间隔分布,以提升各个第二支撑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圈、内圈、第一轮辋及第二轮辋,所述外圈用于与地面接触,所述第一轮辋和所述第二轮辋均设置于所述外圈和所述内圈之间,所述第一轮辋包括多个绕所述内圈的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轮辋包括多个绕所述内圈的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在所述内圈的轴向上错开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所述内圈的轴向呈相反方向的倾斜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支撑件绕所述内圈的轴向均匀间隔分布;且/或多个所述第二支撑件绕所述内圈的轴向均匀间隔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所述内圈的轴向的倾斜角度可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所述内圈、所述第一轮辋及所述第二轮辋围合形成有中空通道,所述中空通道环绕所述内圈的轴向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通道在所述内圈径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少波王冰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玉林金特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