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检验除藻剂除藻效果及确定除藻剂用量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31550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09: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快速检验除藻剂除藻效果及确定除藻剂用量的方法,涉及水环境治理领域。首先将不同的除藻剂投加到从待治理水体中获取的样本中,再利用絮凝剂对藻类进行絮凝沉降,然后通过观测絮凝体是否产生气泡,是否在气泡的作用下上浮,便可快速检测除藻剂对藻类的杀灭效果,从而筛选出效果最佳的除藻剂。再将筛选出的除藻剂按不同剂量投加到从待治理水体中获取的样本中,再根据絮凝体的产气情况,即可判断该除藻剂的最佳使用量。本发明专利技术操作简单,反应迅速、直观,尤其适合施工前除藻剂的选择和用量判断;适用范围广,克服了显微镜镜检方法只适用于可裂解微藻细胞的除藻剂的缺陷,适合针对各种水体中各种藻类杀灭效果的评估。评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15min后絮凝体形成并沉降至烧杯底部;(6)将每个烧杯中的絮凝体进行光照培养;(7)1h后,观察每只烧杯中的气泡产生情况,以及絮凝体在烧杯中所处的位置。
[0007]一种快速确定除藻剂用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从待治理水体中取藻液;(2)用pH试纸检测藻液pH值,若pH<5或pH>9,用0.5mol/L的盐酸或氢氧化钠调节,使藻液pH值介于5和9之间;(3)将藻液充分搅拌混匀,分装于4~6个烧杯中,每个烧杯装藻液500ml;(4)将其中一个烧杯作为对照,向对照以外的每个烧杯中投加采用一种快速检验除藻剂除藻效果的方法筛选出的除藻剂,每个烧杯的投加量不同,搅拌混匀,静置8~16h;(5)向包括对照在内的每个烧杯中投加絮凝剂,投加量为70-100mg/L,剧烈搅拌30S,8-15min后絮凝体形成并沉降至烧杯底部;(6)将每个烧杯中的絮凝体进行光照培养;(7)1h后,观察每只烧杯中的气泡产生情况,以及絮凝体在烧杯中所处的位置。
[0008]进一步地,所述除藻剂为氧化型除藻剂或非氧化型除藻剂。
[0009]进一步地,所述氧化型除藻剂为次氯酸钠、漂白粉或氯胺。
[0010]进一步地,所述非氧化型除藻剂为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或二硫氰基甲烷。
[0011]进一步地,所述絮凝剂为聚合铁或聚合铝。
[0012]进一步地,所述絮凝剂在使用前先用蒸馏水配制成10mg/ml的溶液。
[0013]进一步地,所述光照培养包括将烧杯放置于阳光下培养或放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0014]进一步地,所述光照培养的培养温度为30℃。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首先将不同的除藻剂投加到从待治理水体中获取的样本中,再利用絮凝剂的吸附、凝聚、沉淀作用,以吸附架桥形式作用于微藻细胞使其絮凝沉淀,通过观测絮凝后的微藻细胞光合作用率,即观测絮凝体是否产生气泡,是否在气泡的作用下上浮,便可快速评价除藻剂对藻类的杀灭效果,从而筛选出效果最佳的除藻剂。
[0016]2、本专利技术将筛选出的除藻剂按不同剂量投加到从待治理水体中获取的样本中,再根据絮凝体的光合作用情况,即再次观察絮凝体产气情况和位置变化情况,即可判断该除藻剂最佳使用量。
[0017]3、本专利技术操作简单,无需专业或大型仪器设备。
[0018]4、反应迅速、直观,尤其适合施工前试验除藻剂的选择和用量判断,避免盲目施工。
[0019]5、适用范围广,克服了显微镜镜检方法只适用于可裂解微藻细胞的除藻剂的缺陷,并且适合各种水体中各种藻类杀灭效果的评估。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
定本专利技术。
[0021]实施例一:某公园人工湖,水域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治理前富营养化严重,藻类全面覆盖水面,水面呈绿色。拟采用化学除藻剂进行除藻。除藻前,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首先从几种备选的除藻剂中筛选出效果最好的除藻剂,然后确定了除藻剂的最佳用量,具体实施方式如下:1、除藻剂的筛选(1)从该人工湖中取藻液5L;(2)将藻液充分搅拌混匀,分装于4个烧杯中,每个烧杯装藻液500ml;(3)用pH试纸检测每个烧杯中藻液pH值,检测出pH>9,用0.5mol/L的盐酸分别进行调节,使藻液pH值介于5和9之间,以免影响后续步骤中絮凝剂的絮凝作用;(4)将其中一个烧杯作为对照,标号为0,向对照以外的每个烧杯中分别投加漂白粉(标号为1)、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标号为2)、二硫氰基甲烷(标号为3),投加量相同,均为8mg/L,投加后搅拌混匀,静置8h;(5)将作为絮凝剂的聚合铁用蒸馏水配制成10mg/ml的溶液,然后向包括对照在内的每个烧杯中滴加聚合铁溶液3.5ml(投加量为70mg/L),剧烈搅拌30S,8-15min后絮凝体形成并沉降至烧杯底部;(6)在自然光照下,对每个烧杯中的絮凝体进行光照培养;(7)培养1h后,通过观察,0号烧杯中产气较为强烈,且原本沉降在烧杯底部的絮凝体变得松散并上浮;1号烧杯有少量气泡,且原本沉降在烧杯底部的絮凝体上浮;2号烧杯无明显可见气泡,絮凝体仍然沉降在烧杯底部;3号烧杯有少量气泡,且原本沉降在烧杯底部的絮凝体上浮。
[0022]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判断,2号烧杯代表的以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作为除藻剂,效果最佳。
[0023]2、除藻剂用量的确定(1)将从人工湖中所取的藻液充分搅拌混匀,分装于4个烧杯中,每个烧杯装藻液500ml;(2)用pH试纸检测每个烧杯中藻液的pH值,检测出pH>9,用0.5mol/L的盐酸分别进行调节,使藻液pH值介于5和9之间,以免影响后续步骤中絮凝剂的絮凝作用;(3)将其中一个烧杯作为对照(标号为00),向对照以外的每个烧杯中分别投加除藻剂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每个烧杯的投加量不同,分别为2mg/L(标号为02)、5mg/L(标号为05)、10mg/L(标号为10);(4)对每个烧杯进行搅拌,充分混匀,静置8h;(5)将作为絮凝剂的聚合铁用蒸馏水配制成10mg/ml的溶液,然后向包括对照在内的每个烧杯中滴加聚合铁溶液3.5ml(投加量为70mg/L),剧烈搅拌30S,8-15min后絮凝体形成并沉降至烧杯底部;(6)在自然光照下,对每个烧杯中的絮凝体进行光照培养;(7)培养1h后,观察每只烧杯中的气泡产生情况,以及絮凝体在烧杯中所处的位置:00号烧杯中产气较为强烈,且原本沉降在烧杯底部的絮凝体变得松散并上浮;02号烧杯也有
大量气泡,且原本沉降在烧杯底部的絮凝体上浮;05号烧杯有少量气泡,且原本沉降在烧杯底部的絮凝体上浮;10号烧杯无明显可见气泡,絮凝体仍然沉降在烧杯底部。
[0024]由此可见,按照2mg/L的投加量,几乎对藻类没有杀灭作用;按照5mg/L的投加量,有一定的杀灭作用,但效果不佳。再结合除藻剂的筛选的步骤,可以确定,8mg/L左右是较为有效且经济的投加量。在此数据指导下,进行上述人工湖的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水面藻类得到了显著的抑制。
[0025]实施例二:某市郊区河道,水面被藻类覆盖,呈蓝绿色。拟采用化学除藻剂进行除藻。除藻前,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首先从几种备选的除藻剂中筛选出效果最好的除藻剂,然后确定了除藻剂的最佳用量,具体实施方式如下:1、除藻剂的筛选(1)从该河道中取藻液6L;(2)将藻液充分搅拌混匀,分装于4个烧杯中,每个烧杯装藻液500ml;(3)用pH试纸检测每个烧杯中藻液pH值,检测出pH值均在7-9之间,满足絮凝剂在pH值5-9之间效果最好的要求,无需调节pH值;(4)将其中一个烧杯作为对照,标号为0,向对照以外的每个烧杯中分别投加次氯酸钠(标号为1)、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标号为2)、二硫氰基甲烷(标号为3),投加量相同,均为6mg/L,投加后搅拌混匀,静置16h;(5)将作为絮凝剂的聚合铝用蒸馏水配制成10mg/ml的溶液,然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快速检验除藻剂除藻效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从待治理水体中取藻液;(2)将藻液充分搅拌混匀,根据除藻剂种类数量n,分装于n+1个烧杯中,每个烧杯装藻液500ml;(3)用pH试纸检测藻液pH值,若pH<5或pH>9,用0.5mol/L的盐酸或氢氧化钠调节,使藻液pH值介于5和9之间;(4)将其中一个烧杯作为对照,向对照以外的每个烧杯中投加不同的除藻剂,投加量相同,投加后搅拌混匀,静置8~16h;(5)向包括对照在内的每个烧杯中投加絮凝剂,投加量为70-100mg/L,剧烈搅拌30S,8-15min后絮凝体形成并沉降至烧杯底部;(6)将每个烧杯中的絮凝体进行光照培养;(7)1h后,观察每只烧杯中的气泡产生情况,以及絮凝体在烧杯中所处的位置。2.一种快速确定除藻剂用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从待治理水体中取藻液;(2)用pH试纸检测藻液pH值,若pH<5或pH>9,用0.5mol/L的盐酸或氢氧化钠调节,使藻液pH值介于5和9之间;(3)将藻液充分搅拌混匀,分装于4~6个烧杯中,每个烧杯装藻液500ml;(4)将其中一个烧杯作为对照,向对照以外的每个烧杯中投加采用一种快速检验除藻剂除藻效果的方法筛选出的除藻剂,每个烧杯的投加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菲菲刘学阳李建简龙骥黄元松郑进王跃筠向文良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清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