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烯为源漏电极的二维薄膜晶体管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31206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09: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石墨烯为源漏电极的二维薄膜晶体管及制备方法,所述二维晶体管属于底栅顶接触型晶体管。其制备方法首先使用机械剥离法用英格兰蓝色胶带从二维材料块材上剥离薄膜到Gelpak机械剥离专用PF凝胶膜,选择合适厚度且表面均匀的材料转移到硅/二氧化硅衬底上作为N型半导体沟道层。再剥离两块石墨烯薄膜分别转移到半导体层两端作为源、漏电极,最后利用掩模版通过热蒸发法蒸镀金电极,由此制备得到所述二维薄膜晶体管。本发明专利技术区别于其他二维器件制备工艺,无需复杂昂贵的电子束光刻,所用材料安全环保,成本低廉,不仅得到了以二维材料为源漏电极和沟道的微电子器件,而且从迁移率、开关比等方面优化了现有的二维晶体管。管。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墨烯为源漏电极的二维薄膜晶体管及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二维薄膜晶体管制备
,具体地说,是采用二维材料石墨烯作为晶体管的源漏电极,从而优化传统的二维薄膜晶体管。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以二硫化物、石墨烯和黑磷(BP)等为代表的二维层状半导体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受到了广泛关注。科研人员已经研制出基于二维半导体的高性能电子器件,但其实际应用却受到半导体材料自发氧化的严重影响。例如,少层黑磷在室温下具有高的p型载流子迁移率(1000cm2V-1
S-1
),由于在空气中不稳定,限制了其在电子器件和电路方面的应用。为了解决器件稳定性问题,研究人员已研发出多种方案对沟道材料进行保护以避免自发氧化,包括剥离后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涂层、原子层沉积(ALD)生长的Al2O3涂层、h-BN封装,以及选择使用隔离水氧的手套箱进行材料制备等。当然由于其不稳定问题,导致二维晶体管中半导体层与金属电极之间的接触问题也尤为重要,严重影响了二维器件的进一步发展。
[0003]另一方面,HfS2具有独特的结构且带隙可由层数调控,是一种具有超高电学性能的二维材料,有望在电子/光电子器件领域实现应用,尽管二硫化铪具有许多吸引人的电学和光电特性,但是二硫化铪的水氧性很差,在空气中暴露数小时后,二硫化铪薄膜会由于吸附水分和氧而严重的自发氧化,从而致使器件的电学性能出现严重退化。并且由于二维材料与金属电极之间存在接触问题,严重影响到二维薄膜晶体管的电学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石墨烯为源/漏电极的N型二维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适用的二维薄膜晶体管为底栅顶接触结构,晶体管由下至上依次是栅极、介电层、N型半导体有源层、源/漏电极。该方法在二维薄膜晶体管半导体层制备完毕后,通过同样的机械剥离方法制备并转移得到二维材料源/漏电极,通过该方法既可以改善二维材料只能用电子束光刻和尺寸较小的铜网进行掩膜制备的限制,又可以改善二维材料与金电极之间的接触,从而提升了N型二维薄膜半导体的电学性能。
[0005]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石墨烯为源漏电极的二维薄膜晶体管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0007]步骤1:二维材料薄膜的制备
[0008]A1:二硫化铪半导体薄膜的制备
[0009]将二硫化铪晶体块材置于英格兰蓝色胶带上,对折胶带,按压,然后撕开;在撕开的英格兰胶带上会自然黏附一层二硫化铪薄片,将所述胶带在新鲜胶带表面对撕3-5次,减薄二硫化铪薄片后,贴附到附在载玻片上的Gelpak机械剥离专用PF凝胶膜上再轻轻揭起,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所述PF凝胶膜,通过颜色判断二硫化铪薄膜的厚度,选择蓝色半透明、厚
度为10-15nm、表面均匀且长度15-200μm的材料标记备用;
[0010]A2:石墨烯薄膜材料的制备
[0011]将石墨烯晶体块材置于英格兰蓝色胶带上,对折胶带,按压,然后撕开;在撕开的英格兰胶带上会自然黏附一层石墨烯薄片,将所述胶带在新鲜胶带表面对撕3-5次,减薄石墨烯薄片后,贴附到附在载玻片上的Gelpak机械剥离专用PF凝胶膜上再轻轻揭起,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所述PF凝胶膜,通过颜色判断石墨烯薄膜的厚度,选择厚度5-10nm,表面均匀且长度为50-200μm的两块石墨烯薄膜材料备用,分别记为石墨烯薄膜材料A和石墨烯薄膜材料B;
[0012]步骤2:二硫化铪和石墨烯二维薄膜材料的转移
[0013]B1:衬底的清洗
[0014]选择二氧化硅/硅(SiO2/Si)衬底,其中二氧化硅热氧化层的厚度为300nm,将衬底依次置于丙酮、异丙醇、去离子水中用超声波清洗机依次清洗5分钟,然后用氮气枪吹干作为目标衬底备用;
[0015]B2:二硫化铪薄膜材料的转移
[0016]利用二维材料转移系统以及配套显微镜将步骤A1制备的PF凝胶膜上的二硫化铪薄膜转移到步骤B1的目标衬底上作为二维晶体管的半导体导电沟道;
[0017]B3:石墨烯薄膜材料A、B的转移
[0018]利用二维材料转移系统以及配套显微镜将步骤A2制备的PF凝胶膜上的石墨烯薄膜材料A及石墨烯薄膜材料B分别转移到步骤B2目标衬底的二硫化铪薄膜的两端,所述石墨烯薄膜材料A、B与二硫化铪薄膜在各自最大长度的方向上呈水平堆叠,且两端重叠5-15μm,石墨烯薄膜材料A、B作为晶体管的二维源、漏电极,中间露的二硫化铪薄膜为半导体导电沟道;
[0019]步骤3:源、漏金属电极的制备
[0020]C1:固定掩模版
[0021]利用二维材料转移系统将不锈钢掩模版固定在目标衬底的二硫化铪薄膜上,所述二硫化铪薄膜完全被掩模版掩模部分覆盖且两侧露出石墨烯薄膜材料A和石墨烯薄膜材料B;
[0022]C2:蒸镀金属源、漏电极
[0023]采用常规的真空热蒸发法利用不锈钢掩模版在石墨烯薄膜材料A和石墨烯薄膜材料B上蒸镀金,得到厚度为50nm的金作为源、漏金属电极;制得所述二维薄膜晶体管。
[0024]步骤3中,所述蒸镀金的电流为80-90A,速率为0.1-0.12nm/s。
[0025]一种上述方法制得的石墨烯为源漏电极的二维薄膜晶体管。
[0026]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本专利技术没有用到大部分二维器件制备所需的复杂的电子束光刻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用石墨烯做源漏电极,实现了同时用二维材料做半导体层与半导体沟道层,且由于石墨烯功函数小于二硫化铪功函数,改善了二硫化铪与电极之间的接触,促进了载流子的运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二维薄膜晶体管的迁移率和开关电流比。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制备的石墨烯为源/漏电极的二维薄膜晶体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对比例制备的二维薄膜晶体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有无石墨烯电极层二维薄膜晶体管的转移特性曲线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和对比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31]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的二维薄膜晶体管为底栅顶接触结构,包括栅电极5、介电层4、半导体层3、二维源/漏电极2及金属电极1;其中,所述栅电极5为硅衬底;所述介电层4为二氧化硅层;所述半导体层3是通过机械剥离法转移得到的二硫化铪半导体材料;所述源漏电极2是通过机械剥离法转移得到的石墨烯材料;所述金属电极1是通过热蒸发的方式形成的金源漏电极。
[0032]以下本专利技术提供优选实施例和对比例,但不应该被认为仅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
[0033]实施例
[0034]石墨烯作为源漏电极的优化二维薄膜晶体管制备方法:
[0035](1)将二硫化铪晶体块材置于英格兰蓝色胶带上,对折胶带,按压,然后撕开。在撕开的英格兰胶带上会自然黏附一层较厚的二硫化铪薄片,将所述胶带在新鲜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墨烯为源漏电极的二维薄膜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步骤1:二维材料薄膜的制备A1:二硫化铪半导体薄膜的制备将二硫化铪晶体块材置于英格兰蓝色胶带上,对折胶带,按压,然后撕开;在撕开的英格兰胶带上会自然黏附一层二硫化铪薄片,将所述胶带在新鲜胶带表面对撕3-5次,减薄二硫化铪薄片后,贴附到附在载玻片上的Gelpak机械剥离专用PF凝胶膜上再轻轻揭起,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所述PF凝胶膜,通过颜色判断二硫化铪薄膜的厚度,选择蓝色半透明、厚度为10-15 nm、表面均匀且长度15-200 μm的材料标记备用;A2:石墨烯薄膜材料的制备将石墨烯晶体块材置于英格兰蓝色胶带上,对折胶带,按压,然后撕开;在撕开的英格兰胶带上会自然黏附一层石墨烯薄片,将所述胶带在新鲜胶带表面对撕3-5次,减薄石墨烯薄片后,贴附到附在载玻片上的Gelpak机械剥离专用PF凝胶膜上再轻轻揭起,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所述PF凝胶膜,通过颜色判断石墨烯薄膜的厚度,选择厚度5-10 nm,表面均匀且长度为50-200 μm的两块石墨烯薄膜材料备用,分别记为石墨烯薄膜材料A和石墨烯薄膜材料B;步骤2:二硫化铪和石墨烯二维薄膜材料的转移B1:衬底的清洗选择二氧化硅/硅衬底,其中二氧化硅热氧化层的厚度为300 nm,将衬底依次置于丙酮、异丙醇、去离子水中用超声波清洗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武高彩芳聂倩帆李梦姣胡志高褚君浩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