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锅炉余热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30399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天然气锅炉余热利用系统,包括底板、天然气灶头、第二加热筒和安装在底板底部的支撑腿,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呈内部中空结构的第一加热筒,所述第一加热筒的内侧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有第二加热筒,所述第一加热筒的内部中空处与第二加热筒的内部连通头连通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首先,通过第一加热筒与余热回收筒间的空腔、蜂窝形结构的余热回收筒以及保温棉的三层保温,降低了热损,由此提升了对余热的利用率,其次,通过天然气灶头对第一加热筒与第二加热筒的空腔处进行加热,由此提升了第一加热筒和第二加热筒内液体的受热面积,由此提升了第一加热筒和第二加热筒内液体的加热效率。筒内液体的加热效率。筒内液体的加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天然气锅炉余热利用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余热回收
,尤其涉及天然气锅炉余热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余热是指受历史、技术、理念等因素的局限性,在已投运的工业企业耗能装置中,原始设计未被合理利用的显热和潜热。它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等。根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
[0003]锅炉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的余热,传统的锅炉在使用时大多难以实现高效的余热回收,导致锅炉使用时的余热造成大量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而提出的天然气锅炉余热利用系统。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天然气锅炉余热利用系统,包括底板、天然气灶头、第二加热筒和安装在底板底部的支撑腿,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呈内部中空结构的第一加热筒,所述第一加热筒的内侧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有第二加热筒,所述第一加热筒的内部中空处与第二加热筒的内部连通头连通管,所述底板的顶部位于第一加热筒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呈内部中空结构的余热回收筒,且余热回收筒的内部具有多组呈正六边形结构的保温孔,所述余热回收筒的外部固定连接有保温棉,所述保温棉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外壳,所述底板的顶部安装有天然气灶头。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08]所述第一加热筒的顶部开设有蒸发孔。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0]所述第一加热筒与余热回收筒间设置有间隙,所述底板的底部安装有与第一加热筒与余热回收筒间的间隙处连通单向阀。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2]所述外壳的前端面顶部和底部分别安装有与余热回收筒内部中空处连通的第一进水管和第一排水管。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4]所述外壳的前端面顶部和底部分别安装有与第一加热筒内部中空处连通的第二进水管和第二排水管。
[00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6]所述天然气灶头的输出端与第一加热筒和第二加热筒的间隙处连通。
[0017]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1、本技术中,通过第一加热筒与余热回收筒间的空腔、蜂窝形结构的余热回收筒以及保温棉的三层保温,降低了热损,从而保障余热的利用率,并且,通过余热回收筒的蜂窝形结构,增加了热量与余热回收筒内液体的接触面积,提升了对余热回收筒内液体的加热效果,又通过单向阀还可与外部管道进行连接,将排出的气体进一步利用,由此提升了对余热的利用率。
[0019]2、本技术中,通过将用于加热的加热筒拆分呈第一加热筒和第二加热筒,且第一加热筒与第二加热筒间具有空腔,通过天然气灶头对第一加热筒与第二加热筒的空腔处进行加热,由此提升了第一加热筒和第二加热筒内液体的受热面积,由此提升了第一加热筒和第二加热筒内液体的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0]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天然气锅炉余热利用系统结构示意图;
[0021]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剖视示意图;
[0022]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余热回收筒侧视示意图。
[0023]图例说明:
[0024]1、底板;2、支撑腿;3、外壳;4、单向阀;5、第一排水管;6、第二排水管;7、第二进水管;8、第一进水管;9、天然气灶头;10、保温棉;11、余热回收筒;1101、保温孔;12、第一加热筒;1201、蒸发孔;13、第二加热筒;14、支撑杆;15、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天然气锅炉余热利用系统,包括底板1、天然气灶头9、第二加热筒13和安装在底板1底部的支撑腿2,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呈内部中空结构的第一加热筒12,第一加热筒12的内侧通过支撑杆14固定连接有第二加热筒13,第一加热筒12的内部中空处与第二加热筒13的内部连通头连通管15,底板1的顶部位于第一加热筒12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呈内部中空结构的余热回收筒11,且余热回收筒11的内部具有多组呈正六边形结构的保温孔1101,余热回收筒11的外部固定连接有保温棉10,保温棉10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外壳3,底板1的顶部安装有天然气灶头9,第一加热筒12与第二加热筒13间通过支撑杆14连接,并且通过连通管15的设置,使得第一加热筒12内部中空处与第二加热筒13内侧的液体连通,通过天然气灶头9对第一加热筒12与第二加热筒13的间隙处喷火加热,增大了对第一加热筒12和第二加热筒13内加热的面积,从而提升了对第一加热筒12和第二加热筒13加热的效率和均匀性,余热回收筒11内部具有多组呈六边形结构的保温孔1101,使得余热回收筒11组成为蜂窝形结构,通过蜂窝形结构保温隔音的效果,降低了热量的散发,并且,增加了热量与余热回收筒11内液体的接触面积,提升了对余热回收筒11内液体的加热效果,又通过保温棉10的设置,进一步提升了装置的保温性能,通过降低热
量散失,从而提升了余热的利用率。
[0027]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一加热筒12的顶部开设有蒸发孔1201,第一加热筒12与余热回收筒11间设置有间隙,底板1的底部安装有与第一加热筒12与余热回收筒11间的间隙处连通单向阀4,通过蒸发孔1201的设置,使得第一加热筒12内蒸发产生的气体通过蒸发孔1201向外排出,排出的蒸汽进入第一加热筒12与余热回收筒11间设置有间隙,从而对第一加热筒12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又通过底板1底部安装的单向阀4的设置,当第一加热筒12与余热回收筒11间隙处压力过大时,间隙处的气体可通过单向阀4向外排出,单向阀4还可与外部管道进行连接,将排出的气体进一步利用。
[0028]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外壳3的前端面顶部和底部分别安装有与余热回收筒11内部中空处连通的第一进水管8和第一排水管5,外壳3的前端面顶部和底部分别安装有与第一加热筒12内部中空处连通的第二进水管7和第二排水管6,天然气灶头9的输出端与第一加热筒12和第二加热筒13的间隙处连通,通过第一进水管8和第一排水管5的设置,用于余热回收筒11内液体的进出,第二进水管7和第二排水管6的设置,用于第一加热筒12内液体的进出,通过天然气灶头9对第一加热筒12和第二加热筒13的间隙处加热。
[0029]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天然气锅炉余热利用系统,包括底板(1)、天然气灶头(9)、第二加热筒(13)和安装在底板(1)底部的支撑腿(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呈内部中空结构的第一加热筒(12),所述第一加热筒(12)的内侧通过支撑杆(14)固定连接有第二加热筒(13),所述第一加热筒(12)的内部中空处与第二加热筒(13)的内部连通头连通管(15),所述底板(1)的顶部位于第一加热筒(12)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呈内部中空结构的余热回收筒(11),且余热回收筒(11)的内部具有多组呈正六边形结构的保温孔(1101),所述余热回收筒(11)的外部固定连接有保温棉(10),所述保温棉(10)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外壳(3),所述底板(1)的顶部安装有天然气灶头(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然气锅炉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筒(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旭峰陈培旺
申请(专利权)人:滁州新奥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