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率分离回收水上油污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9813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2:08
一种高效率分离回收水上油污的装置,包括多级膜分离装置,第一膜分离装置的入口连接吸液球,第一膜分离装置的水相出口连接第二膜分离装置的入口,第一膜分离装置的油相出口连接第三膜分离装置的入口;第二膜分离装置的水相出口连接第四膜分离装置的入口,第二膜分离装置的油相出口连接第三膜分离装置的入口;第三膜分离装置的水相出口连接第四膜分离装置的入口,第三膜分离装置的油相出口连接集油槽;第四膜分离装置的水相出口连接除菌管入口,第四膜分离装置的油相出口连接集油槽;除菌管出口连接排水管。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完善了传统方法的缺陷,用新的手段处理石油与水体的混合液体,既提高了效率,为水体处理油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方法和思路。方法和思路。方法和思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率分离回收水上油污的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高效率处理石油污染
,具体涉及一种水体泄漏石油污染物分离回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十几年来,由于人类对石油资源的开采,在水体运输石油的过程中,石油泄漏事件屡有发生,石油污染已成为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及自然环境的一大重要危害和灾难,同时也导致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水体受到石油污染后,石油中含有的烃类有机物以及有色金属无机物会很快污染水体水质。泄漏的石油往往悬浮在水体表面,且具有很强的黏度,它们阻止空气与水体进行气体交换,减少水体中的氧含量;另外,石油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又消耗大量的溶解氧,进一步降低水体中的氧浓度,致使水中生物窒息。此外,还会危害水体生态系统、影响水边旅游业等的发展。
[0003]治理防护应该与开发应用并存。目前正在应用的治理防护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这些方法虽都已成熟,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弊端,比如:仅通过一次石油和水体的分离就将水体排回到水体里,这些排回的水体中还存有微量的石油小液珠,这种不彻底的操作多多少少会存在隐患;石油与水体混合久了,水体难免不会沾染上石油的气味,这也是一种潜在的危害。因此,找到一种合理的、高效率的、具有开发应用潜力的治理装置已经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用于水体泄漏石油污染物的分离回收装置,该装置采用物理方法对泄漏的石油进行收集,并处理水体,使之达到排放标准。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效率分离回收水上油污的装置,包括膜分离装置,其中,第一膜分离装置的入口连接吸液球,第一膜分离装置的水相出口连接第二膜分离装置的入口,第一膜分离装置的油相出口连接第三膜分离装置的入口;第二膜分离装置的水相出口连接第四膜分离装置的入口,第二膜分离装置的油相出口连接第三膜分离装置的入口;第三膜分离装置的水相出口连接第四膜分离装置的入口,第三膜分离装置的油相出口连接集油槽;第四膜分离装置的水相出口连接除菌管入口,第四膜分离装置的油相出口连接集油槽;除菌管出口连接排水管。
[0006]进一步地,第一膜分离装置与吸液球间设有进液真空泵,通过进液真空泵将水体表面的混合油污吸入第一膜分离装置。
[0007]进一步地,第一膜分离装置、第二膜分离装置、第三膜分离装置内均同时设有渗透膜及超分子分离膜;第四膜分离装置内设有超分子分离膜层。
[0008]具体的,一种高效率分离回收水体泄漏石油的装置,其结构由吸液系统、分离系统、净化系统和回收系统组成。结构部件包括:吸液系统——吸液球、吸液管、真空泵、节流
阀;分离系统——总集液腔、第一控油阀、导流管A、一次分离集液腔、第二控油阀、导流管B、二次分离集液腔、第三控油阀、导流管C、总分离集液腔、第四控油阀、导流管D、渗透膜、超分子分离膜材料;净化系统——除菌管、活性炭、氢氧化铝胶体、排水管;回收系统——集油槽。
[0009]吸液球位于吸液嘴处与吸液管连接,吸液球上打有孔洞,吸液管倾斜,在吸液管刚水平位置处安装有进液真空泵,在进液真空泵的左边安装有节流阀。
[0010]总集液腔左下部开有一小口,开口处装有第一控油阀,并通有导流管A,一次分离集液腔左下部开有一小口,开口处安装有第二控油阀,并通有导流管B,二次分离集液腔左下部开有一小口,开口处安装有第三控油阀,并通有导流管C,总分离集液腔左下部开有一小口,开口处安装有第四控油阀,并通有导流管D。
[0011]总集液腔位于吸液管正下方,一次分离集液腔位于总集液腔正下方,二次分离集液腔位于一次分离集液腔正左方,并下沉一定高度,一次分离集液腔和二次分离集液腔的正下方是总分离集液腔,总分离集液腔正下方是除菌管,除菌管正下方是排水管,除菌管和排水管的正左方是集油槽。
[0012]导流管A和导流管B均流入二次分离集液腔,导流管C和导流管D均流入集油槽。
[0013]一次分离集液腔与二次分离集液腔之间有挡板相隔,集油槽不与除菌管和排水管相连接。
[0014]一次分离集液腔、第二控油阀、导流管B、总分离集液腔、第四控油阀、导流管D为候补缓冲系统,其目的是分离回收在总集液腔和二次分离集液腔中逃逸的少量石油。
[0015]本装置中一共有四处采用渗透分离技术,分别在总集液腔底部、一次分离集液腔底部、二次分离集液腔底部和总分离集液腔底部,其中总集液腔、一次分离集液腔、二次分离集液腔底部均铺有渗透膜和超分子分离膜材料两种油水分离膜,而总分离集液腔底部只铺有超分子分离膜材料一种油水分离膜。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7]本技术的装置弥补并完善了已有方法的不足与弊端,对分离出的水体进行净化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具有高效、环保、节能、新颖、全面、科学等特点。
[0018]这种装置高效、绿色、环保、节能。在结构上,由吸液管和四个集液腔组成;在技术上,采用了先进的渗透技术和超分子过滤技术;在后处理上,引入了除菌管对分离的水体进行净化。该技术的特征在于完善了传统方法的缺陷,用新的科技手段处理石油与水体的混合液体,既提高了效率,也为水体处理石油泄漏污染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方法和思路。
[0019]本技术的工作机制:吸液管将油水混合物吸入装置,依次经过总集液腔、一次分离集液腔、二次分离集液腔、总分离集液腔后,分离出的石油进入集油槽,净化后的水体通过排水管排回到水体中。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正面视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俯面视图。
[0022]图3为本技术装置的原理流程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的工艺流程图。
[0024]图中:1-吸液球,101-进液真空泵,102-节流阀;2-第一膜分离装置,201-总集液腔,202-第一渗透膜,203-第一控油阀,204-第一超分子分离膜;3-第二膜分离装置,301-一次分离集液腔,302-第二渗透膜,303-第二控油阀,304-第二超分子分离膜;4-第三膜分离装置,401-二次分离集液腔,402-第三渗透膜,403-第三控油阀,404-第三超分子分离膜;5-第四膜分离装置,501-总分离集液腔,502-第四超分子分离膜,503-第四控油阀,6-集油槽,7-除菌管,8-排水管,9-负压真空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解释。
[0026]实施例1
[0027]为解决水体油污污染,高效实行油水分离,对泄露石油进行收集、分离,从而实现净化水体,收集石油的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高效率分离回收水上油污的装置,如图4所示:
[0028]该分离回收油污装置主要由多级膜分离装置组成,其中,第一膜分离装置(2)的总集液腔(201)的入口连接吸液球(1),第一膜分离装置(2)的水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率分离回收水上油污的装置,包括膜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膜分离装置的入口连接吸液球,第一膜分离装置的水相出口连接第二膜分离装置的入口,第一膜分离装置的油相出口连接第三膜分离装置的入口;第二膜分离装置的水相出口连接第四膜分离装置的入口,第二膜分离装置的油相出口连接第三膜分离装置的入口;第三膜分离装置的水相出口连接第四膜分离装置的入口,第三膜分离装置的油相出口连接集油槽;第四膜分离装置的水相出口连接除菌管入口,第四膜分离装置的油相出口连接集油槽;除菌管出口连接排水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膜分离装置与吸液球间设有进液真空泵,通过进液真空泵将水体表面的混合油污吸入第一膜分离装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膜分离装置、第二膜分离装置、第三膜分离装置内均同时设有渗透膜及超分子分离膜;第四膜分离装置内设有超分子分离膜层。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除菌管出口所连接的排水管上设有负压真空泵。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除菌管内填充填料,所述填料为活性炭与氢氧化铝胶体中的一种或两种。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除菌管内填充质量比为活性炭:氢氧化铝胶体=7:3的填料。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吸液球通过倾斜的管道连接进液真空泵;进液真空泵通过水平管道将液体排入第一膜分离装置的总集液腔,该水平管道设有节流阀;总集液腔底部设有第一渗透膜,第一渗透膜下部设有第一超分子分离膜;总集液腔底部设有水平管道,通过该水平管道将第一渗透膜之上的液体排入二次分离集液腔,该水平管道入口处设有第一控油阀;第一超分子分离膜下部连接一次分离集液腔,一次分离集液腔底部设有第二渗透膜,第二渗透膜下部设有第二超分子分离膜;一次分离集液腔底部设有倾斜管道,通过该倾斜管道将第二渗透膜之上的液体排入二次分离集液腔,该倾斜管道入口处设有第二控油阀;二次分离集液腔底部设有第三渗透膜,第三渗透膜下部设有第三超分子分离膜;二次分离集液腔底部设有倾斜管道,通过该倾斜管道将第三渗透膜之上的液体排入集油槽,该倾斜管道入口处设有第三控油阀;第二超分子分离膜和第三超分子分离膜之下设有总分离集液腔,总分离集液腔底部设有第四超分子分离膜;总分离集液腔底部设有倾斜管道,通过该倾斜管道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健旗刘玉婷尹大伟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