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8802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收集人体标准模型及经络穴位的名称和位置信息,并组建知识库;根据库中各经络穴位的位置信息和人体标准模型,对各经络穴位相对于人体标准模型的位置进行编码,并将各经络穴位的位置编码与经络穴位名称对应;进行三维人体模型建模和经络穴位建模,得到三维人体经络穴位模型,将库中各经络穴位的名称和三维人体经络穴位模型中的经络穴位对应;将三维人体经络穴位模型表面按各穴位为中心切分为与各中心穴位对应的各穴位皮肤分区,并对切分出来的各穴位皮肤分区进行标识。这种方法和装置将穴位作为空间的中心点对人体皮肤进行分区,构建新的穴位皮区模型,能显著提高表皮的分区粒度。显著提高表皮的分区粒度。显著提高表皮的分区粒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三维人体模型的生成技术,更为具体来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一)传统中医的十二皮部分区模型粒度太粗,无法有效支撑皮肤科临床数据的空间表征
[0003]现代医学的皮肤分区,即皮肤支配区(dermatome),指由某一脊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域,主要是基于神经走向进行划分的。而中医传统的皮肤分区包括十二皮部,出自《素问
·
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又作“皮之十二部”、“皮部”。体表的皮肤根据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布部位划分为十二个分区,即为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体表的连属部分。它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皮部与络脉、经脉、脏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影响,共同构成一完整的“皮部—络脉—经脉—脏腑”体系。
[0004]皮肤疾病发于肌表,与十二皮部具有直接关联。整体辨证、经络、皮损辨证相结合是皮肤病临床诊治特色之一,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以知其内;至其内,已愈其外”。皮肤病的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优势和鲜明特色。然而,基于十二皮部进行分区统计得到的皮损部位数据粒度不够精细,只有十二个维度。而临床中的皮损分布往往比较复杂,经常出现跨多个皮部的情况;粗粒度的皮损位置也难以表达皮肤病的进展和消退信息。数据录入主要采用二维的低精度的皮部观察表,不够生动直观,皮部交界处的皮损也难以准确判断,无法有效支撑皮肤科临床数据的空间表征。
[0005](二)现有的三维人体经络模型也只能演示针灸知识和经络的循行分布
[0006]依托于数字人体及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三维经络腧穴的建模和可视化也取得了较多成果。罗群芳、钟沁等分别基于3DMax技术和人体解剖切片图像数据,建立了穴位和经络三维可视化模型。庄天戈等建立了一个对于腧穴定位及针刺方向描述的模型。黄咏等构建了一个数字化的人体经络模型,可以演示临床的针灸知识和经络的循行分布。Zong实现了治疗穴位频次的三维可视化展示。朱彦等完成了人体经络腧穴建模,设计实现了跨平台三维可视化系统。
[0007]以上三维人体经络模型只能演示针灸知识以及经络穴位的空间位置和循行分布,不能支持皮肤病的皮损空间分布的表征进而实现基于空间分布的临床数据挖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创新地提供了一种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装置,将穴位作为空间的中心点对人体皮肤进行分区,构建新的穴位皮区模型,该模型相对于十二皮部,能够显著提高表皮的分区粒度。
[0009]为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方法。所述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收集人体标准模型以及经络穴位的名称
和位置信息,并组建知识库;根据知识库中各个经络穴位的位置信息和人体标准模型,对各个经络穴位相对于人体标准模型的位置进行编码,并将各个经络穴位的位置编码与经络穴位名称对应起来;基于知识库中的人体标准模型和经络穴位位置编码,进行三维人体模型建模和经络穴位建模,得到三维人体经络穴位模型,将知识库中各个经络穴位的名称和三维人体经络穴位模型中的经络穴位对应起来;将三维人体经络穴位模型的表面按照各个穴位为中心切分为与各个中心穴位一一对应的各个穴位皮肤分区,并对切分出来的各个穴位皮肤分区进行标识,从而建立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
[0010]进一步地,对于所述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方法,将三维人体穴位模型的表面按照各个穴位为中心切分为与各个中心穴位一一对应的各个穴位皮肤分区,包括:基于三维冯洛诺伊图构建方法,将三维人体穴位模型的表面按照各个穴位为中心切分为与各个中心穴位一一对应的各个穴位皮肤分区。
[0011]进一步地,所述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方法还包括:获取临床数据中皮损位置;根据皮损位置和人体标准模型,将皮损相对于人体标准模型的位置进行编码;在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上展示所述皮损。
[0012]进一步地,所述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方法还包括:获取皮损类型;在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上展示所述皮损包括:根据不同皮损位置的各个皮损类型,在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上各个对应皮损位置展示相应的标识颜色。
[0013]为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装置。所述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建立装置包括:建库单元,用于收集人体标准模型以及经络穴位的名称和位置信息,并组建知识库;编码单元,用于根据知识库中各个经络穴位的位置信息和人体标准模型,对各个经络和穴位相对于人体标准模型的位置进行编码,并将各个经络穴位的位置编码与经络穴位名称对应起来;三维人体模型建模单元,用于基于知识库中的人体标准模型和经络穴位位置编码,进行三维人体模型建模和经络穴位建模,得到三维人体经络穴位模型,将知识库中各个经络穴位的名称和三维人体经络穴位模型中的经络穴位对应起来;穴位皮肤分区单元,用于将三维人体经络穴位模型的表面按照各个穴位为中心切分为与各个中心穴位一一对应的各个穴位皮肤分区,并对切分出来的各个穴位皮肤分区进行标识,从而建立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
[0014]进一步地,对于所述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装置,所述穴位皮肤分区单元进一步用于基于三维冯洛诺伊图构建方法,将三维人体穴位模型的表面按照各个穴位为中心切分为与各个中心穴位一一对应的各个穴位皮肤分区。
[0015]进一步地,所述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装置还包括皮损数据获取单元和皮损展示单元,其中,所述皮损数据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临床数据中皮损位置;所述编码单元还用于根据皮损位置和人体标准模型,对皮损相对于人体标准模型的位置进行编码;所述皮损展示单元用于在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上展示所述皮损。
[0016]进一步地,对于所述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装置,所述皮损数据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皮损类型;所述皮损展示单元还用于根据不同皮损位置的各个皮损类型,在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上各个对应皮损位置展示相应的标识颜色。
[0017]为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又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计算设备。所述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指
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上述方法。
[0018]为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再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可执行指令,所述指令当被执行时使得所述机器执行上述方法。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0]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装置利用例如三维冯洛诺伊(Voronoi)图的空间剖分技术,将穴位作为空间的中心点对人体皮肤进行分区,构建新的穴位皮区模型。该模型相对于十二皮部,能够显著提高表皮的分区粒度。基于已有的三维人体经络腧穴可视化技术,开发针对皮肤科临床数据的病案管理系统,能更加生动直观准确地录入和展示皮损的部位、颜色、类型等特征数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收集人体标准模型以及经络穴位的名称和位置信息,并组建知识库;根据知识库中各个经络穴位的位置信息和人体标准模型,对各个经络穴位相对于人体标准模型的位置进行编码,并将各个经络穴位的位置编码与经络穴位名称对应起来;基于知识库中的人体标准模型和经络穴位位置编码,进行三维人体模型建模和经络穴位建模,得到三维人体经络穴位模型,将知识库中各个经络穴位的名称和三维人体经络穴位模型中的经络穴位对应起来;将三维人体经络穴位模型的表面按照各个穴位为中心切分为与各个中心穴位一一对应的各个穴位皮肤分区,并对切分出来的各个穴位皮肤分区进行标识,从而建立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三维人体穴位模型的表面按照各个穴位为中心切分为与各个中心穴位一一对应的各个穴位皮肤分区,包括:基于三维冯洛诺伊图构建方法,将三维人体穴位模型的表面按照各个穴位为中心切分为与各个中心穴位一一对应的各个穴位皮肤分区。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获取临床数据中皮损位置;根据皮损位置和人体标准模型,将皮损相对于人体标准模型的位置进行编码;在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上展示所述皮损。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获取皮损类型;在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上展示所述皮损包括:根据不同皮损位置的各个皮损类型,在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上各个对应皮损位置展示相应的标识颜色。5.一种基于穴位的皮区模型的建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建库单元,用于收集人体标准模型以及经络穴位的名称和位置信息,并组建知识库;编码单元,用于根据知识库中各个经络穴位的位置信息和人体标准模型,对各个经络和穴位相对于人体标准模型的位置进行编码,并将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