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井下套管通井的通井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86735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天然气开采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井下套管通井的通井规,包括中空的管体(100)和分别设置在管体一侧的用于与外部驱动设备相连的连接端(110)和设置在管体另一侧的设有出口(122)的作业端(120),作业端的端口(121)封闭,作业端自管体至端口在通井规的长度方向上的横截面积逐渐缩小,且在形成作业端的壁面上设有多个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封闭作业端的端口,作业端的横截面积自管体至端口在通井规的长度方向上逐渐缩小,并在作业端的壁面上配合形成多个出口,在通井过程中提高通过率,实现对沉积物较好的冲刷效果,结构简单紧凑且工作高效。紧凑且工作高效。紧凑且工作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井下套管通井的通井规


[0001]本技术涉及石油天然气开采领域,具体地涉及用于井下套管通井的通井规。

技术介绍

[0002]通井规是一种比较常规的井下作业通井工具,由油管或钻杆连接通井规下入井筒进行通井,可以实现包括直井、斜井及水平井在内的多种井筒的通井作业。可以用于探测井内套管变形和损坏程度、清除套管内壁上粘附的固体物质、对人工井底进行检查和洗井并进行压井液的置换等等。用于井下套管通井的通井规一般包括管体和分别设置在管体一侧的连接端和另一侧的作业端,连接端与油管或钻杆相连,作业端则用于通井作业。现有通井规的作业端通常为橄榄型,即:作业端的部分相比管体稍有锥度而将出口收缩。由于橄榄型通井规只设有一个比较大的出口,因出口面积较大使用于作业的流体的流量大但对井筒壁冲洗的冲击力较小,再加上通井时由于井筒变形、井液沉积物等因素的影响,尤其对于水平井段沉积的杂物,通井遇阻且冲洗效果不佳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会出现通井中止无法继续进行的情况。通常需要进一步采取连接水力马达带磨洗工具进行井筒处理,不仅消耗大量的施工时间,而且增加施工成本,大直径管串结构复杂易造成次生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通井规出口面积大冲击力小的问题,提供用于井下套管通井的通井规,通过封闭作业端的端口,作业端的横截面积自管体至端口在通井规的长度方向上逐渐缩小,并在作业端的壁面上配合形成多个出口,在通井过程中提高通过率,实现对沉积物较好的冲刷效果,结构简单紧凑且工作高效。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井下套管通井的通井规,包括中空的管体和分别设置在所述管体一侧的用于与外部驱动设备相连的连接端和设置在所述管体另一侧的设有出口的作业端,所述作业端的端口封闭,所述作业端自所述管体至所述端口在所述通井规的长度方向上的横截面积逐渐缩小,且在形成所述作业端的壁面上设有多个所述出口。
[0005]优选地,所述作业端为圆锥形或圆锥台形,所述圆锥或圆锥台的锥度范围是:20
°-
30
°

[0006]优选地,所述出口的总面积占所述作业端的壁面的总面积的比例范围是:0.48-0.65。
[0007]优选地,所述出口包括在所述作业端的壁面上、沿所述管体到所述端口的长度方向上开设的狭长孔,所述狭长孔的设置数量为多个。
[0008]优选地,所述狭长孔沿所述作业端的周向均匀设置。
[0009]优选地,所述出口包括开设在所述作业端的壁面上的多个孔洞。
[0010]优选地,所述孔洞在所述作业端的壁面上均匀开设。
[0011]优选地,所述孔洞的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
[0012]优选地,所述出口包括在所述作业端的壁面上、沿所述管体到所述端口的横截面方向上交错开设的扁平孔,所述扁平孔的设置数量为多个。
[0013]优选地,所述连接端和所述管体之间设有过渡段。
[00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封闭作业端的端口,作业端的横截面积自管体至端口在通井规的长度方向上逐渐缩小,并在作业端的壁面上配合形成多个出口,在通井过程中提高通过率,实现对沉积物较好的冲刷效果,结构简单紧凑且工作高效。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的A向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图1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100管体 101过渡段 110连接端 120作业端 121端口 122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24]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通常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远、近”通常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远近。
[0025]实施例一
[0026]如图1、图2并结合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井下套管通井的通井规,包括中空的管体100和分别设置在所述管体100一侧的用于与外部驱动设备(图中未示出)相连的连接端110和设置在所述管体100另一侧的设有出口的作业端120,所述作业端120的端口121封闭,所述作业端120自所述管体100至所述端口121在所述通井规的长度方向上的横截面积逐渐缩小,且在形成所述作业端的壁面上设有多个所述出口122。根据需要,所述作业端120可以设置为多种结构形式,比如:作业端120可以设置为圆锥形或圆锥台形,在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作业端120为圆锥形,且锥度范围是:20
°-
30
°
,在本实施例中,锥度为25
°
。为了使从出口122中流出的液体具有足够的冲击力,所述出口122的总面积占据所述作业端120的壁面的总面积的比例应当设置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通常情况下,出口122的面积占据作业端120的壁面的总面积的比例范围是:0.48-0.65,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0.5。另外,为了方便液体在通井规的中空的管体100内流动,所述连接端110和所述管体100之间设有过渡段101。
[0027]同样地,所述出口122的形状和开设位置也可以有多种选择,在如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出口122包括在所述作业端120的壁面上、沿所述管体100到所述端口121的长度方向上开设的狭长孔,所述狭长孔的设置数量为多个。为了保证从开设在作业端120的壁面
的不同位置上的出口122中流出的水流都具有均匀稳定的冲击力,所述狭长孔沿所述作业端的周向均匀设置。本实施例中在作业端120的壁面上设置的出口122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设置而成:将作业端120的靠近端口121位置的管壁沿通井规的长度方向切割成具有预定高度的长三角形,使其端口121位置展开成“瓜皮状”,如图2所示,将端口121位置的三角形管壁的顶点焊接成整体使端口121封闭,形成锥形导向面,并使各个三角体管壁之间留有狭长的水流缝隙。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在现有橄榄型通井规的结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改造,便可以获得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来说,可以在现有的橄榄型通井规的筒状本体上进行加工改造,将筒状本体的末端进行切割,并将尾部焊接封闭,留出狭长水眼即可。
[0028]实施例二
[0029]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出口122为开设在所述作业端120的壁面上的多个孔洞。同样地,为了保证从开设在作业端120的壁面的不同位置上的出口122中流出的水流都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井下套管通井的通井规,包括中空的管体(100)和分别设置在所述管体(100)一侧的用于与外部驱动设备相连的连接端(110)和设置在所述管体(100)另一侧的设有出口(122)的作业端(120),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端(120)的端口(121)封闭,所述作业端(120)自所述管体(100)至所述端口(121)在所述通井规的长度方向上的横截面积逐渐缩小,且在形成所述作业端(120)的壁面上设有多个所述出口(1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井下套管通井的通井规,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端(120)为圆锥形或圆锥台形,所述圆锥或圆锥台的锥度范围是:20
°-
30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井下套管通井的通井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122)的总面积占所述作业端的壁面的总面积的比例范围是:0.48-0.6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井下套管通井的通井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122)包括在所述作业端(120)的壁面上、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国厚汪洋孙云龙魏娜张爱乐敖立敏高兴辉刘安华张兰成郭立坤孙文举侯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