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和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7729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凝器和空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冷凝器,包括:外壳,外壳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换热装置,设置于外壳中,并包括换热管,换热管中用于通入冷却介质;和过冷装置,设置于外壳中,并位于换热装置的靠近冷媒出口的一侧,且过冷装置包括闪发过冷装置和折流过冷装置,闪发过冷装置和折流过冷装置沿着由冷媒入口至冷媒出口的方向依次布置。基于此,能有效提升冷凝器的过冷度。效提升冷凝器的过冷度。效提升冷凝器的过冷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凝器和空调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凝器和空调。

技术介绍

[0002]在冷凝器中设置过冷装置是提升空调机组性能的有效手段,其基本原理为:冷凝产生的饱和液态冷媒在过冷装置处与换热管(俗称过冷管)再次换热,液态冷媒的温度被过冷管中的冷却介质带走,从而实现冷媒温度的降低,以减小冷媒进入蒸发器前的焓值,提升空调系统的能效比,节约能源。其中,冷媒所降低的温度称为过冷度。
[0003]常用的过冷装置分为浸泡式、折流式和闪发式等不同种类。相关技术中,浸泡式、折流式和闪发式过冷装置一般分别单独使用。
[0004]其中,浸泡式过冷装置通过将过冷管直接浸泡在冷凝产生的液态冷媒中来降低冷媒温度。但由于过冷管直接浸泡在冷媒中,管外流体无明显流动,导致换热效果较差,过冷度较小。
[0005]折流式过冷装置是在浸泡式过冷的基础上增加折流板,利用折流板增强过冷管管外流动湍流强度,以强化非相变对流换热。折流式过冷装置虽然能够增大过冷管管外的掠流流速,但为获得较大过冷度,会造成流体压降下降过大,冷媒闪发的可能。其中,闪发是指液态冷媒因压力突然降低而变成气态冷媒的现象。
[0006]闪发式过冷装置则是使饱和冷媒流经截面积变化较大的孔腔,冷媒压力降低,使部分液态冷媒蒸发成气态,剩余液态冷媒温度降低,气态冷媒再与过冷管换热冷凝成温度降低的冷媒。闪发式过冷装置能达到较高的过冷度,但相关技术中闪发过冷装置的结构较为复杂,不易控制,且当闪发压力过低时,气态冷媒会出现无法再冷凝的现象。
[0007]可见,相关技术中的过冷装置,为单一式过冷装置,存在过冷度较小以及压降较大等方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为:提升冷凝器的过冷度。
[0009]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凝器,其包括:
[0010]外壳,外壳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
[0011]换热装置,设置于外壳中,并包括换热管,换热管中用于通入冷却介质;和
[0012]过冷装置,设置于外壳中,并位于换热装置的靠近冷媒出口的一侧,且过冷装置包括闪发过冷装置和折流过冷装置,闪发过冷装置和折流过冷装置沿着由冷媒入口至冷媒出口的方向依次布置;
[0013]其中,从冷媒入口流入外壳中的冷媒依次流经换热装置、闪发过冷装置和折流过冷装置,并从冷媒出口流出。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闪发过冷装置包括闪发孔板和第一过冷管,闪发孔板包括板体和闪发孔,闪发孔设置于板体上,且孔径沿着由冷媒入口至冷媒出口的方向变小,第一过冷
管设置于闪发孔板的靠近冷媒出口的一侧,第一过冷管中用于通入冷却介质。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闪发孔板被构造为以下至少之一:
[0016]闪发孔的最大孔径与最小孔径之比为2-8;
[0017]闪发孔的最大孔径为4-10mm;
[0018]板体的厚度H为闪发孔最大孔径的0.2-0.5倍;
[0019]板体上设有至少两个闪发孔;
[0020]板体为直板或非直板。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板体为V型板。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板体包括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连接成V型,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之间的角度θ为150
°-
175
°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冷管与换热管的外径相同,或者,第一过冷管的外径小于换热管的外径。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冷管的外径为15-19mm,换热管的外径为19-30mm。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折流过冷装置包括第二过冷管和多个折流板,多个折流板沿着第二过冷管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且相邻两个折流板在第一方向上交错布置,第二过冷管穿过多个折流板,且第二过冷管中用于通入冷却介质。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过冷管的外径与第一过冷管的外径相同。
[0027]在一些实施例中,过冷装置还包括挡板,挡板设置于闪发过冷装置和折流过冷装置之间,且冷凝器具有位于挡板的沿换热管长度方向的两侧的两个流通口,两个流通口连通闪发过冷装置和折流过冷装置。
[0028]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流通口关于冷媒出口对称布置。
[0029]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流通口位于挡板与冷凝器的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之间。
[003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过冷装置与冷媒出口之间的距离小于过冷装置与冷媒入口之间的距离。
[0031]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器为卧式冷凝器,第一方向为竖直方向。
[0032]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其包括本技术的冷凝器。
[0033]通过在冷凝器中设置上部闪发过冷,且下部折流过冷的复合式过冷装置,能有效提升冷凝器的过冷度。
[0034]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00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6]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冷凝器的纵向剖视图。
[0037]图2为图1中闪发孔板的纵向剖视图。
[0038]图3为图2所示闪发孔板的俯视图。
[0039]图4为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闪发孔板的俯视图。
[0040]图5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中闪发孔板的纵向剖视图。
[0041]图中:
[0042]10、冷凝器;
[0043]1、外壳;11、壳体;12、第一端盖;13、第二端盖;14、第一室;15、第二室;16、第三室;17、第一腔;18、第二腔;1a、冷却介质入口;1b、冷却介质出口;1c、冷媒入口;1d、冷媒出口;
[0044]21、第一管板;22、第二管板;23、隔板;
[0045]3、换热装置;31、换热管;
[0046]4、过冷装置;4a、闪发过冷装置;4b、折流过冷装置;41、闪发孔板;411、板体;412、闪发孔;413、第一板部;414、第二板部;42、第一过冷管;43、挡板;44、第二过冷管;45、折流板;46、流通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4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凝器(10),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的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冷媒入口(1c)和冷媒出口(1d);换热装置(3),设置于所述外壳(1)中,并包括换热管(31),所述换热管(31)中用于通入冷却介质;和过冷装置(4),设置于所述外壳(1)中,并位于所述换热装置(3)的靠近所述冷媒出口(1d)的一侧,且所述过冷装置(4)包括闪发过冷装置(4a)和折流过冷装置(4b),所述闪发过冷装置(4a)和所述折流过冷装置(4b)沿着由所述冷媒入口(1c)至所述冷媒出口(1d)的方向依次布置;其中,从所述冷媒入口(1c)流入所述外壳(1)中的冷媒依次流经所述换热装置(3)、所述闪发过冷装置(4a)和所述折流过冷装置(4b),并从所述冷媒出口(1d)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闪发过冷装置(4a)包括闪发孔板(41)和第一过冷管(42),所述闪发孔板(41)包括板体(411)和闪发孔(412),所述闪发孔(412)设置于所述板体(411)上,且孔径沿着由所述冷媒入口(1c)至所述冷媒出口(1d)的方向变小,所述第一过冷管(42)设置于所述闪发孔板(41)的靠近所述冷媒出口(1d)的一侧,所述第一过冷管(42)中用于通入所述冷却介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闪发孔板(41)被构造为以下至少之一:所述闪发孔(412)的最大孔径与最小孔径之比为2-8;所述闪发孔(412)的最大孔径为4-10mm;所述板体(411)的厚度H为所述闪发孔(412)最大孔径的0.2-0.5倍;所述板体(411)上设有至少两个所述闪发孔(412);所述板体(411)为直板或非直板。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411)为V型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凝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411)包括第一板部(413)和第二板部(414),所述第一板部(413)和所述第二板部(414)连接成V型,所述第一板部(413)和所述第二板部(414)之间的角度θ为150
°-
175
°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冷管(42)与所述换热管(31)的外径相同,或者,所述第一过冷管(42)的外径小于所述换热管(31)的外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凝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华张治平胡海利王小勇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