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安全的燃气炉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7144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效安全的燃气炉头,所述燃气炉头设置有外火腔和内火腔,以及连通外火腔的若干外火孔和连通内火腔的若干内火孔;若干外火孔形成外火区;若干内火孔形成内火区;外火区包围于内火区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炉头还设置有连通外火腔的若干中火孔和连通内火腔的若干分火孔;若干中火孔形成中火区,中火区位于外火区与内火区之间;至少一个分火孔与热电偶对应,至少一个分火孔与点火针对应。本燃气炉头的加热能效大大提升,且有效避免误判熄火现象。效避免误判熄火现象。效避免误判熄火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安全的燃气炉头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灶具,具体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燃气炉头。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燃气炉头使用时会形成外环火和内环火,外环火包围于内环火外侧、以对器皿底部外侧实现环形加热,内环火可对器皿底部中央加热;实际应用中,由于燃气阀压力过大,外环火往外喷射的范围过大,导致实际作用于器皿底部的热量有限,部分热量散失,直接降低加热能效;此外,当燃气炉头只使用内环火时,热电偶离火种过远容易出现感应失效,导致燃气炉头误判熄火,影响正常使用。
[0003]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高效安全的燃气炉头,本燃气炉头的加热能效大大提升,且有效避免误判熄火现象。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高效安全的燃气炉头,所述燃气炉头设置有外火腔和内火腔,以及连通外火腔的若干外火孔和连通内火腔的若干内火孔;若干外火孔形成外火区;若干内火孔形成内火区;外火区包围于内火区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炉头还设置有连通外火腔的若干中火孔和连通内火腔的若干分火孔;若干中火孔形成中火区,中火区位于外火区与内火区之间;至少一个分火孔与热电偶对应,至少一个分火孔与点火针对应。
[0007]若干所述外火孔环形分布于燃气炉头外侧壁上;若干中火孔环形分布于燃气炉头内侧;若干所述内火孔分布于燃气炉头中部。
[0008]所述燃气炉头包括彼此配合装配的中火盖和外火盖;所述外火孔设置于外火盖上;所述内火孔设置于中火盖上;所述中火孔设置于中火盖和/或外火盖上;所述分火孔设置于中火盖和/或外火盖上。
[0009]所述外火盖内腔划分有相互连通的第一燃气腔和第二燃气腔,外火孔连通第一燃气腔,中火孔连通第二燃气腔。
[0010]所述燃气炉头还包括与外火盖配合装配的底盖,外火盖内腔与底盖内腔组合形成所述外火腔。
[0011]所述外火盖上设有第三燃气腔,中火盖内腔与第三燃气腔组合形成所述内火腔。
[0012]所述中火孔与分火孔组合环形分布。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4]通过设置连通外火腔的外火孔和中火孔,进而对外火腔内的燃气压力进行分压,降低外火孔的压力与混合气体的流速,使外火区火种内收,集中对器皿底部外侧燃烧加热,有效避免热量散失;此外,工作时中火孔会形成中火区对器皿底部烧热加热,较传统结构增加了加热面积,燃气得到充分合理利用;鉴于上述的结构改进,本燃气炉头的能效得到明显
提升。
[0015]通过设置连通内火腔的分火孔,且分火孔与热电偶对应,当燃气炉头只使用内火区时,部分燃气经分火孔喷出并形成火种,该火种会成为热电偶的感应源,有效避免出现误判熄火现象,保证燃气炉头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燃气炉头的立体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燃气炉头的主视图。
[0018]图3为图2中H-H方向的剖视图。
[0019]图4为图2中J-J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1]参见图1-图4,本高效安全的燃气炉头上设置有外火腔A和内火腔B,以及连通外火腔A的若干外火孔201和连通内火腔B的若干内火孔101;若干外火孔201形成外火区;若干内火孔101形成内火区;外火区包围于内火区外侧;此外,燃气炉头还设置有连通外火腔A的若干中火孔202和连通内火腔B的若干分火孔203;若干中火孔202形成中火区,中火区位于外火区与内火区之间;至少一个分火孔203与燃气炉头上设置的热电偶4对应,至少一个分火孔203与燃气炉头上设置的点火针5对应。本燃气炉头通过设置连通外火腔A的外火孔201和中火孔202,进而对外火腔A内的燃气压力进行分压,降低外火孔201的压力与混合气体的流速,使外火区火种内收,集中对器皿底部外侧燃烧加热,有效避免热量散失;此外,工作时中火孔202会形成中火区对器皿底部烧热加热,较传统结构增加了加热面积,燃气得到充分合理利用;鉴于上述的结构改进,本燃气炉头的能效得到明显提升。另外,本燃气炉头通过设置连通内火腔B的分火孔203,且分火孔203与热电偶4对应,当燃气炉头只使用内火区时,部分燃气经分火孔203喷出并形成火种,该火种会成为热电偶4的感应源,有效避免出现误判熄火现象,保证燃气炉头的正常使用。
[0022]进一步地,若干外火孔201环形分布于燃气炉头外侧壁上,工作时燃气经外火孔201喷出,以在燃气炉头外侧壁上形成外火区对器皿底部外侧进行燃烧加热;若干中火孔202环形分布于燃气炉头内侧,以在燃气炉头内侧形成中火区对器皿底部内侧进行燃烧加热;若干内火孔101分布于燃气炉头中部,以在燃气炉头中央形成内火区对器皿底部中央进行燃烧加热。
[0023]进一步地,燃气炉头包括彼此配合装配的中火盖1和外火盖2,中火盖1装配于外火盖2中央的凸台207顶部;外火孔201加工成型于外火盖2的外侧壁上,外火孔201倾斜向外上方延伸;内火孔101加工成型于中火盖1顶部,内火孔101竖直向上延伸;中火孔202和分火孔203分别加工成型于外火盖2上(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加工成型在中火盖1上),中火孔202和分火孔203具体加工成型在凸台207外侧壁上,中火孔202和分火孔203分别倾斜向外上方延伸。
[0024]进一步地,外火盖2内腔划分有相互连通的第一燃气腔204和第二燃气腔205,第一燃气腔204和第二燃气腔205分别呈环形设置,且第二燃气腔205位于第一燃气腔204外侧;
外火孔201连通第一燃气腔204,中火孔202连通第二燃气腔205。
[0025]进一步地,燃气炉头还包括与外火盖2配合装配的底盖3,外火盖2内腔与底盖3内腔组合形成外火腔A。外火盖2中央设有第三燃气腔206,中火盖1内腔与第三燃气腔206组合形成内火腔B。
[0026]进一步地,中火孔202与分火孔203组合环形分布。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涉及的外火孔201、中火孔202和分火孔203,除了可以本实施例的通孔结构设置外,还可以是开槽结构(包括段槽或环槽等)等,即在不影响其相应功能的前提下,外火孔201、中火孔202和分火孔203分别可以不同的形式、结构设置。
[0027]上述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安全的燃气炉头,所述燃气炉头设置有外火腔(A)和内火腔(B),以及连通外火腔(A)的若干外火孔(201)和连通内火腔(B)的若干内火孔(101);若干外火孔(201)形成外火区;若干内火孔(101)形成内火区;外火区包围于内火区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炉头还设置有连通外火腔(A)的若干中火孔(202)和连通内火腔(B)的若干分火孔(203);若干中火孔(202)形成中火区,中火区位于外火区与内火区之间;至少一个分火孔(203)与热电偶(4)对应,至少一个分火孔(203)与点火针(5)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效安全的燃气炉头,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外火孔(201)环形分布于燃气炉头外侧壁上;若干中火孔(202)环形分布于燃气炉头内侧;若干所述内火孔(101)分布于燃气炉头中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效安全的燃气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炉头包括彼此配合装配的中火盖(1)和外火盖(2);所述外火孔(201)设置于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路平苏亦嗣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高厨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