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钟永锋专利>正文

一种胃造瘘口的扩张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6800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胃造瘘口的扩张器,其技术方案的要点是由聚碳酸酯材料制成,包括有相互连接的扩张管和导丝管,在所述扩张管与所述导丝管的连接处设有把持部,在扩张管的端部设有插入部,在所述扩张管内设有第一导丝通道,在所述导丝管内设有第二导丝通道,在所述插入部端面设有导丝入口,在所述导丝管端面设有导丝出口,所述导丝入口、第一导丝通道、第二导丝通道、导丝出口依次连通。所述扩张管与导丝管的夹具为钝角且不是平角。通过扩张管圆台形的端部即插入部插入胃造瘘口,插入部插入时胃造瘘口会逐渐被扩张。导丝从导丝入口插入扩张器内部,并从导丝出口引出,在使用过程中,只需移动整个扩张器,十分方便。十分方便。十分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胃造瘘口的扩张器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手术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胃造瘘口的扩张器。

技术介绍

[0002]胃肠内营养的方式包括鼻胃管、鼻空肠管、内镜下胃造瘘或手术胃造瘘及手术空肠造瘘等,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 gastrostomy,简称PEG)是目前国内外重要的胃肠内营养方式之一,主要应用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及全身性疾病所致吞咽困难无法进食的患者,例如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脑肿瘤、运动神经元病变、重症肌无力等;鼻、咽喉及头颈部肿瘤放疗后吞咽困难无法进食;食管良、恶性狭窄;食管穿孔、食管气管瘘;严重胆外瘘需将胆汁引回胃肠道等。经过30多年的实践证明PEG比鼻胃管及鼻空肠管更有利于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且患者颜面部没有插管,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内镜下胃造瘘比手术胃造瘘并发症更少、更安全。
[0003]目前PEG术式主要包括从口腔插入胃瘘软管的拖出法(Pull法)、从体表经由鞘插入软管的插入法(Introducer法)两种。Pull法有30 多年历史,可直接置入24Fr胃造瘘管,由于管腔较大,食物容易注入,患者及家属容易接受,应用比较广泛,并发症发生率在5%~17.5%之间,但存在以下缺点:
[0004]1、需插入两次胃镜,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增加咽部及食管损伤的机会。
[0005]2、造瘘管经口牵拉置入,增加造瘘口感染的风险;容易造成食管损伤,食管狭窄患者无法置入造瘘管;造瘘管经胃腔拉出腹壁时患者疼痛明显。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可能增加造瘘口癌细胞种植转移的风险。
[0006]3、缺乏有效的胃壁固定技术,胃壁与腹壁靠胃造瘘管的体外垫片与胃内蘑菇头压迫贴紧,容易出现腹壁与胃壁分离影响造瘘口形成,导致造瘘口渗漏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由于穿刺针较粗,在没有胃壁固定的情况下穿刺,容易误穿腹腔的大血管,造成大出血。
[0007]4、造瘘管拔除时操作繁琐,需将体外造瘘管剪断后用胃镜将胃内造瘘管取出。
[0008]5、造瘘管牵拉过紧容易出现包埋综合症及坏死性肌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0009]Introducer法是近10多年研发的另一种内镜下胃造瘘术式,通过胃壁固定术将腹壁与胃壁缝合,再经腹壁直接穿刺置入胃造瘘管。
[0010]Introducer法胃造瘘术最关键的技术是胃壁固定术,通过胃壁固定器将腹壁及胃壁固定,该装置穿刺针外径只有20G,相当于0.88mm,穿刺时对组织创伤很小,基本没有并发症出现。腹壁与胃壁固定后再进行造瘘口穿刺,可大大降低造瘘口穿刺时的风险,如大出血、胃穿孔等,同时防止瘘孔形成期间腹壁与胃壁分离,避免出现造瘘口渗漏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由于采用了胃壁固定技术,就算是瘘孔形成期间仍可实施造瘘管于体外直接更换,无需胃镜辅助。经过临床实践证明该术式比Pull法更安全,术后并发症更少。
[0011]Introducer法首次置入胃造瘘管最大直径只有15Fr(3Fr=1mm),只能注入流质食物,注入颗粒食物后容易堵塞造瘘管,导致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降低,应用受限。专利技术人
为解决首次置入更大直径胃造瘘管如18FR带气囊胃造瘘管,在胃壁固定术的基础上,尝试采用多种方式扩大胃造瘘口,如:1、用胃造瘘套件的16Fr穿刺针穿刺造瘘口后,通过血管钳钳夹导丝插入至胃腔钝性分离扩大胃造瘘口;2、用 10mm套管针(trocar)穿刺胃造瘘口;3、用24Fr带针胸管穿刺胃造瘘口等。第一种方法可置入任意直径的胃造瘘管,但需要熟练掌握血管钳的使用及钝性分离技巧,第二及第三种方法胃造瘘口过大需置入 24Fr胃造瘘管。而24Fr胃造瘘管与18Fr胃造瘘管注入食物的颗粒大小无差异(受灌注器的出口限制),但体外固定位置较困难,18Fr胃造瘘管体外固定较容易,因此专利技术人倾向使用18Fr胃造瘘管。以上三种胃造瘘口扩张方法均存在较大的缺点,推广应用受限。
[0012]本技术就是基于这种情况作出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13]本技术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胃造瘘口的扩张器,其操作简单,且不会导致胃造瘘口扩张过大及胃壁多处损伤,十分方便。
[0014]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15]一种胃造瘘口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相互连接的扩张管10和导丝管20,在所述扩张管10与所述导丝管20的连接处设有把持部30,在扩张管10的端部设有插入部40,在所述扩张管10内设有第一导丝通道11,在所述导丝管20内设有第二导丝通道21,在所述插入部40端面设有导丝入口41,在所述导丝管20端面设有导丝出口22,所述导丝入口41、第一导丝通道11、第二导丝通道21、导丝出口22依次连通。
[0016]如上所述的胃造瘘口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张管10与导丝管20之间呈夹角,且所述夹角为钝角。
[0017]如上所述的胃造瘘口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张管10 与导丝管20之间的夹角为150度。
[0018]如上所述的胃造瘘口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张管10与所述把持部30之间的夹角在90度至110度之间。
[0019]如上所述的胃造瘘口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张管10为空心圆管,扩张管10的外直径为6mm~7mm。
[0020]如上所述的胃造瘘口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40为截面积沿靠近所述扩张管10方向逐渐变大的圆台形。
[0021]如上所述的胃造瘘口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丝通道 11和所述第二导丝通道21的直径大小均为1mm~3mm。
[0022]如上所述的胃造瘘口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入部40、扩张管10、导丝管20和把持部30一体成型。
[0023]如上所述的胃造瘘口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该扩张器由聚碳酸酯材料制成。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如下优点:
[0025]1、本技术通过扩张管圆台形的端部即插入部插入胃造瘘口,插入部插入时胃造瘘口会逐渐被扩张。导丝从导丝入口插入扩张器内部,并从导丝出口引出,在使用过程中,只需移动整个扩张器,十分方便;而插入的导丝对胃造瘘口的扩张器的运动起到引导作用,使得胃造瘘口的扩张器始终在第一导丝通道内导丝的方向运动,不会发生偏移,从而避
免了造成胃造瘘口扩张过大的情况。
[0026]2、本技术对胃造瘘口的扩张方法进行改进,采用直径 20Fr胃造瘘口扩张器经导丝引导插入胃造瘘口将其扩大,此方法不需要熟练掌握血管钳的使用,更不会将胃造瘘口扩张过大。血管钳的使用不当可导致胃壁多处穿孔或胃造瘘口扩张过大,胃壁多处穿孔有可能导致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而胃造瘘口扩张过大导致食物经造瘘口周围渗出造成造瘘口感染。通过胃造瘘口扩张器对造瘘口的扩张,可顺利经腹壁直接置入18Fr胃造瘘管,操作更简便,并发症更少。胃造瘘口扩张器有效解决introducer法胃造瘘术置入更大直径造瘘管的问题,使此术式更完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胃造瘘口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相互连接的扩张管(10)和导丝管(20),在所述扩张管(10)与所述导丝管(20)的连接处设有把持部(30),在扩张管(10)的端部设有插入部(40),在所述扩张管(10)内设有第一导丝通道(11),在所述导丝管(20)内设有第二导丝通道(21),在所述插入部(40)端面设有导丝入口(41),在所述导丝管(20)端面设有导丝出口(22),所述导丝入口(41)、第一导丝通道(11)、第二导丝通道(21)、导丝出口(22)依次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胃造瘘口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张管(10)与导丝管(20)之间呈夹角,且所述夹角为钝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胃造瘘口的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张管(10)与导丝管(20)之间的夹角为150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永锋
申请(专利权)人:钟永锋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