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建筑外窗结构及其安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26660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外窗结构,包括:通过第一连接耳板安装在窗洞口顶部的第一框架,通过第二连接耳板安装在所述窗洞口底部的第二框架,以及嵌入至所述窗洞口内的左立柱、右立柱;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均朝建筑室外侧延伸并与左立柱、右立柱之间配合形成窗体安装位;第一框架与窗洞口处的建筑墙体之间设置有朝建筑室外侧延伸的防水保温窗楣板;第二框架的室外侧上设置有室外设备安装位,室外设备安装位通过窗台板分隔在所述窗体安装位的下方。上述建筑外窗结构,既便于窗体的安装,也可增大室内使用面积,也无需支搭脚手架等辅助装置,也有效避免雨水渗漏室内的现象。内的现象。内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外窗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外窗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既有一般民用建筑所使用的外窗,通常安装在外墙窗洞口中间或靠近室内的一侧,其窗洞口的水泥抹面在经过雨水冲刷后,会在安装窗框的窗台外侧出现凹槽,并经长期风吹、日晒及雨雪侵蚀后窗框下的密封胶遭到腐蚀,出现雨水渗漏室内的问题。尤其在既有建筑更换外窗的时候,剔凿原有安装窗框的窗台外侧而不重新垫高台面,导致更严重的雨水渗漏。
[0003]此外,既有建筑空调室外机等外挂设备的安装结构逐渐劣化,使得外挂设备的掉落风险极大。且一般利用膨胀螺栓将外挂设备挂装于外墙方式,无论是施工安装过程中,还是结构使用过程中,都存在安全隐患。
[0004]既有建筑改造多数是分户改造,在不支搭脚手架的条件下,目前的外窗安装体系不能进行室外作业;而支搭脚手架费用高、邻里干扰极大,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均非常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建筑外窗结构安装不便,且易出现雨水渗漏室内等问题,提供一种安装方便、有效防止雨水渗漏,且能够适于同时安装外挂设备的建筑外窗结构,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建筑外窗结构的安装方法。
[0006]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建筑外窗结构,包括:通过第一连接耳板安装在窗洞口顶部的第一框架,通过第二连接耳板安装在所述窗洞口底部的第二框架,以及嵌入至所述窗洞口内的左立柱、右立柱;
[0008]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均朝建筑室外侧延伸并与所述左立柱、所述右立柱之间配合形成窗体安装位;
[0009]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窗洞口处的建筑墙体之间设置有朝所述建筑室外侧延伸的防水保温窗楣板;
[0010]所述第二框架的室外侧上设置有室外设备安装位,所述室外设备安装位通过窗台板分隔在所述窗体安装位的下方。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架包括:设有所述室外设备安装位的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架的顶部并相对分布的第一安装杆、第二安装杆;
[0012]所述第一安装杆和所述第二安装杆的自由端穿过所述窗洞口的底部并通过对应的第二连接耳板固定在所述建筑室内侧;
[0013]所述窗台板覆设在所述支架的顶部上。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杆和所述第二安装杆均为一字型结构或L型结构。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包括:多个横杆和多个竖杆;
[0016]多个所述横杆和多个所述竖杆配合围设形成立方状的镂空结构。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室外设备安装位包括:空调室内机安装位、空调室外机安装位。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架包括:顺次垂直连接的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以及中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连接的第四连接杆;
[0019]所述第四连接杆的两端均通过对应的第一连接耳板固定在所述建筑室内侧。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建筑外窗结构与所述窗洞口处的建筑墙体之间填充有防水保温材料;
[0021]所述左立柱与所述建筑墙体及安装在所述窗体安装位的窗体之间均设置有防水密封条;所述右立柱与所述建筑墙体及安装在所述窗体安装位的窗体之间均设置有防水密封条;
[0022]所述窗台板与所述第二框架之间设置有保温材料。
[00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水保温窗楣板与所述建筑墙体交界处设有第一滴水槽;
[0024]和/或,所述防水保温窗楣板的室外侧的边沿设有第二滴水槽。
[00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左立柱、所述右立柱上均由下至上间隔设置有多个L形连接片,每个L形连接片用于连接安装在所述窗体安装位的窗体;
[0026]且,所述窗体的上下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抵接。
[00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在所述窗体安装位的窗体的下侧边沿处形成有第三滴水槽。
[00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窗洞口处设置有窗套板,所述窗套板与所述建筑外窗结构及所述建筑墙体之间的空间填充有保温材料,并预留有用于管线安装的通道。
[0029]一种建筑外窗结构的安装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30]步骤S200、于室内侧将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左立柱以及右立柱安装于窗洞口;
[0031]步骤S300、将所述第二框架的室外设备安装位作为作业面,将窗体安装于所述左立柱、所述右立柱、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之间所配合形成的窗体安装位内,并安装防水保温窗楣板;
[0032]步骤S400、于室内侧,将窗台板安装在所述第二框架上,以使所述室外设备安装位与所述窗体安装位相分隔。
[003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S200之前,所述安装方法还包括:
[0034]步骤S100、在所述窗洞口的建筑墙体上抹保温抗裂砂浆,以形成与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所述左立柱以及所述右立柱贴合的找平层。
[003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00还包括:
[0036]在所述左立柱、所述右立柱与所述建筑墙体之间,均夹装防水密封条。
[003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300还包括:
[0038]在所述左立柱、所述右立柱与所述窗体之间,夹装防水密封条。
[003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400还包括:
[0040]于室内侧,在所述窗洞口处内安装窗套板;
[0041]于所述窗套板、所述建筑外窗结构和建筑墙体形成的空腔内填充保温材料,并预留有用于管线安装的通道。
[0042]上述建筑外窗结构,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均朝建筑室外侧延伸并与左立柱、右立柱之间配合形成窗体安装位,这不仅便于窗体的安装,而且也可将窗体的安装位置由窗洞向室外平移,从而增大室内使用面积,且利用第二框架的室外设备安装位安装室外设备,使得室外设备的安装使用更加方便可靠。同时,室外设备安装位可作为室外作业的作业平台,无需支搭脚手架等辅助装置。此外,在建筑外窗的上方位置设置防水保温窗楣板,能够有效地将雨水等引导至远离建筑墙体的方向,从而有效避免雨水渗漏室内的现象,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第一框架被雨水侵蚀的现象。以及,在窗体安装位与室外设备安装位之间设置窗台板,可以保证建筑外窗结构对室内的密封效果。
[0043]上述建筑外窗结构的安装方法,尤其适用于既有建筑进行分户改造更换外窗。该方法无需支搭室外脚手架,而是可以借助第二框架的外挂空间作为作业面,既节省施工措施费,又减小了对邻里的干扰,且结构简单,安装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4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建筑外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建筑外窗结构的安装应用主视图;
[0046]图3为图2所示结构的第一框架与建筑墙体、窗体连接构造的剖视示意图;
[0047]图4为图2中的B-B剖视示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外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第一连接耳板安装在窗洞口顶部的第一框架,通过第二连接耳板安装在所述窗洞口底部的第二框架,以及嵌入至所述窗洞口内的左立柱、右立柱;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均朝建筑室外侧延伸并与所述左立柱、所述右立柱之间配合形成窗体安装位;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窗洞口处的建筑墙体之间设置有朝所述建筑室外侧延伸的防水保温窗楣板;所述第二框架的室外侧上设置有室外设备安装位,所述室外设备安装位通过窗台板分隔在所述窗体安装位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外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包括:设有所述室外设备安装位的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架的顶部并相对分布的第一安装杆、第二安装杆;所述第一安装杆和所述第二安装杆的自由端穿过所述窗洞口的底部并通过对应的第二连接耳板固定在所述建筑室内侧;所述窗台板覆设在所述支架的顶部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外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杆和所述第二安装杆均为一字型结构或L型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外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多个横杆和多个竖杆;多个所述横杆和多个所述竖杆配合围设形成立方状的镂空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建筑外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设备安装位包括:空调室内机安装位、空调室外机安装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外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包括:顺次垂直连接的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以及中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连接的第四连接杆;所述第四连接杆的两端均通过对应的第一连接耳板固定在所述建筑室内侧。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外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外窗结构与所述窗洞口处的建筑墙体之间填充有用于防水保温的找平层;所述左立柱与所述建筑墙体及安装在所述窗体安装位的窗体之间均设置有防水密封条;所述右立柱与所述建筑墙体及安装在所述窗体安装位的窗体之间均设置有防水密封条;所述窗台板与所述第二框架之间设置有保温材料。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外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保温窗楣板与所述建筑墙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强朱宁潘鹏王福林何之舟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