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气液固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4658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高效气液固分离装置,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引流单元、导流单元以及气液固分离单元;所述引流单元包括两端开口的第一框架,第一框架的中部设置有第一支撑体,第一支撑体与第一框架之间设置有若干引流叶片,引流叶片为平叶片;所述导流单元包括两端开口的第二框架,第二框架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支撑体,第二支撑体与第二框架之间设置有若干导流叶片,导流叶片为斜叶片并且导流叶片的起始端与引流叶片的尾端相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独特的分离内筒设计,提高气液固分离效率,防止二次逃逸;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有引流叶片与导流叶片,采用先引流后导流的结构,降低分离器阻力;本发明专利技术整体采用纯机械机构,无额外能够,环保节能。环保节能。环保节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气液固分离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除尘净化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高效气液固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很多脱硫系统采用水平烟道排放烟气,经湿法喷淋、除雾后的烟气还含有部分残留液滴,该液滴由浆液液滴、粉尘、凝结液滴组成,所以亟需对现有的分离装置进行改进,以提高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高效气液固分离装置,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高效气液固分离装置,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引流单元、导流单元以及气液固分离单元;
[0005]所述引流单元包括两端开口的第一框架,第一框架的中部设置有第一支撑体,第一支撑体与第一框架之间设置有若干引流叶片,引流叶片为平叶片;
[0006]所述导流单元包括两端开口的第二框架,第二框架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支撑体,第二支撑体与第二框架之间设置有若干导流叶片,导流叶片为斜叶片并且导流叶片的起始端与引流叶片的尾端相接;
[0007]所述气液固分离单元包括第三框架,第三框架内设置有内筒,内筒与第三框架之间设置有间隙且该间隙形成疏水空间,所述内筒上设置有分离孔,所述内筒的轴心处设置有中心水管,中心水管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结构,中心水管上设置有喷淋头,所述疏水空间的一端设置有排水口。
[0008]进一步,所述导流叶片与引流叶片的夹角为15-40
°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三框架与内筒之间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的底部设置有过水孔。
[0010]进一步,所述内筒与中心水管之间通过支撑件固定连接。
[0011]进一步,所述分离孔为桥式孔。
[0012]进一步,所述排水口设置在气液固分离单元的出气出口侧,所述第三框架的底部为倾斜结构,其中所述排水口位于该倾斜结构的最低位置。
[0013]进一步,所述第三框架的内侧顶部设置有导水板,导水板的底部为上凹的弧形结构,导水板的底部沿着内筒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的设置有沥水槽,沥水槽延伸至导水板的两端。
[0014]进一步,所述弧形结构的最高点与内筒的最高点错开设置。
[0015]进一步,所述第三框架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控水网,控水网的顶端延伸至导水板的底部,控水网的底端延伸至所述内筒的中部以下。
[0016]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1、本专利技术采用独特的分离内筒设计,提高气液固分离效率,防止二次逃逸;
[0018]2、本专利技术设计有引流叶片与导流叶片,采用先引流后导流的结构,降低分离器阻力;
[0019]3、本专利技术整体采用纯机械机构,无额外能够,环保节能。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轴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径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引流单元和导流单元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图4的分解图;
[0025]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结构示意图(未显示第三框架);
[0026]图7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7]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二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28]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二种实施例中导水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30]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1]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高效气液固分离装置,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引流单元100、导流单元200以及气液固分离单元300;
[0032]引流单元100包括两端开口的第一框架101,第一框架101采用方框结构,第一框架101的中部设置有第一支撑体102,第一支撑体102为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圆柱结构,第一支撑体102与第一框架101之间设置有若干引流叶片103,在本实施例中,引流叶片103沿周向均匀的设置有六处,引流叶片103为平叶片,平叶片指的是叶片的方向与气体进入的方向相平行,不会对气体的初始方形进行改变,引流叶片103的意思在于能够使得气体更加平缓的进入整个装置中,实现更有效的分离效果;
[0033]导流单元200包括两端开口的第二框架201,第二框架201采用方框结构,其在与第一框架101对应的拼接面上各自设置有法兰对接板,法兰对接板通过螺钉或者胶粘等方式进行连接,完成引流单元100与导流单元200的固定连接,第二框架201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支撑体202,第二支撑体202为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圆柱结构,第二支撑体202与第一支撑体102的外径一直,且二者在安装后可以平滑的对接在一起,第二支撑体202与第二框架201之间
设置有若干导流叶片203,导流叶片203沿周向均匀的设置有六处,导流叶片203为斜叶片并且导流叶片203的起始端与引流叶片103的尾端相接,实现气体方向的平缓过渡,进而使得气体产生均匀的旋流效果,为后续气液固实现分离做准备;
[0034]气液固分离单元300包括第三框架301,第三框架301采用方框结构,同样的,其端部采用法兰对接板的形式与第二框架201进行连接,进而实现气液固分离单元300与导流单元200的固定连接,第三框架301内设置有内筒302,内筒302为圆筒,内筒302与第三框架301之间设置有间隙且该间隙形成疏水空间303,内筒302上设置有分离孔304,内筒302的轴心处设置有中心水管305,中心水管305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结构,中心水管305上设置有喷淋头306,疏水空间303的一端设置有排水口307,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框架301在内筒302出口的一侧设置有封板,排水口307设置在封板上,且排水口307对称设置有两处。
[0035]在本实施例中,中心水管305的开口端设置在内筒302的气体出口侧。
[0036]导流叶片203与引流叶片103的夹角为15-40
°

[0037]第三框架301与内筒302之间设置有支撑板308,支撑板308的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效气液固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引流单元、导流单元以及气液固分离单元;所述引流单元包括两端开口的第一框架,第一框架的中部设置有第一支撑体,第一支撑体与第一框架之间设置有若干引流叶片,引流叶片为平叶片;所述导流单元包括两端开口的第二框架,第二框架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支撑体,第二支撑体与第二框架之间设置有若干导流叶片,导流叶片为斜叶片并且导流叶片的起始端与引流叶片的尾端相接;所述气液固分离单元包括第三框架,第三框架内设置有内筒,内筒与第三框架之间设置有间隙且该间隙形成疏水空间,所述内筒上设置有分离孔,所述内筒的轴心处设置有中心水管,中心水管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结构,中心水管上设置有喷淋头,所述疏水空间的一端设置有排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气液固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叶片与引流叶片的夹角为15-40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气液固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框架与内筒之间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贵福陈沛兴张静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净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