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轮承载体以及用于自行车后轮的链轮承载体和变速盘的子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3392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2:02
提供了链轮承载体以及用于自行车后轮的链轮承载体和变速盘的子组件。变速盘(20)具有前n个链轮(26a,26b,26c),其中6≥n≥3,该前n个链轮彼此固定地连接以便形成一体式套件(26),套件(26)适于通过形成在套件(26)的至少最大链轮(26a)的径向内侧表面上的联接轮廓(32)直接形状接合在形成于链轮承载体(14)的径向外周表面上的联接轮廓(16)上。在套件(26)的最大链轮(26a)与链轮承载体(14)之间的直接形状联接以及在链轮承载体(14)的径向外周表面与套件(26)的最大链轮(26a)(或最大链轮)的径向内侧表面之间进行这种直接联接的事实,使得能够具有非常高的坚固性和联接刚度,从而确保使用子组件的变速器的最大致动精度。保使用子组件的变速器的最大致动精度。保使用子组件的变速器的最大致动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链轮承载体以及用于自行车后轮的链轮承载体和变速盘的子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链轮承载体以及一种用于自行车后轮的子组件,该子组件由链轮承载体和变速盘形成,该变速盘通过变速盘的在形成于链轮承载体的径向外周表面上并在轴向方向上延伸的联接轮廓上的形状接合而被同轴地安装在该链轮承载体上。

技术介绍

[0002]在下文中,将参考自行车的后轮的旋转轴线给出空间指示(特别是径向方向、轴向方向和周向方向的空间指示),该旋转轴线与变速盘的轴线、链轮承载体的轴线、车轮的轮毂的轴线以及通常与车轮一起旋转的所有元件的轴线重合。此外,如果轴向方向远离自行车的纵向中间平面或远离车轮的轮毂,则轴向方向将指示为朝向外侧;反之,如果轴向方向朝向这样的中间平面或朝向轮毂,则轴向方向指示为朝向内侧。此外,在径向方向上,远离旋转轴线的定向将被指示为外周;反之,朝向旋转轴线的定向将被指示为内部。
[0003]为了将变速盘安装在自行车后轮的轮毂上,通常使用所谓的链轮承载体,该链轮承载体在一侧上被制成为通过形状联接与链轮作为一个单元旋转,而在另一侧上被制成为通过一组棘轮或类似物(通常称为飞轮)与轮毂作为一个单元旋转(然而,以单向方式)。以此方式,与各个链轮接合的传动链能够在自行车的前进方向上将扭矩传递到轮毂。
[0004]链轮承载体基本上由管状体组成,该管状体在其径向外周表面处与在链轮中制成的中央安装开口机械地联接。链轮承载体的径向外周表面成形为具有在周向方向上交替的基本轴向的肋和凹槽,其适于允许前述形状的联接。为此,链轮的中央安装开口设置有径向内侧延伸部或突出部(即,指向旋转轴线),该延伸部或突出部与链轮承载体上存在的凹槽联接。
[0005]因此,链轮从具有最大直径的链轮起依次轴向地安装在链轮承载体上,使得当链轮承载体被安装在自行车的车轮的轮毂上时,具有最大直径的链轮定位成朝向内侧,即,靠近后轮,而具有最小直径的链轮定位成朝向外侧。
[0006]在大多数现代自行车变速器中,特别是对于旨在用于竞赛的自行车,存在增加链轮数量的众所周知的趋势。当变速盘达到11个、12个或甚至更多的链轮时,可能不具有前变速器;这简化了自行车并使自行车的重量变轻,这对自行车手来说无疑是有利的,只要这不伴随着对齿轮比可用性的不利影响。
[0007]为了获得这种结果,必须在变速盘中具有带有非常少齿数(例如10个或9个)的小链轮。然而,齿数的减少显然伴随着直径的减小,这可能最终使直径过小以使其无法安装在常规的链轮承载体上。
[0008]因此,已经意识到这样的变速盘,其中,最小链轮被制造成彼此固定地连接以形成一体式套件(也称为双联件、三联件或四联件,正是因为它将两个链轮、三个链轮或四个链轮成组到一起),并且用于安装在链轮承载体上的中央开口仅在该套件的最大链轮处轴向延伸;最小链轮更多地朝向旋转轴线延伸,但不与链轮承载体直接接合,因为可以确保通过
将它们固定地连接到套件的最大链轮的事实来确保它们运动。以此方式,该套件的最小链轮可以具有10个齿甚至更少的齿;另一方面,该套件的最大链轮必须具有至少11个齿,才能与链轮承载体接合。
[0009]因此,存在反映了制造的实际可能性的约束条件。例如,在双联件(两个链轮的一体式套件)的情况下,必须具有带有10个齿(并且不是9个或更少的齿)的第一链轮,或者接受第一链轮与第二链轮之间的齿差等于或大于2;然而,这种条件并不适合通常习惯最小相邻链轮之间的单个齿的差异的自行车手。
[0010]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试图管理由特定条件施加的约束,使用了在一体式套件的最大链轮与链轮承载体之间具有在轴向方向上延伸的突出部或齿的形状联接,或者通过在一体式套件与链轮承载体之间不同地接合的螺纹部的联接。然而,这些联接不能确保与带凹槽轮廓的形状联接的相同坚固性。
[0011]因此需要在选择变速盘的最小链轮的齿数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12]因此,本专利技术在其第一方面中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变速盘;在本方面的第二方面中,本专利技术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2的子组件。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了变速盘和子组件的优选特征。
[0013]更特别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变速盘包括在具有最小齿数的第一链轮与具有最大齿数的最后链轮之间的多个轴向相邻的链轮,其中,前n个链轮(其中,6≥n≥3)彼此固定地连接以形成一体式套件,其中,该一体式套件适于通过形成在一体式套件的至少最大链轮的径向内侧表面上的联接轮廓直接形状接合在形成于链轮承载体的径向外周表面上的联接轮廓上。
[0014]具有成组为一体式套件的至少三个链轮使得能够具有适于直接接合在链轮承载体上的带有11个齿的链轮以及悬置的两个或多个较小的链轮;因此,第一链轮可具有少至9个齿(或更少),而不必接受在相邻的最小链轮的齿数之间的大于1的差。此外,在一体式套件的最大链轮与链轮承载体之间设置直接形状联接的事实以及在链轮承载体的径向外周表面与一体式套件的最大链轮(或最大链轮)的径向内侧表面之间进行这种直接联接的事实,使得能够具有非常高的坚固性和刚度,从而确保使用子组件的变速器的最大致动精度,其与变速盘的链轮都单独且直接安装以便在链轮承载体上作为一个单元旋转的变速器的精度相当。
[0015]优选地,第一链轮具有10个、9个或甚至8个齿。因此能够实现变速器的非常长的齿轮比。
[0016]优选地,一体式套件的链轮的数量n等于3、4、5或甚至6。该数量n越大,选择每个链轮的齿数并因此选择齿轮比时的灵活性越大。
[0017]在一体式套件具有5个链轮的情况下,一体式套件与链轮承载体之间的联接轮廓优选地形成在一体式套件的两个最大链轮的径向内侧表面上。
[0018]在一体式套件具有6个链轮的情况下,一体式套件与链轮承载体之间的联接轮廓优选地形成在一体式套件的三个最大链轮的径向内侧表面上。
[0019]这些特征使得能够即使在一体式套件的链轮的数量n相对较高的情况下也能够保
持一体式套件的链轮与链轮承载体之间的联接的坚固性和刚度。
[0020]优选地,变速盘包括12个、13个或甚至14个链轮。当链轮的数量大于11个时,本专利技术确实特别值得关注。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子组件包括链轮承载体和被同轴地安装在链轮承载体上的变速盘,其中,变速盘包括在具有最小齿数的第一链轮与具有最大齿数的最后链轮之间的多个轴向相邻的链轮,其中,前n个链轮(其中,6≥n≥3)被彼此固定地连接以形成一体式套件,并且其中,一体式套件通过形成在一体式套件的至少最大链轮的径向内侧表面上的联接轮廓直接形状接合在形成于链轮承载体的径向外周表面上的联接轮廓上。
[0022]优选地,一体式套件包括轴向邻接表面,该轴向邻接表面与对应的链轮承载体的外侧轴向邻接表面邻接接合。这允许一体式套件相对于链轮承载体的精确且稳定的轴向定位。
[0023]优选地,链轮承载体包括径向内螺纹部。
[0024]优选地,子组件还包括环形螺母,该环形螺母具有螺纹部,该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自行车后轮的变速盘,所述变速盘适于被同轴地安装在链轮承载体(14)上,所述变速盘包括在具有最小齿数的第一链轮(26c;126d)与具有最大齿数的最后链轮(21a)之间的多个轴向相邻的链轮(21a,21b,21c,22a,22b,22c,23,24,25,26a,26b,26c;126a,126b,126c,126d),其中,前n个链轮(26c,26b,26a;126d,126c,126b,126a)彼此固定地连接以便形成一体式套件(26;126),其中,6≥n≥3,并且其中,所述一体式套件(26;126)适于通过形成在所述一体式套件(26)的至少最大链轮(26a;126a,126b)的径向内侧表面上的联接轮廓(32;132)而直接形状接合在形成在所述链轮承载体(14)的径向外周表面上的联接轮廓(16)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盘,其中,所述第一链轮(26c)具有10个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盘,其中,所述第一链轮(126d)具有9个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盘,其中,所述第一链轮具有8个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盘,其中,n=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盘,其中,n=4。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盘,其中,n=5,并且所述一体式套件(126)与所述链轮承载体(14)之间的所述联接轮廓(132)形成在所述一体式套件的两个最大链轮(126a,126b)的径向内侧表面上。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盘,其中,n=6,并且所述一体式套件与所述链轮承载体之间的所述联接轮廓形成在所述一体式套件的三个最大链轮的径向内侧表面上。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盘,其中,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米尔科
申请(专利权)人:坎培诺洛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