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辅助人体起坐的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3168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可辅助人体起坐的座椅,包括座椅架和座椅面;所述座椅架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两侧的伸缩支撑机构,所述伸缩支撑机构包括推杆、后竖杆、前竖杆、上横杆和下横杆,所述上横杆、下横杆两端分别与前竖杆、后竖杆之间铰接形成平行四连杆机构,推杆驱动上横杆、下横杆沿其与后竖杆之间的铰接点上下摆动;所述座椅面两侧分别与位于其两侧的前竖杆之间铰接,所述传动机构在上横杆摆动时驱动座椅面沿其与前竖杆之间的铰接点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其动作过程中仿形人体下肢运动,拟合人体起坐路径,并在该过程中提供全程的助推作用力,可很好地解决膝关节疼痛、退化等起坐乏力人群起坐不便的问题。退化等起坐乏力人群起坐不便的问题。退化等起坐乏力人群起坐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辅助人体起坐的座椅


[0001]本技术涉及生活辅助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辅助人体起坐的座椅。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双腿是人体结构中及其重要的部分,通过膝关节结构完成各种复合运动,如行走起坐等,但对于膝关节、肢体因衰老退化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起坐乏力的人群而言,如厕、洗澡等简单的生活常事却常常让他们头痛。为提高这类人群的生活质量,减轻其家人负担,可自动辅助人体起坐的座椅急待开发。
[0003]目前,现在技术中的辅助起身座椅,如专利文献CN201510192873.1中的一种全自动起坐辅助装置,通过推杆使椅面升降贴合人体;但为推杆提供动力的电动机和升降液压缸制造成本较高,结构复杂,座板的转动角度取决于升降装置的动作行程,因此对升降装置的要求较高,且使用不舒适。又如专利文献CN201320402970.5中的一种多功能起坐辅助机,结构简单,仅需将座板装在支撑竖杆上,由腋下支撑杆提供部分支持力,成本较低;但是该装置仅通过腋下支撑拖动全身,舒适度极差,所以并不适合广泛的乏力人群。再如专利文献CN201420186203.X中的一种腿伤病人如厕辅助装置,通过液压杆推动椅面使之贴合人体的上升下降,辅助使用者如厕;但是其使用的局限性太大,必须固定的安装在马桶上面,并且椅面与支撑杆是线接触,可靠性差,前后倾风险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结构复杂、功能单一、使用过程中人性化体验较差等问题,提供一种可辅助人体起坐的座椅。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可辅助人体起坐的座椅,包括座椅架和座椅面;
[0007]所述座椅架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两侧的伸缩支撑机构,所述伸缩支撑机构包括推杆、后竖杆、前竖杆、上横杆和下横杆,所述后竖杆一端固定设置在底座上,所述上横杆、下横杆两端分别与前竖杆、后竖杆之间铰接形成平行四连杆机构,所述推杆设置在底座上,推杆驱动上横杆、下横杆沿其与后竖杆之间的铰接点上下摆动;
[0008]所述座椅面两侧分别与位于其两侧的前竖杆之间铰接,所述平行四连杆机构与座椅面之间设置有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在上横杆摆动时驱动座椅面沿其与前竖杆之间的铰接点转动。
[0009]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座椅面一侧的第一外齿轮、与第一外齿轮啮合的同步齿轮、第一连杆齿轮、第二连杆齿轮和固定设置在前竖杆上的第一内齿轮,所述第一连杆齿轮和同步齿轮分别连接在前竖杆与上横杆之间的铰接轴上,所述第二连杆齿轮设置在第一连杆齿轮和第一内齿轮之间,第二连杆齿轮分别与第一连杆齿轮和第一内齿轮之间啮合连接,所述第二连杆齿轮通过齿轮轴与上横杆之间转动连接。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位于座椅面两侧分别设置有传动机构。
[0011]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齿轮和同步齿轮的直径大于第一连杆齿轮的直径。
[0012]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齿轮为扇形结构。
[0013]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齿轮为扇形结构,所述第一内齿轮两端分别与前竖杆之间固定连接。
[0014]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推杆在初始状态下,座椅面呈水平设置,所述推杆伸长时,座椅面升高且其前端朝下方转动。
[0015]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推杆一端与底座之间铰接,另一端与上横杆之间铰接。
[0016]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滚轮。
[0017]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前竖杆上设置有扶手。
[0018]本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
[0019]1)本技术中采用平行四连杆机构,通过驱动平行四连杆机构实现座椅面的升降,同时在平行四连杆机构和座椅面之间设置传动机构,在平行四连杆机构动作的同时驱动座椅面转动,实现座椅面升降与旋转运动的复合联动,实现对人体起坐路径的模拟,为人体起坐运动提供助推作用力。
[0020]2)本技术结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其动作过程中仿形人体下肢运动,拟合人体起坐路径,并在该过程中提供全程的助推作用力,可很好地解决膝关节疼痛、退化等起坐乏力人群起坐不便的问题。
[0021]3)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只需通过控制推杆的伸缩运动即可实现座椅面的升降和转动,帮助使用者完成起坐动作。
[0022]4)本技术采用平行四连杆结构和齿轮传动机构对座椅面进行支撑和传动,动作稳定可靠,使用舒适安全。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座椅初始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座椅起坐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图1中A处局部示意图。
[00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传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传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三中传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四中传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0030]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五中传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0031]图中:1、底座,2、座椅面,3、推杆,4、后竖杆,5、前竖杆,6、上横杆,7、下横杆;
[0032]8、传动机构,801、第一外齿轮,802、同步齿轮,803、第一连杆齿轮,804、第二连杆齿轮,805、第一内齿轮,806、铰接轴,807、齿轮轴;
[0033]811、第二外齿轮,812、第二主动齿轮;
[0034]821、第三外齿轮,822、第三同步轮,823、第三中间轮,824、第三传动轮;
[0035]831、第四外齿轮,832、第四同步轮,833、第四中间轮,834、第四传动轮,835、第四内齿轮;
[0036]841、第五从动轮,842、第五同步轮,843、第五中间轮,844、第五主动轮,845、皮带;
[0037]9、滚轮,10、扶手,11、靠背。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39]实施例一
[0040]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中可辅助人体起坐的座椅,包括座椅架和座椅面2。
[0041]座椅架包括底座1和设置在底座两侧的伸缩支撑机构,所述伸缩支撑机构包括推杆3、后竖杆4、前竖杆5、上横杆6和下横杆7,所述后竖杆4一端固定设置在底座1上,竖直设置于底座1上靠后侧的位置,所述前竖杆5沿竖直方向设置,位于底座上方靠中部的位置。上横杆6、下横杆7两端分别与前竖杆5、后竖杆4之间铰接形成平行四连杆机构,所述推杆3设置在底座1上,推杆3驱动上横杆、下横杆沿其与后竖杆之间的铰接点上下摆动。
[0042]本实施例中推杆3一端与底座1之间铰接,另一端与上横杆6之间铰接。推杆伸长时,驱动上横杆转动,此时平行四连杆机构中的前竖杆向上运动,带动座椅面上升;同理当推杆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辅助人体起坐的座椅,包括座椅架和座椅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架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两侧的伸缩支撑机构,所述伸缩支撑机构包括推杆、后竖杆、前竖杆、上横杆和下横杆,所述后竖杆一端固定设置在底座上,所述上横杆、下横杆两端分别与前竖杆、后竖杆之间铰接形成平行四连杆机构,所述推杆设置在底座上,推杆驱动上横杆、下横杆沿其与后竖杆之间的铰接点上下摆动;所述座椅面两侧分别与位于其两侧的前竖杆之间铰接,所述平行四连杆机构与座椅面之间设置有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在上横杆摆动时驱动座椅面沿其与前竖杆之间的铰接点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辅助人体起坐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座椅面一侧的第一外齿轮、与第一外齿轮啮合的同步齿轮、第一连杆齿轮、第二连杆齿轮和固定设置在前竖杆上的第一内齿轮,所述第一连杆齿轮和同步齿轮分别连接在前竖杆与上横杆之间的铰接轴上,所述第二连杆齿轮设置在第一连杆齿轮和第一内齿轮之间,第二连杆齿轮分别与第一连杆齿轮和第一内齿轮之间啮合连接,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会中冷真龙辜英政童瑞年旷嘉玲李海鹏吴浩向煊平朱果刘世名刘晋衫何彦昕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