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防眩后视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3115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防眩后视镜,包括:外壳;触控层;吸收型偏光层;液晶调光层;反射型偏光层,所述吸收型偏光层的吸收轴偏振方向与所述反射型偏光层的反射轴偏振方向相互平行或相互垂直;所述液晶调光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第一透明电极、第一配向层、液晶层、第二配向层、第二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位于靠近所述吸收型偏光层的一侧,所述吸收型偏光层、所述液晶调光层和所述反射型偏光层均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触控层的触控面面向观察者一侧且所述触控层的四周与所述外壳的内侧临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触控防眩后视镜无重影、防眩速度快,并且便于操控。并且便于操控。并且便于操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触控防眩后视镜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特别涉及一种触控防眩后视镜。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传统的汽车内后视镜不仅功能单一,后路视野也严重受限,所以近几年带显示屏的流媒体后视镜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简单来说,流媒体后视镜通过安装在车外尾部的后拉摄像头,捕捉到车后的路况信息,实时传输到车内后视镜中的显示屏幕上,驾乘人员通过观看显示屏幕就能获知后方路况,与传统的镜面反射后视镜相比,流媒体后视镜观测到的视野更宽,在雨雾天气同样拥有较佳的效果。
[0003]虽然近几年流媒体后视镜在业内发展迅速,相关产品琳琅满目,但还是存在不少影响安全性及体验性的问题待解决,比如重影、显示亮度低、发热严重、成本高、安装复杂、适配性低、不具备自动防眩或防眩速度慢、手动按键操作复杂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无重影、防眩速度快,便于操控的触控防眩后视镜。
[0005]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触控防眩后视镜,所述触控防眩后视镜包括:外壳;触控层;吸收型偏光层,所述吸收型偏光层位于所述触控层之下;液晶调光层,所述液晶调光层被与所述吸收型偏光层基本上尺寸一致地设置在所述吸收型偏光层之下;反射型偏光层,所述反射型偏光层被与所述液晶调光层基本上尺寸一致地设置在所述液晶调光层之下,所述吸收型偏光层的吸收轴偏振方向与所述反射型偏光层的反射轴偏振方向相互平行或相互垂直;所述液晶调光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第一透明电极、第一配向层、液晶层、第二配向层、第二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位于靠近所述吸收型偏光层的一侧,所述吸收型偏光层、所述液晶调光层和所述反射型偏光层均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触控层的触控面面向观察者一侧且所述触控层的四周与所述外壳的内侧临近。
[0007]优选地,所述外壳与所述触控层临近位置处具有台阶部,所述触控层边缘底部位于所述台阶部上并固定于所述台阶部。
[0008]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光传感器和控制单元,所述光传感器探测环境光的变化并反馈信息至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信息电控调节施加给所述液晶层的电压。
[0009]优选地,所述光传感器包括朝向所述触控防眩后视镜前方的前光传感器和朝向所述触控防眩后视镜后方的后光传感器。
[0010]优选地,还包括位于所述反射型偏光层背离所述液晶调光层一侧的显示模组。
[0011]优选地,还包括位于所述触控层和所述吸收型偏光层之间的第一连接层、位于所述反射型偏光层和所述显示模组之间的第二连接层。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层为胶层,所述第二连接层为防尘海绵。
[0013]优选地,所述触控层包括保护玻璃层和触控功能层,所述保护玻璃层内侧边缘设置有丝印区域。
[0014]优选地,所述外壳包括朝向观察者一侧的前壳和背离观察者一侧的后壳,所述前壳包括至少一个卡扣,所述显示模组的边缘卡置于所述卡扣内。
[0015]优选地,还包括前摄像头模块、前摄像头转接线、后摄像头模块和后摄像头转接线,所述前摄像头模块通过所述前摄像头转接线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后摄像头模块通过所述后摄像头转接线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0016]本技术的触控防眩后视镜无重影、防眩速度快,并且便于操控。
附图说明
[0017]通过参照本技术的实施方案的图示说明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在附图中:
[0018]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触控防眩后视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触控防眩后视镜中液晶调光层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触控防眩后视镜中其他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触控防眩后视镜中各结构的爆炸图;
[0022]图5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触控防眩后视镜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触控防眩后视镜中的控制单元与各部分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4]图7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触控防眩后视镜处于反射率最低、透过率最高的流媒体显示工作状态时的光路示意图;
[0025]图8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触控防眩后视镜处于防眩状态时的光路示意图;
[0026]图9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触控防眩后视镜处于反射率最高、透过率最低的镜面状态时的光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在以下的描述中,为了达到解释说明的目的以对本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阐述了大量的具体细节,然而,很明显的,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无需这些具体细节也可以实现本技术。本技术所列举的说明性的示例实施方案仅为了说明,并不对本技术造成限制。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案所限,仅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为准。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触控防眩后视镜做详细描述。
[0029]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触控防眩后视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触控防眩后视镜中液晶调光层的具体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防眩后视镜包括:外壳,外壳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可以由不同的部分组成,本实施例中,外壳包括朝向观察者一侧的前壳6和背离观察者一侧的后壳7;触控层1;吸收型偏光层110,吸收型偏光层110吸收与吸收型偏光层的吸收轴偏振方向一致的光,并且允
许偏振方向与吸收型偏光层的吸收轴垂直的光透过;液晶调光层120,液晶调光层120被与吸收型偏光层110基本上尺寸一致地设置在吸收型偏光层110之下;反射型偏光层130,反射型偏光层130被与液晶调光层120基本上尺寸一致地设置在液晶调光层120之下,反射型偏光层130反射与反射型偏光层130的反射轴偏振方向一致的光,并且允许与反射型偏光层130的反射轴偏振方向垂直的光透过,反射型偏光层130例如可选自APF膜、RPM膜、DBEF膜或金属网丝反射型偏光膜等。本实施例中,吸收型偏光层110的吸收轴偏振方向与反射型偏光层130的反射轴偏振方向相互平行或相互垂直。
[0030]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液晶调光层12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121、第一透明电极122、第一配向层123、液晶层124、第二配向层125、第二透明电极126和第二透明基板127,第一透明基板121位于靠近吸收型偏光层110的一侧,框胶128包围液晶层124的四周并与第一透明基板121和第二透明基板127共同限定其间的液晶层124。本实施例中,吸收型偏光层110、液晶调光层120和反射型偏光层130均位于外壳内,触控层1的触控面面向观察者一侧且触控层1的四周与外壳的内侧临近。本实施例中,具体地,如图1所示,外壳与触控层1临近位置处具有台阶部61,触控层1的边缘底部位于台阶部61上并固定于台阶部61,固定方式例如采用胶粘的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防眩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防眩后视镜包括:外壳;触控层;吸收型偏光层,所述吸收型偏光层位于所述触控层之下;液晶调光层,所述液晶调光层被与所述吸收型偏光层基本上尺寸一致地设置在所述吸收型偏光层之下;反射型偏光层,所述反射型偏光层被与所述液晶调光层基本上尺寸一致地设置在所述液晶调光层之下,所述吸收型偏光层的吸收轴偏振方向与所述反射型偏光层的反射轴偏振方向相互平行或相互垂直;所述液晶调光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第一透明电极、第一配向层、液晶层、第二配向层、第二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位于靠近所述吸收型偏光层的一侧,所述吸收型偏光层、所述液晶调光层和所述反射型偏光层均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触控层的触控面面向观察者一侧且所述触控层的四周与所述外壳的内侧临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防眩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与所述触控层临近位置处具有台阶部,所述触控层边缘底部位于所述台阶部上并固定于所述台阶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防眩后视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光传感器和控制单元,所述光传感器探测环境光的变化并反馈信息至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信息电控调节施加给所述液晶层的电压。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文赵阳光李海峰范辉王慧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萃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