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盖加强部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22999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1:55
主要目的在于能够防止铰链部件的转动支点受到来自气囊主体的剪切力。涉及一种气囊盖加强部件(31),具备:能够开闭的门部(32);包围门部(32)的外周的树脂制的凸缘部(33);配置于凸缘部(33)的下侧的树脂制的脚部(34);以及铰链部件(54),至少由与凸缘部(33)分立的部件构成,将凸缘部(33)和门部(32)连结成能够开闭。在脚部(34)的内侧面以在脚部(34)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从下表面侧支撑铰链部件(54)的支撑肋(151)。铰链部件(54)的一部分埋设于凸缘部(33)。铰链部件(54)中的支撑肋(151)上的部分在从支撑肋(151)的前端朝向凸缘部(33)的端面的范围内,铰链部件(54)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上部从支撑肋(151)露出。铰链部件(54)中的位于支撑肋(151)彼此之间的部分从支撑肋(151)和凸缘部(33)露出。从支撑肋(151)和凸缘部(33)露出。从支撑肋(151)和凸缘部(33)露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气囊盖加强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气囊盖加强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汽车等的车辆中,作为紧急时的安全措施具备气囊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0003]在该专利文献1中,通过网状的铰链部件(易弯曲材料)连接门部(第一衬板)和凸缘部(第二衬板)。在这种铰链部件中,气囊展开时,设想铰链部件与凸缘部的边界部分(即在铰链部件中从凸缘部突出的根部的部分)成为转动的支点。
[0004]在专利文献2中,也通过铰链连结部件(该文献的附图标记36所示的部位)连接凸缘部(该文献的附图标记18所示的部位)和门部(该文献的附图标记34、42所示的部位)。
[0005][现有技术文献][0006][专利文献][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62701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FR301539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10]对于上述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的专利技术,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发现存在如下问题。即,在专利文献1的专利技术中,存在气囊展开时朝向门膨胀的气囊的布料有可能直接接触于铰链部件和凸缘部的边界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对铰链部件中的成为转动的支点的部分施加剪切力。
[0011]相对于此,在专利文献2中,如该文献的图4b所示,在凸缘部的端面和脚部的上表面形成台阶部,并在脚部的上部面使铰链部件从凸缘部露出。如果能够忠实地实现该专利文献2的结构,则铰链部件的转动的支点位于比脚部的内部面靠向外侧的位置,可受到保护而不受气囊的布料的影响。
[0012]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专利技术中,在铰链部件中,在脚部上从凸缘部露出的部分的上侧整体上有可能形成树脂层。
[0013]即,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将铰链部件嵌件成形于凸缘部和脚部时,在模具内,铰链部件中的成为转动的支点的部分位于形成脚部的成形空间上。但是,该成形空间并不能支撑铰链部件。因此,注射树脂时,铰链部件在注射压力下弯曲,在铰链部件进入成形空间中的状态下成形脚部,铰链部件有可能钻入到脚部中。其结果,在铰链部件中,从树脂露出并成为转动的支点的部位向脚部的内部面侧移动。这样的话,其结果与引用文献1的结构相同,气囊的布料会直接接触于转动的支点,产生与伴随气囊展开的对铰链部件的剪切应力相关的问题。
[0014]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
[0015](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措施)
[0016]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气囊盖加强部件具备:
[0017]门部,其能够开闭;
[0018]树脂制的凸缘部,其包围所述门部的外周;
[0019]树脂制的脚部,其配置在所述凸缘部的下侧;以及
[0020]铰链部件,其由至少与所述凸缘部分立的部件构成,并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连结所述凸缘部和所述门部,
[0021]在所述脚部的内侧面以在所述脚部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从下表面侧支撑所述铰链部件的支撑肋,
[0022]所述铰链部件的一部分埋设在所述凸缘部,
[0023]在所述铰链部件中的所述支撑肋上的部分中,在从所述支撑肋的前端朝向所述凸缘部的端面的范围内,所述铰链部件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上部从所述支撑肋露出,
[0024]所述铰链部件中的位于所述支撑肋彼此之间的部分从所述支撑肋和所述凸缘部露出。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纵剖视图。
[0026]图2是从图1的II-II线的位置观察脚部的剖视图。
[0027]图2A是图1的气囊盖加强部件的局部俯视图。
[0028]图2B是制造用模具装置的下侧模具的局部俯视图。
[0029]图3是图1的没有支撑肋的部分的放大图,是图2A的A-A线的剖视图。
[0030]图4是图1的具有支撑肋的部分的放大图,是图2A的B-B线的剖视图。
[0031]图5是图4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
[0032]图6是图4的另一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
[0033]图7是气囊盖加强部件的制造用模具装置的纵剖视图。
[0034]图8是与图7的制造用模具装置的脚部的上部周边部分(没有支撑肋的部分)对应的沿图2B的C-C线的剖视图。
[0035]图9是与图7的制造用模具装置的脚部的上部周边部分(具有支撑肋的部分)对应的沿图2B的D-D线的剖视图。
[0036]图10是图4的变形例中的与图8同样的制造用模具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0037]图11是图5的另一变形例中的与图8同样的制造用模具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利用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39]图1~图11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
[0040](实施例1)
[0041]<结构>以下,对该实施例的结构进行说明。
[0042]图1示出气囊装置。图中的方向为车辆前后方向X、车宽方向Y、上下方向Z。
[0043]在汽车等的车辆1中,作为紧急时的安全装置,在车室2内具备气囊装置3。例如,副
驾驶席用的气囊装置3具备:将袋状的气囊主体4折叠容纳的气囊模块5、盖部件6、以及气囊盖加强部件31。
[0044]气囊主体4在展开时从形成在气囊模块5的上部面侧的开口部分朝向乘客侧向上斜后方膨出。另外,在图1中,将气囊主体4的膨出方向记为附图标记41。如此,为了使气囊主体4膨出,气囊模块5在使气囊模块5的上部面的开口部分朝向乘客侧的状态下,相对于朝向大致上下方向Z的盖部件6的表面倾斜配置。
[0045]盖部件6平常从上方覆盖隐藏气囊模块5,并且在紧急时形成使展开的气囊主体4从气囊模块5向车室2内膨出的开口61。盖部件6具有在气囊主体4的作用下开启的盖部21和包围盖部21的外周的盖外周部22。
[0046]在该实施例中,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设置有两个盖部21(第一盖部(车辆前方侧)和第二盖部(车辆后方侧))。盖部21和盖外周部22由开裂线23划分而成。开裂线23由在盖部件6的背面侧形成的、未到达盖部件6的表面的深度的切口等形成。关于盖部件6,存在与仪表板8成为一体的结构以及与仪表板8成为分体的结构。通常,仪表板8具有位于前窗的下侧且朝向大致上下方向Z的上部面部、以及从上部面部的乘客侧的边缘部向大致下方延伸的跟前侧(靠乘客一侧)表面部,盖部件6设置于上部面部的位置。
[0047]气囊盖加强部件31安装于盖部件6的背面侧而对盖部件6进行加强的同时,容纳气囊模块5的至少一部分而将从气囊模块5展开的气囊主体4向盖部件6引导。
[0048]气囊盖加强部件31具有:门部32、凸缘部33、脚部34、以及铰链部35。其中,门部32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门部(车辆前方侧)和第二门部(车辆后方侧)),其安装于各盖部21的背面而对各盖部21进行加强,并能够与盖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气囊盖加强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门部,其能够开闭;树脂制的凸缘部,其包围所述门部的外周;树脂制的脚部,其配置在所述凸缘部的下侧;以及铰链部件,其由至少与所述凸缘部分立的部件构成,并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连结所述凸缘部和所述门部,在所述脚部的内侧面,以在所述脚部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从下表面侧支撑所述铰链部件的支撑肋,所述铰链部件的一部分埋设在所述凸缘部,在所述铰链部件中的所述支撑肋上的部分中,在从所述支撑肋的前端朝向所述凸缘部的端面的范围内,所述铰链部件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上部从所述支撑肋露出,所述铰链部件的位于所述支撑肋彼此之间的部分从所述支撑肋和所述凸缘部露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盖加强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部件是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盖加强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部具有:第一门部,其相对于开裂线配置在车辆前方侧;以及第二门部,其相对于所述开裂线配置在车辆后方侧,所述铰链部件具有:车辆前方铰链部,其用于连结所述第一门部和所述凸缘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洋介
申请(专利权)人:马瑞利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