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高压方波驱动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28989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1: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高压方波驱动电源,包括正电压输出电路、负电压输出电路和高压驱动电路,正电压输出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变压器T1、第一场效应管M1、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负电压输出电路包括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二变压器T2、第二场效应管M2、第二二极管D2、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以一种尺寸小体积电池供电的便携式高压方波驱动电源来提供输出正负200V的高压电压。来提供输出正负200V的高压电压。来提供输出正负200V的高压电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高压方波驱动电源


[0001]本技术属于驱动电源
,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高压方波驱动电源。

技术介绍

[0002]高压电源(HVPS)是一种从开关模式电源(SMPS)和主板接收输入电压(5V、24V等)、并且根据控制器的脉冲宽度调制(PWM)信号产生并输出形成转录过程的图像所需要的高压的设备;HVPS使用变压器将24V的DC输入电压转换成几百到几千伏范围内的高压,并输出该电压。在一些应用中,如压电陶瓷、介电弹性体、LED驱动等应用领域,需要用较小的电池输入而输出高压的便携式小尺寸高压电源来驱动。传统的高压电源具有相对独立的电压放大级和功率级驱动电源,增大了电源的体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高压方波驱动电源,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高压方波驱动电源,包括正电压输出电路、负电压输出电路和高压驱动电路,所述正电压输出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变压器T1、第一场效应管M1、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器的脉宽调制信号端PWM+端相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G相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原线圈的第一端与场效应管M1的漏极D相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原线圈的第二端与电池相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副线圈的第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和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和第一采样电压节点FB+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场效应管M1的源级S、第一变压器T1的副线圈的第二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和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分别接地;所述负电压输出电路包括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二变压器T2、第二场效应管M2、第二二极管D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与第二控制器的脉宽调制信号端PWM-端相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和第二场效应管M2的栅极G端相连接,第二变压器T2的原线圈的第一端与第二场效应管M2的漏极D相连接,第二变压器T2的原线圈的第二端与电池相连接,第二变压器T2的第一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相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二变压器T2的副线圈的第二端和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和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相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与第二采样电路节点FB-端相连接,第六电阻R6、第二场效应管M2的源级S、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和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分别接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和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分别与采样电路的电源端VCCA端相连接;所述高压驱动电路包括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
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所述第九电阻R9的的第一端与第三控制器的脉宽调制信号端PWM1相连接,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十电阻R11的第二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与第四控制器的脉宽调制信号端PWM2相连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的第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源VCC端了相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与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级相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及高压方波驱动电源输出端OUT相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与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及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相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分别与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和第二变压器T2的副线圈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
[0005]优选的,所述第一变压器T1和第二变压器T2为高匝比升压变压器,匝比为10。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场效应管M1和第二场效应管M2为N沟通MOSFET。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三极管Q1和第四三极管Q4为NPN型三极管。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三极管Q2和第三三极管Q3为PNP型三极管。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可采用数个尺寸较小的器件来搭建小体积的、电池供电的、便携式高压方波驱动电源,能够用于压电陶瓷、介电弹性体、LED驱动等需要用小尺寸小体积电池供电的便携式高压方波驱动电源来提供输出正负200V的高压电压。本技术以一种尺寸小体积电池供电的便携式高压方波驱动电源来提供输出正负200V的高压电压。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正电压输出电路;
[0011]图2为本技术的负电压输出电路;
[0012]图3为本技术的高压驱动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4]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高压方波驱动电源,包括正电压输出电路、负电压输出电路和高压驱动电路。
[0015]如图1所示,所述正电压输出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变压器T1、第一场效应管M1、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器的脉宽调制信号端PWM+端相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G相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原线圈的第一端与场效应管M1的漏极D相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原线圈的第二端与电池相连接,第一变压
器T1的副线圈的第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和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和第一采样电压节点FB+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场效应管M1的源级S、第一变压器T1的副线圈的第二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和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分别接地。
[0016]所述正电压输出电路为一反激变换器电路。第一控制器通过脉宽调制PWM+信号驱动第一场效应管M1,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高压方波驱动电源,包括正电压输出电路、负电压输出电路和高压驱动电路,所述正电压输出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变压器T1、第一场效应管M1、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器的脉宽调制信号端PWM+端相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G相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原线圈的第一端与场效应管M1的漏极D相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原线圈的第二端与电池相连接,第一变压器T1的副线圈的第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和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和第一采样电压节点FB+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场效应管M1的源级S、第一变压器T1的副线圈的第二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和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分别接地;所述负电压输出电路包括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二变压器T2、第二场效应管M2、第二二极管D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与第二控制器的脉宽调制信号端PWM-端相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和第二场效应管M2的栅极G端相连接,第二变压器T2的原线圈的第一端与第二场效应管M2的漏极D相连接,第二变压器T2的原线圈的第二端与电池相连接,第二变压器T2的第一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相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二变压器T2的副线圈的第二端和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和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相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与第二采样电路节点FB-端相连接,第六电阻R6、第二场效应管M2的源级S、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和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分别接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和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分别与采样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何金生
申请(专利权)人:海沃绍兴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