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追日型的通信基站光伏发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28288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通信领域,具体为一种追日型的通信基站光伏发电装置。目前的光伏发电只有固定支架技术和感应追踪技术,固定支架技术简单、成本低廉、但发电量低,感应追踪技术是技术繁杂、追踪精度高,但自损耗电量大,为了尽快回收投资成本,市场都是采用低成本的固定支架技术,这就是目前全世界通信基站光伏发电都是采用固定支架技术的最主要原因。所以不仅能够追日而且又具有实用价值,是通信基站光伏发电领域内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分别采用不同的支柱、电机和机械传动机构、固定或活动的支架的不同组合体,构建成一个1维度或2维度追踪的光伏发电装置,能够解决这一难题,发电量比固定支架技术的平均多增加了60%左右。60%左右。60%左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追日型的通信基站光伏发电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新能源领域,具体为一种追日型的通信基站光伏发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移动通信基站以及大型户外广告牌的供电,都是采用固定支架的光伏发电技术,目前市场上已经在运用的光伏发电技术就只有两个,一个是固定支架技术、一个是感应追踪技术,这是两个走向极端的技术,一个是走低成本的技术路线,另一个是走追踪精度高的技术路线。固定支架技术:技术简单、成本低廉、但发电量低;感应追踪技术:技术繁杂、成本高昂、追踪精度高,但发电量高的同时自损耗电量也大,通俗的种说法就是发电1000,自损800,所以这两种技术的性价比都很低,在光伏发电市场上,为了尽快回收投资成本,矮子里面挑高子,宁可牺牲了追踪精度,也要采用低成本的固定支架技术,这就是目前全世界光伏发电产品几乎都是采用固定支架技术的最主要原因。要提高光伏发电的发电效率有两种方式,一是大幅度提高光电转换率,但以目前的技术短期内还很能实现,二是改变光伏板的角度,包括方位角和倾角,所以在光电转换率难以大幅度提高的当下,提供一种不仅能够实现追日目的而且又具有实用价值,能够广泛推广应用的追日技术,就是当下移动通信基站及户外大型公告牌的光伏发电领域内所遇到的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缺陷,本技术通过提供一种追日型的通信基站光伏发电装置,使得上述的技术难题得到了解决。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追日型的通信基站光伏发电装置,包含有通信设施、太阳能角度控制器、通信立柱、支柱、光伏板,追踪装置分为1维度或2维度追踪两种不同的类型,这两种类型当中又分为1+1和1+N两种不同的模式,1+1模式的支柱是自转模式,1+N模式是非自转模式,所述1+1模式的支柱是一种智能电动柱,其柱体主要由轴、T型空心管所构成,T型空心管顶部安装有铰接装置的构件,其固定在轴上随轴一起旋转而不能上下移动,所述1+N的支柱是一种转动的支柱,其机座内除了没有安装电机和机械传动机构之外,其余的都与1+1模式的相同,但轴上多增加了一根两端都带有圆环的双环构件或一个齿轮,所述双环构件中的一端是固定安装在T型空心管之下并固定在轴上,另外一端是螺栓固定在东向或西向的一根梁上,杆上固定安装有N个双环构件,梁带有圆环的另一端固定在立轴上,立轴是机械传动机构中的轴,所述齿轮固定安装在转动支柱的T型空心管之下并固定在轴上,N个转动支柱的齿轮通过一根闭合的链条链接为一体,链条的一端与机械传动机构链接,驱动电机通过包含了双环构件或链条的机械传动机构共同驱动N个转动支柱同时转动,由此构建了一个1纬度或2维度的追踪装置的1+1或1+N模式,装置上安装了光伏板则变为光伏发电装置,在1纬度光伏发电追踪装置当中,光伏板是固定安装在智能电动支柱或转动支柱顶端上,其底部固定有Ⅱ型构件,一根弯曲的立柱固定在Ⅱ型构件上使得光伏板与地面倾斜,弯曲立柱底部固定
安装在智能电动支柱或转动支柱的顶端;在2纬度追踪装置当中,安装在智能电动柱或转动支柱顶端的光伏板采用铰接连接,其底部固定有Ⅱ型构件,一根空心管固定在Ⅱ型构件上,两根T型空心管的顶端通过铰接装置的构件铰接连接形成一个铰接装置,其中一根T型空心管插入智能电动柱或转动支柱的顶端固定连接,另一根T型空心管插入或套在光伏板底部的空心管内螺栓固定连接,驱动装置的安装,在1+1或1+N模式的每根支柱上都固定安装一根,驱动装置的顶端与光伏板底部进行螺栓连接,另一端安装在智能电动柱或转动支柱上,其将随同智能电动柱或转动支柱一同转动,所述驱动装置是一种可升降的智能电动柱,其柱体主要由多边形或圆形的螺母、带有螺纹的轴、空心管所构成,空心管固定在螺母上形成一体,螺母沿着轴上下移动,光伏板角度的调节,将由安装有嵌入式的角度传感器的太阳能角度控制器,来进行控制,所述太阳能角度控制器,是利用时间计时来控制光伏板的角度发生改变的一种智能控制装置,其主要有主芯片、角度传感器、GPS卫星定位或电子指南针、时钟芯片、蓝牙、电机驱动的模块,所述铰接装置的构件是由1块底板和C块的多边形竖板所构成,竖板带有圆弧的一端带有孔洞,另外一端焊接固定在底板上,所述铰接装置的构件,C=2时候,是螺栓固定连接,当C>2时候,是铰接连接形成一个铰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不需要光电传感装置,分别采用不同的支柱、电机和机械传动机构、固定或活动的支架的不同组合体,构建成一个1维度或2维度追踪的光伏发电装置,方位角和倾角的调节将采用时间计时,采用太阳能角度控制器来进行控制。
[0006]本技术的一种追日型的通信基站光伏发电装置,提供的1纬度或2纬度无需光电传感器的追踪技术,是有别于公知的固定支架技术和感应式追踪技术的一种新型非感应式追踪技术,其技术简单、成本低、自损电量小,在光电转换率难以大幅度提高的当下,提高了发电效率,解决了通信基站行业内所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即光伏发电不仅要能够追日而且还要具有实用价值的难题,本技术的发电量比不具有追日功能的固定支架技术的平均多增加了60%左右,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通信基站光伏发电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2纬度追踪的1+1模式的平面俯视图:符号1为光伏板,符号2为两根T型空心管铰接连接形成的铰接装置,符号3是光伏板底部空心管,符号4为光伏板与驱动装置的螺栓连接构件,符号5为智能电动柱,符号6为驱动装置,符号7为驱动装置的支架,符号8为智能电动柱的基座,图2为2纬度追踪的1+1模式的正视图:图3为2纬度追踪的1+N模式中双环模式的平面俯视图:符号9是可转动的支柱,符号10是轴,符号11是双环构件,符号12是杆,符号13是立轴,符号14是传动机构,符号15是驱动电机;图4是2纬度追踪的1+N模式中双环模式的正视图,图5是2纬度追踪的1+N模式中齿轮模式的平面俯视图:符号16是闭合链条,符号17是齿轮,图6为2纬度追踪的1+N模式中齿轮模式的正视图;图7是1纬度追踪的1+1模式的正视图:符号23为弯曲立柱;图8为通信基站的正视图:符号19为通信设施,符号20为通信立柱,符号21为光伏发电装置,符号22为钢结构框架,符号23为电池箱及控制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08]为了加深对本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该
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
[0009]角度的调节是一日之内调节三次或多次,2维度追踪的调节的时间段分为上午、正午、下午三个时段,一日之内的三次调节,光伏板,在上午时段是面朝东面,倾角最大,正午时段,是水平状;下午时段,是面朝西面,倾角最大,所述的多次调节,是指在上午或下午两个时段内,每间隔E分钟进行一次方位角的调节,在E分钟内倾角调节F次,所述输入法当中的光伏板的最大倾角ψ的角度值按算术平均分成F次,每次调节的角度值为ψ/F,三个时间段内光伏板的朝向与1日之内三次调节的相同,在上午时段,每次新调节的角度值为ψ-J*ψ/F,J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追日型的通信基站光伏发电装置,包含有通信设施、太阳能角度控制器、通信立柱、支柱、光伏板,追踪装置分为1维度或2维度追踪两种不同的类型,这两种类型当中又分为1+1和1+N两种不同的模式,1+1模式的支柱是自转模式,1+N模式是非自转模式,所述1+1模式的支柱是一种智能电动柱,其柱体主要由轴、T型空心管所构成,T型空心管顶部安装有铰接装置的构件,其固定在轴上随轴一起旋转而不能上下移动,所述1+N的支柱是一种转动的支柱,其机座内除了没有安装电机和机械传动机构之外,其余的都与1+1模式的相同,但轴上多增加了一根两端都带有圆环的双环构件或一个齿轮,所述双环构件中的一端是固定安装在T型空心管之下并固定在轴上,另外一端是螺栓固定在东向或西向的一根梁上,杆上固定安装有N个双环构件,梁带有圆环的另一端固定在立轴上,立轴是机械传动机构中的轴,所述齿轮固定安装在转动支柱的T型空心管之下并固定在轴上,N个转动支柱的齿轮通过一根闭合的链条链接为一体,链条的一端与机械传动机构链接,驱动电机通过包含了双环构件或链条的机械传动机构共同驱动N个转动支柱同时转动,由此构建了一个1纬度或2维度的追踪装置的1+1或1+N模式,装置上安装了光伏板则变为光伏发电装置,在1纬度光伏发电追踪装置当中,光伏板是固定安装在智能电动支柱或转动支柱顶端上,其底部固定有Ⅱ型构件,一根弯曲的立柱固定在Ⅱ型构件上使得光伏板与地面倾斜,弯曲立柱底部固定安装在智能电动支柱或转动支柱的顶端;在2纬度追踪装置当中,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圣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