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漏电保护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2154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1: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漏电保护开关,包括第一电源电路及线圈吸合电路,其中,第一电源电路的输入端与待检测线路连接,输出端与线圈吸合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线圈吸合电路包括第七二极管、第十二极管、第四可控开关、第十三电阻及第一继电器,其中,第十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七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七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二端与第一继电器的一端连接,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三端接地,第一继电器的另一端与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通过实施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内部线圈自动得电吸合,提高了漏电保护开关的智能化。提高了漏电保护开关的智能化。提高了漏电保护开关的智能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漏电保护开关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漏电保护
,具体涉及一种漏电保护开关。

技术介绍

[0002]家用电器的日益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危险,例如当线路出现漏电、过载、短路等问题时,不但容易造成电器损坏,甚至还会引发电气火灾危害人身安全。漏电保护装置作为配电系统中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设备,在发生漏电危险时,能够快速切断电源,保证人们可以安全地使用电,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现有的漏电保护装置一般采用手动复位方式实现内部线圈得电吸合,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手动复位已无法满足漏电保护智能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手动复位无法满足漏电保护智能化的需求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漏电保护开关。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漏电保护开关,包括电流互感电路、控制电路及脱扣电路,其中,所述电流互感电路的输入端与待检测线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检测待检测线路的漏电信号,并将所述漏电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脱扣电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漏电信号生成脱扣信号,并根据所述脱扣信号控制脱扣器脱扣,所述漏电保护开关还包括:第一电源电路及线圈吸合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源电路的输入端与待检测线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线圈吸合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为所述线圈吸合电路提供电源;所述线圈吸合电路的输出端与脱扣器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脱扣器吸合,所述线圈吸合电路包括第七二极管、第十二极管、第四可控开关、第十三电阻及第一继电器,其中,所述第十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三端接地,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
[000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线圈吸合电路还包括:第五二极管、第三电容、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及第四电容,其中,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二极管的负极及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及所述第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及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
[000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源电路包括: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五电容、整流桥、第六二极管及第六电容,其中,所述第十六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十七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整流
桥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整流桥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整流桥的第三端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整流桥的第四端与所述第六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另一端接地。
[0008]在一实施例中,漏电保护开关,还包括:自检电路,所述自检电路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控制电路发送的自检信号进行自检,并显示自检结果。
[0009]在一实施例中,漏电保护开关,还包括:电源隔离电路,所述电源隔离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用于在所述控制电路发送自检信号时,切断所述第一电源电路输送至所述控制电路的电源。
[0010]在一实施例中,漏电保护开关,还包括:第二电源电路,所述第二电源电路的输入端与待检测线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用于为所述控制电路发送自检信号提供电源。
[0011]在一实施例中,漏电保护开关,还包括:复位电路,所述复位电路与所述线圈吸合电路连接,用于通过闭合所述复位电路中的复位开关将所述第一继电器复位。
[0012]在一实施例中,漏电保护开关,还包括:测试电路,所述测试电路与待检测线路连接,用于通过闭合测试电路中的测试开关产生模拟的漏电信号。
[0013]在一实施例中,漏电保护开关,还包括:自检复位电路,所述自检复位电路的一端与第一电源电路连接,另一端与控制电路连接,用于恢复所述第一电源电路输送至所述控制电路的电源。
[00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自检复位电路包括:第十九电阻及第五可控开关,其中,所述第十九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一端连接。
[0015]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1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漏电保护开关,包括电流互感电路、控制电路及脱扣电路、第一电源电路及线圈吸合电路,其中,第一电源电路的输入端与待检测线路连接,输出端与线圈吸合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为线圈吸合电路提供电源;线圈吸合电路的输出端与脱扣器连接,用于控制脱扣器吸合,线圈吸合电路包括第七二极管、第十二极管、第四可控开关、第十三电阻及第一继电器,其中,第十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七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七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二端与第一继电器的一端连接,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三端接地,第一继电器的另一端与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通过利用第一电源电路将第七二极管击穿导通,并触发第四可控开关导通,为第一继电器提供供电回路,实现内部线圈自动得电吸合,提高了漏电保护开关的智能化,满足了漏电保护智能化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漏电保护开关的一个具体示例的原理框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漏电保护开关的一个具体示例的电路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漏电保护开关的另一个具体示例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漏电保护开关,包括电流互感电路、控制电路及脱扣电路,其中,所述电流互感电路的输入端与待检测线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检测待检测线路的漏电信号,并将所述漏电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脱扣电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漏电信号生成脱扣信号,并根据所述脱扣信号控制脱扣器脱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电保护开关还包括:第一电源电路及线圈吸合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源电路的输入端与待检测线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线圈吸合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为所述线圈吸合电路提供电源;所述线圈吸合电路的输出端与脱扣器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脱扣器吸合,所述线圈吸合电路包括第七二极管、第十二极管、第四可控开关、第十三电阻及第一继电器,其中,所述第十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三端接地,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吸合电路还包括:第五二极管、第三电容、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及第四电容,其中,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二极管的负极及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及所述第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及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电路包括: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五电容、整流桥、第六二极管及第六电容,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春开姜学峰胡建华林建荣
申请(专利权)人:科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