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扩散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2116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光学扩散组件主要设有一板体,而复数光源则设于板体一侧;其中,该板体上包含具长、短轴的复数光学微结构,由于该短轴的曲率大于长轴的曲率,故在长轴方向的扩散效果较短轴方向为差,而利用各光学微结构的长轴方向与光源的延伸方向略呈平行排列,或者各光学微结构的短轴方向与光源的延伸方向略呈正交排列,使各光源经光学微结构的短轴得到较佳的扩散效果,得以增加各光源间的光量,藉以消除各光源的间的昏暗带区,以提高整体背光模块的辉度。(*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光学扩散组件,旨在提供一种应用于 背光模块中,可更有效地分配光源的光线,以提高整体背光模 块的辉度。
技术介绍
背光模块(Backlight module)泛指可提供产品一个背面光源的组 件,目前运用在各种信息、通讯、消费产品上,如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 LCD )、底片扫描仪、幻灯片看片箱等产品。依照其 光源入射位置的不同,背光模块可分成但侧光式(edge lighting)与直 下式(bottom lighting)两种,侧光式背光模块,通常是应用于例如手 提型计算机等要求省电与轻薄的产品上。为了达到轻薄的要求,通常 是于背光模块的侧边放置光源,并藉由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将 光源出射的光导引至显示面板上。直下式背光模块,通常是应用于例如电视等需具备高亮度的产品 上,如图1所示为习知的直下式背光模块1中,具备一壳体11,该壳 体11内面一般涂布有能做光反射的反射涂料,或贴附有一层反射膜12, 以作光源的反射;再依序间隔排列有复数个光源13,并于光源13上方 设置一扩散板14,接着于扩散板14上方配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光扩 散膜片15以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增亮膜片16最后再与显示面板17结 合,而形成一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又,由于扩散板或扩散片等光学扩散组件的作用仅在令所通过的 光线均匀扩散,对于改善液晶模块明、暗带区现象的效果有限,因此 即有些背光模块刻意拉长光源12与扩散板13的间隙,以期扩大各光 源12进入扩散板13的范围,达到缩小昏暗带区的目的;然而,如此 的结构设计不但效果相当有限,且将使背光模块的厚度增加,而与液晶模块轻薄化的设计初衷相违背。而现有光学扩散组件的制造可分为两种型态 一种是在于基材表 面形成扩散用的微结构;另一种是将微粒子涂布于基材表面,或是将 微拉子混掺于基材中。微粒子涂布法常无法达到高均匀性与高制程良 率,粒子涂布量受限,因此扩散率无法提升,同时又容易刮伤其它组 件。微粒子混掺法可提高扩散率,但是透光率较低。在基材表面形成的微结构主要为两种型态不规则性起伏的毛玻 璃式结构以及规则性的微镜片结构(lens array )。其中毛玻璃式结构是 早期使用的光扩散结构,但是其扩散率低,扩散方向也是呈随机性, 无法针对如萤光管作特定方向的扩散。柱状的微镜片结构可有效地控 制光扩散方向,现有的设计有连续的圆弧形、正弦波形、三角形、方 形等,例如美国专利公开案US2003 / 0184993A1以及日本专利特开 2000-75102所揭露者,US2003/0184993A1将镜片组微结构应用于液 晶显示器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中,达成扩散效杲。特开2000-75102则将正 弦波形镜片应用至集光板的设计中。其中以半圆形以上的连续圓弧形 的设计具有最佳的光扩散性如图2A、 B所示(箭号表示入射的光束), 正弦波形的柱状微透镜18或其它波形的柱状微透镜无法达到均匀分散 光源的效果;故上述各种光学扩散组件的结构用以解决习用背光模块 明显呈现明、暗带区,仍存有进一步改良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背光模块中, 可增加各光源间的光量,以提高整体背光模块辉度的光学扩散组件。本技术光学扩散组件的技术方案为该光学扩散组件主要设 有一板体,而复数光源则设于板体一侧,使光源发出的光线藉由该光 学扩散组件后均匀散出;其中,该板体上包含具长、短轴的复数光学微结构,各光学微结构的长轴方向与光源的延伸方向略呈平行排列。 由于该短轴的曲率大于长轴的曲率,故在长轴方向的扩散效果较 短轴方向为差,而利用各光学微结构的长轴方向与光源的延伸方向略呈平^f于"t非列,或者各光学孩史结构的短轴方向与光源的延伸方向略呈正 交排列,使各光源经光学微结构的短轴得到较佳的扩散效果,得以增 加各光源间的光量,藉以消除各光源的间的昏暗带区,以提高整体背 光模块的辉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该光学微结构具有长、短轴,而产生不同的扩散效果,可有效 地分配光源的光线。使各光源经光学微结构的短轴得到较佳的扩散效果,得以增加各光源 间的光量,藉以消除各光源的间的昏暗带区,以提高整体背光模块的 辉度。3、该光学扩散组件应用于3D立体显示器时,将光学扩散组件设 置于第一、二液晶面板之间,可改善习有3D立体显示器产生网错效应 (moire),而视觉上会产生亮暗水波紋的缺点。附图说明图1为一般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2A、 B为习有光学扩散组件的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中光学扩散组件与光源的结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中光学扩散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A-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光学扩散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光学扩散组件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中光学扩散组件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中光学扩散组件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中光学扩散组件应用于背光模块的结构立体图。图号说明光线PI长轴出光量P2短轴出光量P3直下式背光模块1壳体11反射膜12光源13扩散板14光扩散膜片15增亮膜片16显示面板17柱状微透镜18光学扩散组件2板体21入光面211出光面212光学微结构22长轴221短轴222光源3延伸方向31第一液晶面+反4第二液晶面板具体实施方式为能使贵审查员清楚本技术的结构组成,以及整体运作方式,兹配合图式i兌明如下本技术光学扩散组件,如图3所示,该光学扩散组件2主要设 有一板体21,该才反体21设有入光面211以及与入光面21 l相对的出光面 212,而复数光源3则设于板体21—側的入光面211下方,使光源3发出 的光线藉由该光学扩散组件2后均匀散出。本案的重点在于该板体21上包含具长、短轴的复数光学微结构 22,请同时参阅图4的第一实施例所示,各光学微结构22设于出光面212 上,而各光学微结构22于该出光面212的投影可为椭圆形,请同时参阅 图5所示各光学微结构22为椭圓半球状的结构体,其具有长轴221及短 轴222,该长轴221方向与光源3的延伸方向31略呈平行排列。整体使用时,由于该短轴222的曲率大于长轴221的曲率,故在长 轴221方向的扩散效果较短轴222方向为差,请同时参阅图5所示,而利使光源3的光线P1(假设光量为100%)进入光学微结构22时,经长轴221-彈到较差的扩散效果(若长轴出光量P2为40 % ),则经短轴222^寻到伞支佳 的扩散效果(则短轴出光量P3为60 %),亦即朝光源3的延伸方向31所得 到的出光量较低,而朝各光源3间的出光量较高,得以增加各光源间的 光量,藉以消除各光源之间的昏暗带区,以提高整体背光模块的辉度。如图6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同样于板体21的出光面212上设置有 复数散乱排列的光学微结构22,而各光学微结构22为椭圓半球状的结 构体,其具有长轴221及短轴222,该长轴221方向与光源3的延伸方向 31略呈平行排列,而相对于光源3上方具有排列较为密集的光学微结构 22;再者,各光学孩乏结构22亦可以为长条柱状的结构体,如图7所示的 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扩散组件,该光学扩散组件主要设有一板体,而复数光源则设于板体一侧;其特征在于:该板体上包含具长、短轴的复数光学微结构,各光学微结构的长轴方向与光源的延伸方向略呈平行排列,或者各光学微结构的短轴方向与光源的延伸方向略呈正交排列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建呈王志鸿林昭颖
申请(专利权)人:颖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