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振轨枕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22051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1: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轨枕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减振轨枕,包括混凝土壳和两个辅助减震组件,所述混凝土壳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钢筋框架,所述混凝土壳的内部开设有内腔,所述混凝土壳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位于内腔底部的底座,所述混凝土壳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位于内腔外侧的钢环,所述钢环的内部活动安装有钢架,所述钢架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左右对称分布的两个托板,所述混凝土壳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位于内腔内部的限位板,所述混凝土壳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左右对称分布的两个限位环。该减振轨枕及其施工方法,具备减震性能好且便于制造等优点,解决了目前的该种高强度轨枕虽然承载能力具有提高,但现有的减振性能一般,无法满足高强度轨枕的问题。无法满足高强度轨枕的问题。无法满足高强度轨枕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振轨枕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轨枕
,具体为一种减振轨枕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轨枕又称枕木,也是铁路配件的一种。只不过所用材料不仅仅是木材,因此叫轨枕更加科学,别看轨枕的模样单调划一,貌不惊人,它的作用可不小,轨枕既要支承钢轨,又要保持钢轨的位置,还要把钢轨传递来的巨大压力再传递给道床,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柔韧性和弹性,硬了不行,软了也不行,列车经过时,它可以适当变形以缓冲压力,但列车过后还得尽可能恢复原状,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当然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世纪初,有些国家开始生产钢枕和钢筋混凝土轨枕,以代替枕木。然而,因为钢枕的金属消耗量过大,造价不菲,体积也笨重,没有推广开来,只有德国等少数国家还在使用,而许多国家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普遍生产钢筋混凝土轨枕。
[0003]根据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310755628.8提出的一种纵横组合轨枕,该纵横组合轨枕承载能力强的优点,目前的该种高强度轨枕虽然承载能力具有提高,但现有的减振性能一般,无法满足高强度的轨枕,故而提出一种减振轨枕及其施工方法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振轨枕及其施工方法,具备减震性能好且便于制造等优点,解决了目前的该种高强度轨枕虽然承载能力具有提高,但现有的减振性能一般,无法满足高强度轨枕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实现上述减震性能好且便于制造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减振轨枕,包括混凝土壳和两个辅助减震组件,所述混凝土壳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钢筋框架,所述混凝土壳的内部开设有内腔,所述混凝土壳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位于内腔底部的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座,所述支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板,所述支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钢板组,所述混凝土壳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钢环,所述钢环嵌设在内腔的侧壁上,所述钢环的内侧活动安装有钢架,所述钢架的内侧固定安装有左右对称分布的两个托板,所述混凝土壳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左右对称分布的两个限位环,两个所述限位环的内部均开设有限位孔,两个所述限位孔的内部均活动安装有顶柱,两个所述顶柱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抵块,所述顶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连接螺栓,所述内腔内侧壁上固定安装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置于钢板组上方,所述两个辅助减震组件呈左右对称分布,且两个辅助减震组件分别位于内腔内支座的左右两侧,所述辅助减震组件的两端分别与托板和底座相接触;所述辅助减震组件包括上下对称的连接杆、固定螺栓和两个钢板单元,所述钢板单元包括固定轴、和两个弹簧钢板,所述两个弹簧钢板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筒,所述固定轴活动设置在固定筒内且两端穿出固定筒,所述上下对称的两固定轴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固定螺栓穿过位于下方的的两个弹簧钢板与底座螺纹定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抵块的直径大于限位孔的直径。
[0008]进一步的,所述钢板组由至少四片弹性钢板组成,各所述弹性钢板的长度从上至下依次递减。
[0009]进一步的,所述钢板组和弹簧钢板均为弹簧钢。
[0010]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弹簧钢板均呈弧形状,且每个钢板单元的两个弹簧钢板之间不相接触。
[0011]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抵块的底部均呈弧形状,且两个抵块底部与钢板组相接触。
[0012]一种减振轨枕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3]1)现场浇筑:根据减振轨枕形状制作出相符合的模具,将钢环、钢筋框架、限位板和限位环均放入到模具的指定位置,对模具内浇筑混凝土,待凝固后成型;
[0014]2)组件安装;通过固定螺栓将两个辅助减震组件分别固定安装在底座的顶部,支座与底座焊接,支板与支座焊接,钢架安装在两个辅助减震组件的顶部,再将钢板组与支板焊接,完成组件的安装;
[0015]3)组件性能检测;利用相关设备对安装完成后的底座、支座、支板、辅助减震组件、钢架和钢板组进行检测;
[0016]4)组装;将两个顶柱分别安装在两个限位环的内部,将安装的组件直接推入到内腔内部,使钢架与钢环接触,钢板组与抵块相接触,再将底座与混凝土壳进行固定,完成减振轨枕的制造。
[0017]有益效果: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振轨枕及其施工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9]1、该减振轨枕及其施工方法,通过顶柱受力下沉,推动抵块下沉,抵块推动钢板组下沉,钢板组通过变形回弹减震,同时推动托板向下移动,托板向下移动压迫辅助减震组件,辅助减震组件受到压迫变形进行减震,振动过程中,钢板组以支板为支点,钢板组为弹簧钢,当抵块推动钢板组两端下沉过程中,钢板组发生变形使弹簧钢板受力,同时对顶柱的振动进行减缓,从而达到了减震性能好的目的。
[0020]2、该减振轨枕及其施工方法,通过将钢环、钢筋框架、限位板和限位环均放入到模具的指定位置,对模具内浇筑混凝土,带凝固后成型,通过固定螺栓将两个辅助减震组件分别固定安装在底座的顶部,支座与底座焊接,支板与支座焊接,钢架安装在两个辅助减震组件的顶部,再将钢板组与支板焊接,完成组件的安装,利用相关设备对安装完成后的底座、支座、支板、辅助减震组件、钢架和钢环组进行检测,测出其是否符合各项数值标准,将两个顶柱分别安装在两个限位环的内部,将安装的组件直接推入到内腔内部,使钢架与钢板接触,钢板组与抵块相接触,再将底座与混凝土壳进行固定,完成减振轨枕的制造,制造便捷。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减振轨枕及其施工方法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减振轨枕及其施工方法辅助减震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减振轨枕及其施工方法钢架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混凝土壳;2、限位环;3、限位孔;4、顶柱;5、连接螺栓;6、辅助减震组件;601、弹簧钢板;602、固定筒;603、固定轴;604、连接杆;605、固定螺栓;7、限位板;8、支座;9、
内腔;10、钢板组;101、弹性钢板;11、钢环;12、钢架;13、托板;14、支板;15、抵块;16、底座;17、钢筋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
[0026]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减振轨枕,包括混凝土壳1和两个辅助减震组件6,混凝土壳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钢筋框架17,混凝土壳1的内部开设有内腔9,混凝土壳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位于内腔9底部的底座16,底座16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座8,支座8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板14,支板1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钢板组10,混凝土壳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钢环11,钢环11嵌设在内腔9的侧壁上,钢环11的内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振轨枕,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壳(1)和两个辅助减震组件(6),所述混凝土壳(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钢筋框架(17),所述混凝土壳(1)的内部开设有内腔(9),所述混凝土壳(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位于内腔(9)底部的底座(16),所述底座(16)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座(8),所述支座(8)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板(14),所述支板(1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钢板组(10),所述混凝土壳(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钢环(11),所述钢环(11)嵌设在内腔(9)的侧壁上,所述钢环(11)的内侧活动安装有钢架(12),所述钢架(12)的内侧固定安装有左右对称分布的两个托板(13),所述混凝土壳(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左右对称分布的两个限位环(2),两个所述限位环(2)的内部均开设有限位孔(3),两个所述限位孔(3)的内部均活动安装有顶柱(4),两个所述顶柱(4)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抵块(15),所述顶柱(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连接螺栓(5),所述内腔(9)内侧壁上固定安装有限位板(7),所述限位板(7)设置于钢板组(10)上方,所述两个辅助减震组件(6)呈左右对称分布,且两个辅助减震组件(6)分别位于内腔(9)内支座(8)的两侧,所述辅助减震组件(6)的两端分别与托板(13)和底座(16)相接触;所述辅助减震组件(6)包括上下对称的连接杆(604)、固定螺栓(605)和两个钢板单元(61),所述钢板单元(61)包括固定轴(603)、和两个弹簧钢板(601),所述两个弹簧钢板(601)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筒(602),所述固定轴(603)活动设置在固定筒(602)内且两端穿出固定筒(602),所述上下对称的两固定轴(603)之间通过连接杆(604)连接,固定螺栓(605)穿过位于下方的的两个弹簧钢板(601)与底座(16)螺纹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国平肖三霞郑国琛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江夏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