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反应井群及其地下水原位强化生物反应墙和布设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21462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1: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反应井群及其地下水原位强化生物反应墙和布设方法。所述生物反应井群仅在拟管控的地下水污染范围的边界及其附近分布。所述生物反应井群的第一排沿拟管控的地下水污染范围边界线分布。所述生物反应井群的第二排向所述地下水污染范围边界的内侧布设,分布在以第一排任意两口相邻的生物反应井的连线为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上。所述生物菌在地下水污染范围边界的所述生物反应井群中扩散,形成一道封闭的生物反应墙,通过生物反应井调控碳氮磷等营养物质持续运行维护生物反应墙,不需大范围修复地下水水质即可实现管控地下水污染范围不扩大的目的,实施方法简单,控制了成本。控制了成本。控制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反应井群及其地下水原位强化生物反应墙和布设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井群及其地下水原位强化生物反应墙和布设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生物反应井群及其地下水原位强化生物反应墙和布设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是借助微生物对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将污染物转变成无毒物质的修复技术。微生物通过消解有机污染物,提供自身所需养分和能量,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通过刺激含水层中的土著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来降解有机污染物,刺激土著微生物生长是通过向含水层注射电子供体(适用于厌氧生物菌)或电子受体(适用于好氧生物菌),以及营养物质来实现的。通常注射的电子供体包括乳酸盐、乳化的植物油或糖蜜等,电子受体包括空气、氧气或氧气释放化合物等。第二种是向含水层注入外来的人工培养驯化特定的微生物,同时也注射电子供体或电子受体、营养物质,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第二种方法称为地下水原位强化生物修复技术。
[0003]在2012年10月3日公开的申请号为2010102599245的专利技术专利中提供了修复卤代烃和硝酸盐污染地下水的一种渗透性反应墙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以发酵树皮和沙子混合物或单独的发酵树皮为填充材料构建渗透性反应墙,通过系统中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去除地下水中的氧化态污染物,如卤代烃和硝酸盐。这种方法需要把发酵树皮等填充材料作为生物菌载体充填到整个地下水含水层垂直剖面中。
[0004]孙兰英等在“化学/生物组合反应墙修复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2008年全国地下水污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9月)一文中论述了化学/生物组合反应墙技术。该技术组合了化学反应墙和生物反应墙,化学反应墙主要是利用零价铁的还原作用,生物反应墙则是将培养驯化好的各种复合菌固定在活性炭上,使其达到对有机污染物降解的目的。此技术中的生物反应墙构建时把活性炭充填到整个地下水含水层垂直剖面中。
[0005]上述两种技术工程实施难度大,成本高,而且后续缺乏技术手段调控生物菌所需要的营养成分、氧气条件。
[0006]本专利技术人在2018年10月18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18112145993的专利技术专利中提供了一种地下水原位强化生物修复方法,通过曝气快速把好氧生物菌扩散至修复井修复半径范围内,实现了快速修复地下水的目的。然而这种布设方式中,以修复井为中心、半径为修复半径R的圆交集覆盖了整个拟修复场地(如图1所示),实施成本高昂。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物反应井群,实施方法简单,节约了成本。
[0008]为了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9]所述生物反应井群仅在拟管控的地下水污染范围的边界及其附近分布。
[0010]所述生物反应井群的第一排沿拟管控的地下水污染范围边界线分布,以第一排每口生物反应井为中心、生物反应半径R为半径的圆首尾相切或者交叉覆盖。
[0011]所述生物反应井群的第二排向所述地下水污染范围边界的内侧布设,分布在以第一排任意两口相邻的生物反应井的连线为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上,与所述连线中点的距离为生物反应半径R。
[0012]若第二排任意两口生物反应井为中心、生物反应半径R的圆若不首尾相切或者交叉覆盖,则以这两个生物反应井的连线为底边,在底边垂直平分线上,与所述连线中点的距离为生物反应半径R的位置再增设生物反应井;若相切或交叉覆盖的,可不再布设生物反应井。
[0013]所述地下水污染范围边界呈折线向内凹入或呈曲线向内凹入时,以所述生物反应井群的第一排任意两口相邻的两口生物反应井为中心、生物反应半径R为半径的圆首尾相切或者交叉覆盖,以所述生物反应井群的第二排任意两口相邻的两口生物反应井为中心、生物反应半径R为半径的圆相离或者相切或者交叉覆盖。
[0014]所述地下水污染范围边界呈折线向外凸出或呈曲线向外凸出时,以所述生物反应井群的第一排任意两口相邻的两口生物反应井为中心、生物反应半径R为半径的圆首尾相切或者交叉覆盖,以所述生物反应井群的第二排任意两口相邻的两口生物反应井为中心、生物反应半径R为半径的圆交叉覆盖。
[0015]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0016]1、本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了所述生物反应井群仅在拟管控的地下水污染范围的边界及其附近分布;所述生物反应井群的第一排沿拟管控的地下水污染范围边界线分布,以第一排每口生物反应井为中心、生物反应半径R为半径的圆首尾相切或者交叉覆盖;所述生物反应井群的第二排向所述地下水污染范围边界的内侧布设,分布在以第一排任意两口相邻的生物反应井的连线为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上,与所述连线中点的距离为生物反应半径R;若第二排任意两口生物反应井为中心、生物反应半径R的圆若不首尾相切或者交叉覆盖,则以这两个生物反应井的连线为底边,在底边垂直平分线上,与所述连线中点的距离为生物反应半径R的位置再增设生物反应井;若相切或交叉覆盖的,可不再布设生物反应井的技术手段,所以,生物菌在地下水污染范围边界的所述生物反应井群中扩散,形成一道封闭的生物反应墙,通过生物反应井调控碳氮磷等营养物质持续运行维护生物反应墙,包围了地下水污染范围,不需大范围修复地下水水质即可实现管控地下水污染范围不扩大的目的,实施方法简单,控制了成本。
[0017]2、本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了所述地下水污染范围边界呈折线向内凹入或呈曲线向内凹入时,以所述生物反应井群的第一排任意两口相邻的两口生物反应井为中心、生物反应半径R为半径的圆首尾相切或者交叉覆盖,以所述生物反应井群的第二排任意两口相邻的两口生物反应井为中心、生物反应半径R为半径的圆相离或者相切或者交叉覆盖;所述地下水污染范围边界呈折线向外凸出或呈曲线向外凸出时,以所述生物反应井群的第一排任意两口相邻的两口生物反应井为中心、生物反应半径R为半径的圆首尾相切或者交叉覆盖,以所述生物反应井群的第二排任意两口相邻的两口生物反应井为中心、生物反应半径R为半径的圆交叉覆盖的技术手段,所以,生物菌在地下水污染范围边界的所述生物反应井群
中扩散,在各种形状的地下水污染范围边界均可形成封闭的生物反应墙。
[0018]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由生物菌在如上所述的生物反应井群中扩散形成的地下水原位强化生物反应墙,实施方法简单,节约了成本。
[0019]为了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20]所述生物菌从每口生物反应井扩散至以生物反应半径R为半径的圆的范围内,形成的圆首尾相切或者交叉覆盖,形成一道封闭的生物反应墙。
[0021]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0022]1、本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了所述生物菌从每口生物反应井扩散至以生物反应半径R为半径的圆的范围内,形成的圆首尾相切或者交叉覆盖,形成一道封闭的生物反应墙的技术手段,所以,生物菌在地下水污染范围边界的所述生物反应井群中扩散,形成一道封闭的生物反应墙,通过生物反应井调控碳氮磷等营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反应井群,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反应井群仅在拟管控的地下水污染范围的边界及其附近分布;所述生物反应井群的第一排沿拟管控的地下水污染范围边界线分布,以第一排每口生物反应井为中心、生物反应半径R为半径的圆首尾相切或者交叉覆盖;所述生物反应井群的第二排向所述地下水污染范围边界的内侧布设,分布在以第一排任意两口相邻的生物反应井的连线为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上,与所述连线中点的距离为生物反应半径R;若第二排任意两口生物反应井为中心、生物反应半径R的圆若不首尾相切或者交叉覆盖,则以这两个生物反应井的连线为底边,在底边垂直平分线上,与所述连线中点的距离为生物反应半径R的位置再增设生物反应井;若相切或交叉覆盖的,可不再布设生物反应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反应井群,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水污染范围边界呈折线向内凹入或呈曲线向内凹入时,以所述生物反应井群的第一排任意两口相邻的两口生物反应井为中心、生物反应半径R为半径的圆首尾相切或者交叉覆盖,以所述生物反应井群的第二排任意两口相邻的两口生物反应井为中心、生物反应半径R为半径的圆相离或者相切或者交叉覆盖;所述地下水污染范围边界呈折线向外凸出或呈曲线向外凸出时,以所述生物反应井群的第一排任意两口相邻的两口生物反应井为中心、生物反应半径R为半径的圆首尾相切或者交叉覆盖,以所述生物反应井群的第二排任意两口相邻的两口生物反应井为中心、生物反应半径R为半径的圆交叉覆盖。3.一种由生物菌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反应井群中扩散形成的地下水原位强化生物反应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菌从每口生物反应井扩散至以生物反应半径R为半径的圆的范围内,形成的圆首尾相切或者交叉覆盖,形成一道封闭的生物反应墙。4.一种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波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博诚立新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