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折射波分析地质体结构的方法及存储介质技术

技术编号:2721182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1: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折射波分析地质体结构的方法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设置各地质网格点处地震折射波的地下传播速度的初始值,以及构建地震折射波从震源到各地质网格点的射线路径,根据地震折射波从震源到各地质网格点的实际初至旅行时与地震折射波沿射线路径传播的理论初至旅行时之间的差值对地下传播速度的初始值进行修正,以获得各地质网格点处地震折射波的地下传播速度的修正值;基于地质品质因子反演模型,根据地下传播速度的修正值和各射线路径的地质吸收特征时间,确定各地质网格点的地质品质因子。本发明专利技术所分析的地震折射子波易与其他波区分,使得能够精确地提取地震折射子波,便捷可靠地拾取初至,提高后续地质体结构反演的可靠度。质体结构反演的可靠度。质体结构反演的可靠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折射波分析地质体结构的方法及存储介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地震资料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折射波分析地质体结构的方法及内部存储有基于折射波分析地质体结构的方法的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地震资料大多使用地面地震反射波、井间透射波、VSP(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即垂直地震剖面)上、下行波等进行处理解释。
[0003]然而,使用地面地震反射波、井间透射波、VSP上、下行波等进行处理解释存在以下问题:
[0004]第一,由于浅层反射的地震信息分布于近道,且受附近面波的严重影响,难以提取到精确的地震反射子波;VSP上、下行波不易分离;井间透射波通常是地面地震反射波的辅助参考。
[0005]第二,利用地震反射波对深层基底构造形态进行勘探会因深层反射能量变得极其微弱,有效信息的可靠性也随之变差,并且其无法很好地识别一些地下薄层、裂缝等小尺度地质结构。
[0006]第三,地震反射波能量大多仅集中于近偏移距,无法进行远偏移距处信息的采集与成像。
[0007]品质因子Q是体现地下介质对地震波能量吸收、衰减的一个重要参数,能够表征地层的特征属性,可用于岩石性质、断层和流体分布的识别与解释,因此精确估计Q值对研究地下介质的岩性、物性、结构和含流体性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地质品质因子可以通过Q层析成像计算。
[0008]现在亟须一种基于折射波分析地质体结构的方法及内部存储有基于折射波分析地质体结构的方法的存储介质。/>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无法精确获取地震子波而导致地质体结构分析结果不准的问题。
[0010]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折射波分析地质体结构的方法,包括:
[0011]S100,将目标储层的地质体剖面图区隔成多个地质网格,以形成多个地质网格点;
[0012]S200,设置各地质网格点处地震折射波的地下传播速度的初始值,以及构建地震折射波从震源到各地质网格点的射线路径,根据地震折射波从震源到各地质网格点的实际初至旅行时与地震折射波沿射线路径传播的理论初至旅行时之间的差值对地下传播速度的初始值进行修正,以获得各地质网格点处地震折射波的地下传播速度的修正值;
[0013]S300,基于地质品质因子反演模型,根据各地质网格点处地震折射波的地下传播速度的修正值和各射线路径的地质吸收特征时间,确定各地质网格点的地质品质因子;
[0014]S400,根据各地质网格点的地质品质因子的分布分析目标储层的地质体结构。
[0015]优选地,所述步骤S200包括以下步骤:
[0016]S210,设置各地质网格点处地震折射波的地下传播速度的初始值;
[0017]S220,构建地震折射波从震源到各地质网格点的射线路径,根据地下传播速度的初始值确定地震折射波沿射线路径传播的理论初至旅行时;
[0018]S230,基于地下速度反演模型,根据地震折射波从震源到各地质网格点的实际初至旅行时与地震折射波沿射线路径传播的理论初至旅行时之间的差值对地下传播速度的初始值进行修正,以获得各地质网格点处地震折射波的地下传播速度的修正值。
[0019]优选地,所述步骤S200包括以下步骤:
[0020]S210,设置各地质网格点处地震折射波的地下传播速度的初始值;
[0021]S220,构建地震折射波从震源到各地质网格点的射线路径,根据地下传播速度的初始值确定地震折射波沿射线路径传播的理论初至旅行时;
[0022]S230,基于地下速度反演模型,根据地震折射波从震源到各地质网格点的实际初至旅行时与地震折射波沿射线路径传播的理论初至旅行时之间的差值对地下传播速度的初始值进行修正,以获得各地质网格点处地震折射波的地下传播速度的修正值;
[0023]S240,判断对应于当前地下传播速度的修正值的理论初至旅行时与实际初至旅行时之间的差值是否小于预设的阈值:
[0024]若是,执行步骤S300;
[0025]若否,令地下传播速度的初始值等于当前地下传播速度的修正值,返回步骤S220,以对各地质网格点处地震折射波的地下传播速度再次修正。
[0026]优选地,所述步骤S200中,设置各地质网格点处地震折射波的地下传播速度的初始值,使其符合均匀变化梯度的二维速度分布;通过射线追踪法构建地震折射波从震源到各地质网格点的射线路径。
[0027]优选地,所述步骤S200中,地震折射波从震源到各地质网格点的实际初至旅行时为在未叠加的单炮地震记录剖面上拾取地质网格点处地震折射波的实际初至旅行时。
[0028]优选地,所述步骤S400包括以下步骤:
[0029]S410,将各地质网格点的地质品质因子对应填入地质体剖面图中,以得到地质品质因子的结构分布;
[0030]S420,根据地质体剖面图中地质品质因子的分布分析目标储层的地质体结构。
[0031]优选地,所述地下速度反演模型如下:
[0032]Bδv=δt
[0033]其中,B为地下速度反演系数矩阵,δv为各地质网格点地震折射波的地下传播速度的修正值与初始值之间的差值,δt为各地质网格点的地震折射波的实际初至旅行时与理论初至旅行时之间的差值。
[0034]优选地,所述步骤S300中,通过以下表达式获得各射线路径的地质吸收特征时间:
[0035][0036]其中,t
*
为地质吸收特征时间,C(f)为地层响应频谱,f为地震折射子波频率。
[0037]优选地,所述步骤S300中,地质品质因子反演模型为:
[0038][0039]其中,Q(x,z)为地质网格点的地质品质因子,v
k
(x,z)为第k条射线上地质网格点地震折射波的地下传播速度的修正值,w
k
(x,z)为第k条射线的权重因子,t
*k
为第k条射线的地质吸收特征时间,L
k
为第k条射线的射线路径。
[004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方法的步骤。
[0041]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0042]1)本专利技术所分析的地震折射子波易与其他波区分且避免了近道干扰,使得能够精确地提取地震折射子波,便捷可靠地拾取初至,提高了后续地质体结构反演的可靠度;
[0043]2)本专利技术通过对地震折射子波在多个地质网格中的传播过程进行分析,由于地震折射子波同轴能量较强且可追踪性好,能够对一些地下薄层、裂缝等小尺度地质结构进行速度成像,便捷可靠地识别小尺度地质结构,进一步为地质体结构的细节提供解释;
[0044]3)本专利技术的地震折射子波在多个地质网格中的传播过程具备广角特点,能够进行远偏移距处信息的采集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折射波分析地质体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S100,将目标储层的地质体剖面图区隔成多个地质网格,以形成多个地质网格点;S200,设置各地质网格点处地震折射波的地下传播速度的初始值,以及构建地震折射波从震源到各地质网格点的射线路径,根据地震折射波从震源到各地质网格点的实际初至旅行时与地震折射波沿射线路径传播的理论初至旅行时之间的差值对地下传播速度的初始值进行修正,以获得各地质网格点处地震折射波的地下传播速度的修正值;S300,基于地质品质因子反演模型,根据各地质网格点处地震折射波的地下传播速度的修正值和各射线路径的地质吸收特征时间,确定各地质网格点的地质品质因子;S400,根据各地质网格点的地质品质因子的分布分析目标储层的地质体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00包括以下步骤:S210,设置各地质网格点处地震折射波的地下传播速度的初始值;S220,构建地震折射波从震源到各地质网格点的射线路径,根据地下传播速度的初始值确定地震折射波沿射线路径传播的理论初至旅行时;S230,基于地下速度反演模型,根据地震折射波从震源到各地质网格点的实际初至旅行时与地震折射波沿射线路径传播的理论初至旅行时之间的差值对地下传播速度的初始值进行修正,以获得各地质网格点处地震折射波的地下传播速度的修正值。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00包括以下步骤:S210,设置各地质网格点处地震折射波的地下传播速度的初始值;S220,构建地震折射波从震源到各地质网格点的射线路径,根据地下传播速度的初始值确定地震折射波沿射线路径传播的理论初至旅行时;S230,基于地下速度反演模型,根据地震折射波从震源到各地质网格点的实际初至旅行时与地震折射波沿射线路径传播的理论初至旅行时之间的差值对地下传播速度的初始值进行修正,以获得各地质网格点处地震折射波的地下传播速度的修正值;S240,判断对应于当前地下传播速度的修正值的理论初至旅行时与实际初至旅行时之间的差值是否小于预设的阈值:若是,执行步骤S300;若否,令地下传播速度的初始值等于当前地下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安琪王汝珍武永山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